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就词源看,醎、感都源于"咸",就意义谱系看,由而咸而感。就味来说,是水与盐的交合,是五行之情与人之欲的交合;就巫术来说,咸是人与天地鬼神的交合,而在八卦系统中,"咸"表述的是阴阳两类存在者之间的"交合","有心之咸"("感")表述的是有心之人与他者的交合,"知"同样展示着不同存在者之间交合、交通的存在关系。三义的演化与关联展示出中国传统重"感"文化传统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2.
《佛地经论》法界说的核心是清净法界。《佛地经论》通过"十种清净相"以及自性相、因相、果相、作业相、相应相、差别相之"六相",对清净法界进行了说明,前者意在阐明清净法界本性清净之原因所在,后者强调清净法界之本质体现为"返本还源",并且以"清净法界"和"四智"的构造对"清净法界"向"如来三身"之转变进行了详细说明。《佛地经论》的法界说具有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相杂糅的特征,它处在新旧唯识思想的转折点上,被后来的中国华严宗思想家所吸收,成为华严宗法界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广西南丹县丹炉山,是国内目前规模宏大较为完整的明代万历年间那地州土司罗谦端丹道修炼遗存,以具象活态展示了罗谦端天元、地元、人元"三元合修"丹法思想和"实验"活动。罗谦端为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教南宗陈致虚道脉后学,其"三元合修"丹法思想渊源于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的思想传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壮族土司罗谦端的丹道思想是历史上道教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互动紧密联系的生动案例,显示了道教文化在促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生命哲学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独到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博简<郑子家丧>中"使子家利木三寸"的"利木"一词,学术界有"梨木"和"离木"等不同的解读,但都存在问题.文章结合上下文和古代葬具用材的有关资料,认为应该读作"厉木",意思是"恶木",即贱劣之木.  相似文献   

5.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以仁义的"本心"为核心,延伸出该派基本的文学观,即立心为本,作文为末;抒写"无邪"之思;直抒胸襟,平夷闲雅.他们是将道德绝对地置于文学之上,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文章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孔子家语>所附两篇后序都是可信的.今本<家语>前四十篇相当于孔安国所说"吕氏之所传",后四篇相当于"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这四篇原来不在<家语>之内.<家语>确为先秦流传下来而由孔安国最后编定的古书,所谓王肃伪作的说法固然是错误的,时下比较流行的"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之类说法也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7.
唐代,开元年间所设的十五道之--黔中道,为今渝、黔、湘、鄂、桂结合部,幅员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辖18个经制州和51个羁縻州.自古境内以盛产盐丹著称.在唐王朝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中原兴师,黔中独宁",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本文从盐的角度解读"黔"字入手,展示了以盐丹文化、多民族多种经济形态共存的文化、流官和流放文化、羁縻州文化为其内涵的黔中文化.  相似文献   

8.
对<尚书·禹贡>"彭螽既猪,阳鸟攸居"中的"阳鸟"一词,汉代以来的历代注家,或以为"随阳之鸟,即鸿雁之属",或以为是"如虎牢、犬邱之类的地名",或以为"即扬州附海岸各岛,大者则台湾、海南是也."其分歧之说甚多.本文认为"阳鸟"即"阳岛",并且"阳岛"是指"彭螽"(鄱阳湖)附近一带大大小小的内湖岛屿.  相似文献   

9.
家,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处所.所谓开天辟地,就是人为自己筑造得以存在的处所(家).为"乾坤""立极",就是人为自己开辟天地,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确立以"仁"为天地之"极".人开辟天地、筑造世界必须以"仁"作为支柱,才能支撑起人得以存在的处所(家).对于如何才能持守"仁"这天地之"极",则只有通过"精一",即由"诚"而达到"执中"、"用中",即把握"道",从而实现对"原于性命之正"的"道心"的持守,实现天地之"极"("仁")牢固地树立.  相似文献   

