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口袋里只有1元钱及回家的1张车票。从深圳开出的143次列车开始检票了,他百感交集。“再见了!深圳。”一句话还没有说出,就已泪流满面。 “我不能就这样走。”在跨上车门的那一瞬,他又退  相似文献   

2.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2):F0002-F0002,F0003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殷海光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五四”的精神和传统,一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自称“五四之子”和“五四后期人物”。在台湾的20多年间,他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致力思想启蒙,成为当时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台湾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学者中,有许多都是跟着殷海光走的,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而且殷海光的学生也多,都非常崇拜他”(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上学记》)。  相似文献   

3.
一天,一个小职员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中的表现关乎到他能否升职,所以不能迟到。无奈他的闹钟却在那天坏掉了,最糟糕的是还有20分钟会议便要开始。小职员惟有改乘出租车上班,希望能赶得及参加会议。好不容易才截到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上车后, 他对司机说:“司机先生,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最快的路?”  相似文献   

4.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因大力创办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企业而享有“实业巨子”的美誉;也因曾充当中外反动势力的走卒而留下了“买办官僚”的骂名。他的政治地位同他的经济业绩一样显赫,如果不是“四川路案”使他一夜之间成了革命与反革命双重打击的对象,他可能会在“办大事”、“做高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盛宣怀不过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所办的“大事”,加速了他所竭力维护的那个制度的灭亡。辛亥革命后的盛宣怀虽已离开政界,但并没有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封建专制势力…  相似文献   

5.
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30余年,一以贯之地推行群育。他实施“五育并重”,“群育为先”的教学方针。提倡融“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自给教育”于一体,处群而教。推行“导生制”,让学生“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重视环境熏染作用,主张开门办学,走社会实践的群育之路。罗辀重在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教育之神”。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后被骂为大买办、大卖国贼,“文革”中被比作“走资派”的李鸿章,在那个时期无疑属于彻底打倒的历史人物。到20世纪80年代突然交了“红运”:学术界开始给予他某些方面,例如经济思想、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等活动予以一些肯定,后来逐步在对外关系、签订条约等方面也作出较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些表明学术界的思想解放与进步。但是到了1985年以后,李鸿章大走“红运”了,一些人对他的表扬逐渐加码,到1988、1989年达到了顶峰。他  相似文献   

7.
“了”,在现代汉语中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边作语助词,表示行为过程已经完成,有时是时态助词,有时是语气词。如:“天亮了”,“他走了”,“他到了好久了”。有时它只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如:“天快下雨了”,“他马上就来了。”有时它表示祈使的语气,如:“你可以走了”,“你就别操心了”。有时它又表示感叹的语气:如:“糟了!”“太棒了!”“好极了!” “了”字在古代汉语中也有作语助词的。现代汉语的语助词“了”,也是从古代汉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是“革命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他早在一九二三年五月发表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就曾热情地呼唤:“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我们的目的是以生命的炸弹来打破这毒龙的魔宫”。虽然文中还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这个口号,但却已鲜明地表达出文学要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他在一九二四年八月发表的《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则清晰地提出了“革命的文艺”这个概念。他写道:“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  相似文献   

9.
李敏 《家庭科技》2010,(3):30-30
身体较胖的王先生在某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几乎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去年,他加入了“走班族”,每天步行上下班。以前上三楼就气喘吁吁的他,经过一年多的“走班”,像换了一个人,上楼不费力了,体重也慢慢降了下来。  相似文献   

10.
“我觉得一个人在决定走自己的道路那一刻是人生中最严重、最动人的一刻。在他决定自己的道路之前,他必须知道自身的力量、他应负的重荷。……我安排每个角色都决定走他自己的路。至于是什么路,我没有指出来,也不可能指出来。”  相似文献   

