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军  朱一航  罗永泰 《城市》2010,(1):65-67
一、引言 从1840年起,随着开埠通商和商业的逐渐繁荣,天津成为近代史上与西方文化撞击、融合最广泛、最前沿的城市之一。城市建筑受到中西两种设计思潮的影响,逐步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历史风貌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这其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庙堂、寺院,  相似文献   

2.
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手段,而旅游利用则是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关键支持。本文在综述建筑遗产利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建筑遗产保护的思潮演变,并分析了旅游在其中的角色与功能。结论认为,建筑遗产保护正逐渐从单一的"原状保护"向多元化的"活化利用"转变。在这种活化利用中,旅游起着重要作用,它承担着建筑遗产空间关联、业态支撑的角色,而这种以旅游为目的的活化利用也提升了游客体验,增加了建筑遗产的吸引力,活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增加了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张树兰 《城市》2013,(6):31-35
近年来,随着天津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海河生态经济带及沿岸各功能区内涌现出大量后现代主义风格及仿欧式古典风格的建筑作品,它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装扮着这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现代化城市。在一些现代建筑的外延与内涵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世界现代建筑设计的新思潮和新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拓扑建筑设计理念融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看法认为,以西方建筑思潮为线索来阐释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过于简单化。通过讨论今天我们能"教"、要"教"的建筑史应该以借助历史阐释艺术为目标,而另一方面,作为一条线索,西方建筑思潮能引导人们关注近现代建筑艺术演变的特定历史特点,并直接通过这些特点采深入理解建筑艺术。本文提出了西方建筑思潮还是近现代建筑历史最佳教学线索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岳施含  韩利雄 《职业》2015,(10):178
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物质生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作需要。近几年,绿色建筑和智能化建筑成为人们追求的新型建筑,并且得到了极大地关注。本文针对绿色建筑和智能化建筑的管理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6.
《安家》2009,(7X):170-177
<正>引言:有人说建筑是批判的历史。的确,关于中国当代建筑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建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程?中国建筑创作在借鉴西方的道路上如何实现融合与创新?现代与传统如何调和?保护与重建孰轻孰重?中国建筑的个性在那里?……诸多问题需要求解。房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汹涌的房地产开发浪潮中,我们对建筑文化的思考,建筑设计的自主创新,却是如此微乎其微。作为专业地产媒体,《安家》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一领域,我们希望推动中国地产建筑文化的健康发展,亦期待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建筑——这一十分重要的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表征。本文集中了十几位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翘楚人士,他们中间,既有在建筑业实战多年的著名建筑师,也有知名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还有建筑教育界的教授学者。老辈与新辈的专家们或批判或褒扬、或激昂或淡定,无一例外都流露出对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的深刻体味与执着热情。  相似文献   

7.
《上海科学生活》2002,(10):24-27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审美观点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DV影像记录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文化思潮、哲学观念密切相关。所以,随着世界哲学观念、文化思潮不断的发展.艺术创作自然会呈现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特质。文中将以DV影像为典型.阐明后现代思潮对DV记录影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倩 《职业》2016,(2):154-155
本文通过对建筑绿色装饰理念的诠释,结合目前建筑装饰现状,分析了绿色建筑装饰理念对建筑装饰的影响和意义,提出了此理念在建筑装饰领域中的应用对策,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为现实绿色建筑装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如果在过去十年中你曾见过加利福尼亚州的建筑工地,就会发现其在某种程度上正进行可持续性建筑的实践。这对加州建筑行业的人来说并不意外。不仅加州的领导历来关注如燃油效率和减少能耗等环境问题,该州还在绿色建筑的实践上领先一步:全美建筑中验收符合全球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  相似文献   

11.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研究建筑应不止于研究其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研究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作为徽州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缩影,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现实价值,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数字     
30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称,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而且,在每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  相似文献   

13.
张润兴  刘畅  毛立新 《城市》2012,(5):62-66
地域性建筑是指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为环境的一种建筑形式.结合地域性对建筑进行特色设计,追求建筑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创造出适合当地特色的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界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杨慧萌  于劲翔 《城市》2012,(4):43-44
一、视觉形象 津塔是一座位于天津海河畔的摩天大楼,高336.9米,是天津环球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 津塔呈风帆造型,建筑主体结构板边缘呈折扇状椭圆造型,向上收分式设计,比单纯的直线延展更具张力,弱化了建筑的垂直尺度,具有极强的现代感与视觉冲击力. 建筑设计师以现代建筑技术和材质拼接营造出丰富且多层次的视觉体验.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低碳建筑从崇尚自然的绿色精神起始,跟随世界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发展,引领低碳建筑实践,具有重视围护结构保温、地域优势资源利用(如风能)、可持续能源利用(太阳能)等特点,形成地域高技术特色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可持续住宅标准(CSH)的实施,低碳观念获得了全面贯彻和常态化发展,英国低碳建筑对我国当前建筑发展具有较...  相似文献   

16.
所谓生态建筑学或称建筑生态学,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或者换过来说,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黄俊 《城市》2011,(8):49-51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形象地指出了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在我国民居建筑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九国租界地既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又为津城留下了近代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天津“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独特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8.
建筑表皮作为室内外环境交互界面,是缓解室外环境不利影响、回应使用者舒适度需求的重要系统,对建筑性能有显著影响,对其的研究对于落实节能减排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重要意义。在节能指标约束下,既有寒地建筑围护结构碳排大、造价高,对室外环境的动态波动和室内使用者需求的响应潜力不足,制约了寒地建筑绿色性能的提升幅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人居环境品质要求的提升,寒地建筑表皮呈现出智能化演进趋势。本文旨在分析寒地建筑表皮智能化演进的产业需求和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技术推力;梳理建筑表皮智能化发展脉络,解析建筑表皮智能化演进过程中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和工程实践探索;进一步从"动态找形""高效传动"和"智能控制"三方面阐述寒地建筑表皮智能化演进发展中关键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拓展建筑表皮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提升寒地建筑表皮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筑产业信息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王楠  姜静 《职业》2012,(26):156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什么?这一直是大众、媒体、业界、学者热议的话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思考,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和同仁进行探讨. 一、现代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与古典盛期建筑相较差距较大 在当代新经济大潮的建筑活动中,新领域、新形制、新规模的建筑创造很多,比如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建筑、超高层建筑等.但这些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相较古希腊时期的建筑,却逊色太多.希腊古典建筑艺术为世人瞩目,它融入和展示了希腊文化的精髓,是非常接近完美的建筑形式,尹瑞克先神庙、帕特农神殿被后世尊为希腊建筑的典范.可以说,希腊古典建筑艺术深深影响了欧洲二千多年的建筑史.  相似文献   

20.
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路径浅析——以石家庄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赛鸿  朱江涛  刘伟 《城市》2009,(11):76-78
我国是建筑大国.也是能耗大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我国城镇现有房屋建筑面积180亿平方米.而达到节能标准的仅有28.5亿平方米.占既有房屋总建筑面积的16%.并且13%的建筑为近5年的新建节能建筑。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7%,是三大高能耗领域之一。而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多,因此建筑节能工作刻不容缓。建筑节能工作不仅强调新建建筑,针对大量的高能耗既有建筑的节能工作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