10.
《药地炮庄》因觉浪道盛所托,始撰于1653年—1655年,后再三增补、修订,于1664年雕版,最终于1667年由福建"大集堂"梓行。"大集堂"本标明系"此藏轩"版。"此藏轩"版《药地炮庄》,在该书现存四种版本中刻印质量最优,学术价值最大。有学者断言:《药地炮庄》系方以智解《庄》两书——早期的"炮庄"著作与因觉浪所托而写的《炮庄》——"合为一书",证之《炮庄发凡》关于该著形式架构的交代:"训词,注之于下;诸家议论,汇之于后;别路拈提,列之于上,"此论断难以存立。《药地炮庄》称引诸家议论,多采取省称。省称方式各异,其中以人名、书名的一字省称最难解。但运用"内证法",不难考明:所谓"一曰"即"三一曰"之省,亦即"吴应宾曰"之省;所谓"笑曰"即"笑翁曰"之省,亦即"方以智曰"之省。而所谓"正曰"即"《正语》曰"之省。《正语》当为吴应宾解《庄》的专著,其全名可能是《庄子正语》;其解《庄》特色,可能同于觉浪道盛的《庄子提正》。  相似文献   

11.
四王提倡"元笔宋法",但他们之学元四家,多侧重在"法"而非"道",缺乏代表时代精神的"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四僧以"乱头粗服"为尚,立意、感情与四王不同,艺术上是"以丑为美",其理论表达应旁征于傅山的书论,有着以刚健精神树立民族气节之义.  相似文献   

12.
“说话”艺术在宋代出现了分为“四家”之说,近现代学者对“四家”具体所指一直存有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说经、说参请、说诨经是否可以归于一类成为四家子目之一等三个方面。对有关争论加以梳理并结合有关材料进行分析,可以深化对宋“说话四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断章取义"的意义生成机制的合法性予以简要维护。一、依据哲学阐释学理论",前理解"的存在是阐释者不可逃避的宿命所在,因"而此非诗人之情,而引诗者之情也"也即"断章取义"式理解应当是合法的。二、从语义学角度来讲",断章取义""之取"的主要诉求乃为当下的交流效果,只要能够达到此一目的,即"有断章取义而理可通者"那么我们就应当说它是合法的。三、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断之于彼,而无损于此"此一命题已经表明对于《诗》的断章取义其意义生成也应当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14.
《周易》本体论中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哲学明确了中国哲学的根本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确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模式.<周易>哲学的和谐之道,是整个中华文明和谐理论的源泉母胎,沿着"道体"、"阴阳"、"三才"三个逻辑环节连续展开,完成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从而也就完成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论,即"道"与万物和谐;"阴阳"间同济和谐;"三才"天地人和谐,并贯穿在中华文明从科学到人文,从本体到现实的文化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着权责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尤其体现在家校合作上。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二者"越界"退让"行为的不断出现,造成教育主体的错位和职责的无限累加。为了寻求"边界内"的安全,双方的这种"越界"退让"行为会导致教育权责边界的虚无化。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权责统一,应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下,双方由"边界模糊"走向"边界明晰",由"泛为、不为"走向"能为、当为",由"曲意误解"走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所著<大同书>中,最关键处在于其"去家界"的主张.他逐一列举了"有家之苦"与"去家之益",将"家"视为进入"太平世"的重大障碍.康有为深受西学"天赋人权"观念影响,认同人的自然欲望及自由、平等,极力主张免除掉礼法传统强加在人身上的道德枷锁,并提出了一系列详尽的、充满了人性关怀和空想性质的社会主张.  相似文献   

18.
康熙初年,常州董以宁、龚百药、邹祗谟、陈玉璂提倡古文之学,当时称为“毗陵四家”.“毗陵四家”以复兴荆川古文相号召,他们的文章观念也受到清初遗民李长祥的影响.他们提出文章经世、根柢六经的主张,追求醇厚雅洁的文章风格,对秦汉派和唐宋派采取折中的态度.陈玉璂是“毗陵四家”的核心人物,他在家中“学文堂”展开文学活动,促进了古文理论探讨的深入和古文创作的繁荣.康熙十年后陈玉璂将邵长蘅引为古文同志,继续阐扬古文之学.“清初三大家”的形成与“毗陵四家”的古文理论和文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审美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相似文献   

20.
"和",是在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为核心的综合性概念,作为一种状态理解,是不同要素间和谐、平衡、圆融、相遂相生的最佳关系状态.以《淮南子》"法"思想为论域,"道""法"之"和",以"道"入"法",缓解"法"的刻薄寡恩;"儒""道"之"和",以仁义入"法",化解严刑重罚的残暴之失.《淮南子》以旨近《老子》融和诸子,为调和矛盾、化解危机提供天下"和合"的为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