11.
他没发宣言,没写辩驳。在纷纷嚷嚷的赞美和贬斥声里,他已习惯用自己的作品同热心的观众直接对话了。他不属这个派,不入那个流。自升堂奥以来,他总是自由自在,我行我素,无牵无挂无碍,个人自走个人的道。无论从哪种意义上看,魏明伦都是一个拥有自觉创造意识的剧作家。他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和良知思索,用自己的喉咙喊叫;他脑后长着“三根反骨”,恪守的艺术格言是“我不迷信一切格言”;他冒险走向前人没有走过,或者走了几步又被唬回来的不毛之地;他的每一部作品,外壳新,内容新,嶙峋奇崛,异彩纷呈,差不多都要引发一场动荡与喧嚣……在我们的案头上,各式各样的评论早已撑破牛皮纸袋了。对于他和他的艺术创造,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一、胡适如何被美帝国主义牵着鼻子走? 胡适有几句极其荒谬的话,用来掩饰他那“不受人惑”的骗术,并且希望青年们也遵照他那一套谬论去实践。他在一九三○年所做的那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里曾经的说道:“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就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肌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少年的朋友们!用这个(科学)方法来做学问,可以无大差失;用这种态度来做人处事,可以不致於被人家蒙眼睛牵着鼻子走。”胡适所以说这些话主要目的,是在劝导人们不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而  相似文献   

13.
孙席珍评传     
孙席珍先生离开我们已五年多了。由于“左”风殃及史坛,这位本已入“史”的优秀诗人、小说家、文艺活动家和著名文学研究专家,曾被长期“框”出“史”外,只在海外出版物中还能找到他的位置和作品。为了还20世纪中国文学以本来面目,笔者在孙夫人帮助下,搜觅了目前颇不易得的史料,辑为传略并加评价,以供治“史”者和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寿生是 2 0世纪 30年代受到胡适赏识的有才华的贵州籍青年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关注现实生存状态 ,切合“诗史”传统 ,具有鲜明的“征实”、“纪实”、“质实”的风格特征。他虽然没有把脚下的路走得更远 ,但单凭那发表在《独立评论》上的多篇小说 ,他也应当无愧地进入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行列。  相似文献   

15.
今年9月25日,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鲁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他一生进行艰苦探索、执着追求的结果。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就要学习他勇于探索、顽强追求的精神。 鲁迅一生的探索、追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鲁迅在初步的探索追求中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是鲁迅探索追求的开端。所谓“走异路”,就是走不同于一般人所走的路。当时,在绍兴衰落了的读书人家的子弟,所常走的路是去  相似文献   

16.
我一篇篇、一遍遍地读着陈村的小说,总不由得联想起他的代表作《走通大渡河》。 创作也是“大渡河”。有飞湍的激流,有旎旖的风光,有艰辛的跋涉,也有无谓的牺牲。走通“大渡河”,谈何容易!这是一条勇敢者之路。陈  相似文献   

17.
邓老师走了,我连他生前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思来想去,这无论如何是我的错,因为我在有意地“误会”先生所曾对我们的“嘱咐”!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北京“红学”又热闹起来,刘心武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人开始质疑、争鸣、批评,反诘刘心武。以“索隐派老路走不通”作根据,批评“揭红”违犯了“学术规范”。刘心武则根本不理那一套,发文章、搞演讲,对批评进行回应。全国“红学”界包括“红学”爱好者都活跃起来。奇怪的是,有关专业的期刊《杂志》期期亏损,需要拉赞助,而“揭红”不到三个月销售20万册,第二部刚出版,又卖的非常火红,发了笔小财。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你也研究出版,他也研究出版,买书者是用自己的钱,为什么纷纷投给刘心武呢?  相似文献   

19.
中山先生逝世以来,已满三十周年。经过三十年的过程,回头再看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历史意义。中山先生一生在发展与前进中,他没有停留在固有的阶段,他的思想和活动不是在退步,而是在进步,他不是惧怕将来,而是相信将来。中山先生的早期活动,和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一样,也涂上了民粹主义的色彩,最相近的一点是俄国的民粹派不相信社会发展规律,“照他们的意见,历史不是阶级所创造,不是阶级斗争所创造,而只是个别杰出人物,即所谓‘英雄’所创造的;群众、‘群氓’、人民和阶级是盲目地跟着这种‘英雄’走的。”无容讳言,中山先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看法,他是一个主张“知难行易”的人,他强调“知”,他说“知”是创造世界的,但不能每人全能  相似文献   

20.
黄万华 《齐鲁学刊》2005,(1):104-107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王鼎钧以其丰富的散文创作推动着中国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他的“人生说理” 散文以其人生体验和审美观照的完美结合而为后人推崇,他的“原乡”书写以其独特的“乡愁美学”传达出人生观照 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他的“宗教散文”以超越宗教的日常智慧让人体悟到一种“散文魔法”。这奠定了王鼎钧散文在 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