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5-30
“他者”研究的深入给翻译伦理研究带来了巨大的促动与启迪,几个重要的理论家是勒维纳斯、德里达和斯皮瓦克.勒维纳斯认为“我”不应同化“他者”,必须尊重“他者”,必须无条件地为“他者”服务;德里达认为勒维纳斯过于理想主义,德氏既强调“他者”异于“我”,真正的翻译要保留和尊重“他者”文本中体现的差异,又指出“我”要避免因太好客而成为“他者”的人质;斯皮瓦克又进了一步,不仅指出“他者”并非整体、同一的概念,“他者”各有特性,而且明确倡导“直译”的方法,为实践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洪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永久和平论》是康德重要的政治哲学文本,早就有人指出,这一文本完全包括了康德法权哲学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文本的谋篇布局和主要内容的探讨,揭示康德所赋予的永久和平理念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王琦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6):27-29
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是贯穿整个康德哲学及其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判断和衡量人类的道德进步和现世幸福的最高尺度。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永久和平"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并肯定了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尚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4):17-24
勒维纳斯的“他者” 暗含了关于“孤独” 的话题,它搁置了自然或常识的态度,思考那些经验科学无法回答的“不可能”的话题,它是古希腊哲学问题的当代展示。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本文也涉及到海德格尔和当代其他法国哲学家相关的论述,讨论了这些思路在学理上与时间哲学之间有密切关联,即时间不是一个关于对象的话题,不是一个可以用“这是什么” 的问答方式可以解决的问题,时间只存在于事物自身内在绵延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外部世界的因素都只有纳入内在绵延的因素,才具有意义,而这与精神的孤独状体是切合的。 相似文献
7.
郭大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29-37
永久和平是贯穿整个康德哲学及其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主题。康德在政治 -法哲学领域完成了一场哥白尼革命 ,用和平的国际法代替了战争的国际法 ,永久和平从而成为判断和衡量人类的道德进步和现世幸福的最高尺度 ,它是政治的至善 ,是康德政治 -法哲学的拱心石。尽管康德的许多提法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修正与拓展 ,但他所确立的原则与精神在今天愈发显示出特别的理论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世界和平问题是每一个关注国际政治的作者都要涉及的问题。追溯和平问题的源与流 ,康德和威尔逊是两位典型代表。本文拟从人性论、战争观、实现永久和平的方式、现实性程度等多个角度出发 ,对二者的“和平观”进行比较 ,从而对二者的思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更加认清把一国政制与和平与否关联起来的观点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10.
朱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2)
人之为人究竟何在,自古就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此在,而勒维纳斯则把人规定为我在此.这两种对于人之为人的不同理解源自两种不同的视野:一是从人与存在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一是从我与他人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前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存在的澄清;后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他人的本质.这两种理解标志着西方思想在理解人之为人问题上的两种极端. 相似文献
11.
孙秀娟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6-11
欧洲一体化从纯粹的理论构想,到如今的实践运作,都根源于共同的文化理念和思想认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通过先验式的逻辑推理对国家联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构建,对欧洲联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建筑在纯粹理性基础上的“永久和平理论”,通过一体化建设者们的扬弃,无疑是欧洲一体化非常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理念先导.重新梳理康德的自由国家联盟理论,对解读处于困境中的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李寅铨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21-23
康德从分析战争的根源入手,提出其"永久和平论",主张消除国内的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制度,从而使战争的发动受到大众的牵制.另外,康德主张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从外部加以约束、抑制战争的爆发.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虽然在理论前提及实践中存有缺陷,但其对后来的理想主义学派及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小枫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46-60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与其说是美学名著,不如说是历史哲学要著。康德的“永久和平”愿想虽然来自他对人类历史未来的“揣测”,但经“判断力批判”才获得彻底的哲学奠基。通过“审美判断力批判”为自由民主的公民社会确立道德感的基础之后,康德扼要阐发了他在此前提出的世界公民政体构想,以此论证人类历史的终极目的是世界公民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康德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知识界,为了更好地理解由此形成的学人意识,有必要搞清康德如何凭靠“时代成熟的判断力”构造世界公民论的普遍历史。 相似文献
14.
15.
一种可能的责任“无端学”——与勒维纳斯一道思考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1)
我为什么要为他人负责?这种责任源于何处?传统西方哲学对此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把这种责任归于我的利他本能或同情感,一是把它归于我的自由选择与行动.与这两种思路不同,勒维纳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考方向:到自我的开端之外,到自我的行动(存在)之外,到自我于现在做出的自由决定之外,去寻找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又由于传统哲学往往把自我、存在、现在视为开端或本原(arche),在勒维纳斯看来,相对于这些开端,为他人的责任其实是一种无端的(an-axchique)责任:它源于那在开端之外或之前的无端(l'an-archie)、那种非本原(non-originel).因此,对于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问题,需要的是一种无端学(an-archeologie). 相似文献
16.
郭大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6-24
本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的三个层次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指出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即“定言命令”的道德法则 ,这法则所派生的三种表达形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己立法 ,树立起道德主体的尊严 ,而由实践理性批判确定了自由意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本文最后对康德的道德哲学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7.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如何可能?——试析勒维纳斯的伦理思想及其对存在暴力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6)
在传统西方哲学中,存在问题一直被当作是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因此存在论也被视为是哲学中的基础部分甚至是第一哲学;但是勒维纳斯却质疑存在的这种优先性,并深入批判了存在作为一种普遍匿名的中性力量对于每一个独一的存在者尤其是作为绝对他者的他人所具有的暴力。与之相应,通过对我们与一个面容相遇的经验的考察,勒维纳斯揭示了作为绝对他者的他人的不可还原性和在哲学上的优先地位,论证了自我如何在其前史中已经成为他人的替代、因此对于他人早已具有一种“无端的”责任。所以,我对于他人的关系首先应当是伦理关系而非存在关系。这样,伦理学在勒维纳斯那里就成了第一哲学,而非奠基在存在论之上的一个哲学分支。 相似文献
18.
李志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4):20-23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内提出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则大力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由此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在21世纪初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崭新范畴,从而也为我们确立富有时代内涵的进步和平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哲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9.
吴功青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5-14
《永久和平论》被视为康德政治哲学中极具独创性的部分,但自它诞生起就遭遇了无数的争议。20世纪以降,以施米特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学者对它的评价趋向两极化。在施米特看来,永久和平缺乏人性的基础,只会让人类堕落;而在哈贝马斯看来,康德设计的国家联盟理念,对于今天的欧盟和联合国都有巨大的启示意义。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施米特还是哈贝马斯,对《永久和平论》的评价虽然各有道理,但最终都流于片面,忽略了这一理论在康德思想中的复杂性。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将《永久和平论》置入康德的人性论、宗教理论和历史哲学之中考察,通过还原康德对永久和平的系统思考,力图给出一个既不悖于施米特与哈贝马斯,又与他们有所不同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廖卢琴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34-36
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些教育思想家是无法绕过的,卢梭和康德就是最突出的两位:一位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思想的先驱者,一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们都以思想敏锐、见解睿智、分析深刻而著称。细细研读他们的思想,不难发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本文试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以及康德的理性自由观入手,考察两人德育哲学思想中的异同,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