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试作弊不仅损害了考试结果的公正性,还助长了社会的不诚信之风。从经济学博弈论的角度对大学生考试作弊与监考者之间进行收益-成本分析;通过调查分析表明,任课教师在上课认真程度和考试的难易上都与作弊相关;同时还与监考老师的考场严厉程度相关;与大学生专业偏好相关。最后,针对考试内容和方法、监考老师的职责以及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提出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考试舞弊由来已久,不少学校虽三令五申,但屡禁不绝。它象一个幽灵游荡在大学的考场里。“个体户”式的舞弊发展到了共同舞弊的“联合体”;原始的偷拿夹带代之以“大腿密码”等“现代化”的手段;过去的“眼睛扫描”也被“高明”的计算器储存数据”所置换.不仅成绩差的学生挖空心思想“新招”,连有的学习尖子也绞尽脑汁出“计策”。无怪乎有的高校厕所“文学墙”也出现了“你作弊,我作弊,他作弊,试看校园谁能敌?”字样。为何考试舞弊之风,正以新异的姿态出现在今日的大学校园?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在作祟。一般说来大学生考试舞弊心理不外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影响高校的学风,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本文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分析了考试作弊的原因,建立了“舍本逐末”和“饮鸩止渴”系统基模,指出了目前严惩制度的隐忧和弊端。对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根本解提出了建议: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其次要加强诚信教育,此外还应该以预防为主,采取必要的反作弊措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有各种表现形式,考试作弊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通过正确引导、加强教育,加大考试改革力度,坚持实行教考分离,合理布置考场,严格监考、严肃处理等措施,可以尽可能减少考试作弊行为,促进高校良好学风和考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产生、盛行与社会上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学校教育上的缺陷、学习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扩大招生引发的教学管理失衡等客观原因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在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性质、特点和危害,并提出了遏制考试作弊歪风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教育模式、学习热情与兴趣、考试组织的疏与密、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与行为规范等均有一定关系。应从课程设置、考试方法、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着眼,通过推进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削弱学生作弊动机,减少作弊机会,以有效遏制作弊之风。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广西部分高校学生的实证调查 ,从学习动机、学习刻苦程度、专业思想、对考试作弊现象的态度、对学习成才目标和成才途径的选择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基本特点 ,并据此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学生的日常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作弊的危害,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就成为高校整顿教学秩序、改善育人环境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从分析高校学生学习状况和考试作弊现象入手,深入研究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详细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学习心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比较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他们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和一贯,对学习新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偏科现象较少,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公共课都能认真对待,考试不作弊,学习成绩总体比较稳定,并呈逐步上升趋势。另一种与此相反,是相对消极的,不太健康的学习心态,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绪比较低落,似乎对什么都感到不满意,总说“没有劲”,学习成绩差,并且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点儿自暴自弃。第三种是界于前面两者之间的情况,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模糊…  相似文献   

10.
浅析高校学生考试舞弊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各所高校在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均有明文规定,严重者处以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尽管如此,舞弊之风仍未杜绝,以身试法者,屡见不鲜,作弊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有替考,有夹带材料抄袭(夹带材料的“现代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有考场内外协助作弊,有利用现代通讯作弊等,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抓好考风已成为当前高校突出的工作难点之一,尤其在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之际,不能不更加关注我们的考场。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校大学生中,大多数人学习目的明确,思想健康,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渴望成才,希望用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但也应看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胸无大志,学业不思进取,高喊“60”分万岁,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生活懒散,醉心于麻将桌,娱乐场,谈情说爱.少数人基础文明素质差,起床不叠被,买饭不排队,桌、墙乱刻画,用完水不关水,课堂纪律差,不尊师爱友.更有甚者,极个别学生个人主义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考试作弊十大心理及其矫正邓恢煌当前.全国高校学生厌学之风日渐抬头.学风建设日益滑坡.最触目惊心的当数各院校考试期间的作弊现象。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各院校严厉处罚.但大学生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繁多.“象牙塔”内考试作弊越演越烈。是什么原因促使...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厌学“现象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厌学既影响教育质量又影响学生成才。大学生厌学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取心丧失;学习动力和兴趣缺乏;心智活动积极性差;逃课;考试作弊等是其基本表现。其原因是:高校扩招的结果;“读书无用论”有新的抬头;就业困难;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改革迟缓;宽进宽出把关不严;考评机制不健全等。克服大学生厌学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入学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重视厌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杜绝和减少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是高等院校把握教学环节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博弈论经典模型“囚徒困境”的特点和条件入手,建立学生之间的博弈模型,阐述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内在动因,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对学生与监考老师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进一步从外因角度提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由于诚信观不强,平时荒废学业;还有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存在误区,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方面存在不足,考试组织不严密等原因。杜绝大学生作弊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规范考试程序;加强考试方式的改革,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如何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考试作弊形式趋于多样化,作弊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大学生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考生自身四个方面。因此,我们应采取对策完善相关制度,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一大难点.文章分别从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考试制度、学籍管理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考试作弊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就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评制度,加强思想教育,改革惩处办法,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加强监考工作等六项措施,以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存在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严格考试管理、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评分标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关键环节之一。 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相当严重,引起了各高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国家教委多次以传真电报形式下发了《关于制止考试舞弊现象的通知》,去年国家教委有关部门针对一些高校仍存在考试管理不严、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重申严格考试管理的必要性,发出了《关于加强考试管理、抓好学风建设的通知》。各高校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考试作弊情况有所好转,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管理稍一放松,作弊现象又会出现。这一问题如得不到根本解决,对大学生群体有极大的腐蚀性,对良好校风学风建设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当今高校较为普遍存在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的考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大焦点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及其成因的剖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大学考试,是高校为了检测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一种考核。然而,近年来,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泛滥,已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大学生考试作弊,不利于学风、校风的建设,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报刊常有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披露和呼吁;但对考试作弊特点及心态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