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最早解释,后人在《易传》对《易经》解释的基础上,又对《易传》进行了无数的解释。本文认为《易传》把宇宙万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其存在基本因子是阴阳;其思想内核是"生生不息"。《易传》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成就圣人事业。《易传》的生命哲学无疑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意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易传》美学二题陈志椿《易传》是对《易经》最古的解释、引申和发挥。《易经》和《易传哈起来称之谓《周易》。《周易》一书,自汉代始尊之为“六经之首”,至清代纪晓岚编就《四库全书》,仍以《周易》置十三经首位,可见《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根本原...  相似文献   

3.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成书于西周前期,《易传》成书于战国后期。先秦道家思想于春秋末期形成,刚好处在《易经》、《易传》的成书之间,而三者定然会相互影响,因此文章以此为视角,从易道思想的共同推动力、易道融通的哲学基点和阴阳对待、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感而遂通、直觉体悟的认知方式4个方面初步探析了《周易》与老庄思想关系的渊源贯通性,以期对于易道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易传》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易经》中的天人思想是《易传》产生的根本依据;孔子、老子对天道、人道内涵的独立思考以及孔子晚年沟通天人关系的努力为《易传》的产生提示了发展方向;儒、道交争的发展迫使儒家探求其理论的天道依据,从而促进了《易传》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5.
《易传》是独立于《易经》之外的古典文献,它依据了《易经》别具一格的结构,按照自我的思想方法对《易经》作了不尽符合原意的解说。由此而产生出如我们通常所归纳的“发展变化”、“辩证运动”、“一分为二”等观念。虽然这些观念是《易传》思想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是用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来预测人事吉凶、指示人们活动的,依然没有摆脱殷人巫术宗教的羁绊.而《易传》则从人文文化的立场,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抛弃了《易经》的宗教神学内容,继承了《易经》的符号系统,并保留了《易经》中以天道切合人道,天人贯通与神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它们成为有用的思想资料而保留在《易传》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易传》的基本精神依然是先秦的儒学,但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是儒道思想文化合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周易》,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大奇书,为历代学者所垂青,不仅因为它位居“六经”之首,而且因为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古奥深刻,复杂丰富,引人深思,令人发省。《周易》有经文和传文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特点和产生的时代不同,因而又有着不可混淆的差异。《易经》和《易传》不仅不是同一作者同时所作,即使是《易经》和《易传》各自本身,也非一人一时之作。众多的编者和辽阔复杂附社会背景,使《周易》特别是《易传》具有在内容上既丰富又繁芜,在思想上既进步  相似文献   

9.
《易传》是阐发《易经》哲理的一部论著,古称“十翼”,即《易经》的十篇辅助资料。它是《易经》这部古代的“卜筮之书”问世后,经过春秋、战国之际数百年间的研究,积累起来的第一批学术思想成果。《易传》非一时一人所作,这是当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结论。这十篇阐述易理的文章,显然观点比较一致,而且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又自成思想体系,大体上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在我国古代理性思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易传》名义上是解释《易经》思想的,实际上,两者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的世界观。《易传》赋予《易经》以许多非固有的思想,如所谓河图洛书之说,太极观念,大衍之数等;但它却借用《易经》的占筮思想构架,营造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阐述了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器理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絪緼化生”学说,“雷风相薄,  相似文献   

10.
《易传》是阐发《易经》哲理的一部论著,古称“十翼”,即《易经》十篇辅助资料。它是《易经》这部古代的“卜筮之书”问世后,经过春秋、战国之际数百年间的研究,积累起来的第一批学术思想成果。《易传》非一时一人所作,这是当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结论。这十篇阐述易理的文章,显然观点比较一致,而且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又自成思想体系,大体上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在我国古代理性思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易传》发展了《易经》的伦理思想 ,使《易经》由一部卜筮之书成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天人合一的道德本体论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研究《易传》的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传》(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相传是孔子所作,实际上是出自儒家后学之手。《易经》是一部卜筮书,形成于殷、周之际。《易传》则是儒家后学以解释《易经》为名,发挥、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所形成的一部论述世界本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大部分所组成,前者作于殷周之际,后者成书于春秋战国。《易传》中的唯物辨证观较为明显和系统,故易为人们所承认;而《易经》中的唯物辩证观,由于文辞晦涩,不易理解,多误以为它是占筮神学,故加以怀疑。考其实,《易经》中的唯物辩证观,虽然是自发的、朦胧的及不系统的,但毕竟还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境界观始于《易经》,中经孔子的充分发挥,到了《易传)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并奠定了其基本的结构与框架。孔子在《易经》提出的君子品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多层次的理想人格范型,《易传》的作者则主要根据老子等人的观点,使《易经》和孔子的境界观更具有了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5.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一部向神发问的占筮之书,但它问人问事,却从自然现象中为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所以含蕴了周人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嬗变这一历史时期丰富的自然,社会方面的资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著者的哲学思想。从春秋中叶开始,就不断有人给《易经》作解释时予以引申发挥,使之切合自己的观点,孔门子弟甚至将其引入儒家伦理道德的发展轨迹。这样一部占筮工具书,便逐步演变为含有哲学意义的书。《易传》是这一发展过程中自然筛选而流传下来的解易之说。《易传》的汇编成书,完成了《周易》从占筮书向哲学书的过渡。因此,研究《易传》不仅可以了解  相似文献   

16.
《易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专门解释《易经》的重要典籍,在其无比丰富的内容中,透露了相当深刻的道德观念:一是对《易经》所包含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创造性阐发;二是大力倡导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精神;三是提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修身原则,这些都对我们民族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易传》除《杂卦》而外,均成书于孟子、荀子之后,司马迁之前,其成书的先后顺序应该是:《系辞》、《文言》、《彖传》、《象传》、《序卦》、《说卦》、《杂卦》。作者除《说卦》为汉初方士儒,《杂卦》为汉武帝以后的汉儒所作外,其他基本上是战国末至秦、汉初的子夏后学所作。《易传》的出现体现了百家争鸣以来,儒家"以神道设教"构建儒家化形上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一《易传》又称“十翼”,即《象》、《彖》、《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从汉代开始大部分学者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如司马迁日:“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  相似文献   

19.
《易传》是最早以哲理解释《易经》的文篇,篇中所称孔子言论虽为伪讬,然是儒家后学所作,体现了先秦中后期孔子思想的发展;而且,文中提出了许多具丰富内涵新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易经》究竟成书于何时,是关系到正确认识、研先、评价《易经》的重要问题。本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易经》最后成书当在春秋早期。文章着力于内证,在六十四卦中远出益卦、旅卦、鼎卦三个具有代变性的卦,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易经》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商业和日常生活用具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其结论是:益卦六四艾“为依迁国”是指西周末年郑国东迁之事;诱卦所触及的远地行商具备西周末年,尤其是春秋早期,远地行商刚刚起步、正待风行的时代特征;鼎卦中的鼎,究其形状和铸造方式,显然属于春秋早期,而它能作为一般的煮食之器出现在依神而存的《易经》里,更是春秋早期礼制遭到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