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列象是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文学文本,而文化批评的理论平台却是文化、历史与文本的对话关系。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历史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概念性纠缠和阐释性迷惘,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构想出发,对历史与文本、文化与文本、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关系分别展开探讨,指出新历史主义在泛文化形态的文学批评中提倡的是历史与文化在文本层次的对话,而在文化批评理念中实现的是历史阐释性回归和文化主体性重建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下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文学批评已经不再停留在文学文本的研究,而是转向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研究,文化批评逐步取代了文学批评。这种转型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表现了新语境下的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闫月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53-61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改造起了直接作用,从情感、想像和思想等因素入手并从体裁上加以界定,现代阐释之文学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3.文学观念的净化、批评意识的觉醒、进化思想的渗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原因,从而产生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独立的中国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学批评观念与方法的现代演进周海波不管文学史家们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中国历史文化,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现代中国的整个话语系统就是在这个时代逐渐形成的。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对批评的自我确认和对西方文学思潮、批评观念的引进,现代批评试图重建一套崭新的... 相似文献
6.
散文批评理论建构是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的散文批评理论建构尚未被纳入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宏观视野之中,散文批评理论的贫乏一方面昭示着散文批评在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散文批评发挥此种作用的巨大潜力。散文批评理论有着极大的本土生长空间,文学批评界只有提高对散文批评的重视程度,增强理论原创自信心与原创能力,才有望使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在散文一维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叶公超是20世纪30年代的自由主义批评家.他以"新批评"为主,兼容并蓄,表现出批评观念的独异性和复杂性.他的活动圈子主要是新月派,但又同新月派同人的文学思想不尽相同.具有浓厚的文化精英意识和新古典主义倾向的叶公超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贡献是艺术理论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学本身是丰富而复杂的,如果我们一味将文学视作封闭的审美系统来审视,必然会切断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导致视域的狭窄化和批评的浅表化。而从文化角度切入文学研究的文化批评所具有的自身优势,正好可以弥补纯粹审美批评的不足。文化批评可以也应该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对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批评家们从政治化写作向现代化写作、欲望化写作过渡后,并没有为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预示一种新前景。在随同文学创新并进的同时,许多批评家在从事横的移植时忽视了纵的继承,对西方文论多采取整体认同的态度,很少有批评家站出来,对用新潮装饰的文论说“不”。还有文论思想干瘪,语言浮肿,造成批评对读者的疏离。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是中国十七世纪杰出的文学批评家.我们过去的研究多着眼于发掘他思想中的精华,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出现了拔高的倾向,掩盖了他思想中迂腐、落后的东西,在有些领域,甚至将他的落后观念也作为精华而予以肯定.本文试图揭示王船山温厚的艺术原则背后所隐藏的封建伦理观念,以就教于方家读者.一、由重兴群、轻观怨所引起的思考王船山曾标举儒家"兴观群怨"的传统诗论,作为他诗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但 相似文献
11.
丁燕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99-101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注重直觉感悟,写得自然亲切,属于“自发的批评”之列。他结合中国传统感悟式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形成独具特色的印象一感悟批评观念;他的文学批评海阔天空,自由无羁,带有与人谈天说地闲话心情的特点,形成了“闲话风”般散漫的批评文体;他的文学批评语言灵动飘逸,常以多义性意象评论作品,达到曲尽其意的效果,形成“以诗解诗”的语体风格。 相似文献
12.
I.A.理查兹的批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总结和分析历史上理查兹文艺理论获致的批评对反思文学理论的发展将大有裨益。文章通过考察从剑桥英语学派、芝加哥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新批评的拥护者韦勒克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美学家阿姆斯特朗、解构批评家哈特曼和反后现代主义批评家格拉夫一直以来对理查兹(有时包括燕卜荪和新批评)的诟病,论证了不但理查兹理论上的不足既是实证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意识形态的反映,而且他的批评者的缺陷也是“认识论的两难”使然。同时分析了实证主义的消逝如何使我们和久远的传统重新取得融合,并发现伊格尔顿所说的我们在理查兹身上忽视的东西;而最受到忽视的恐怕是我们没有更早地认识到:从根本上讲,理查兹首先是一个文化理论家。文章最后指出,认识到这一点将为文学在文化中的定位构筑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当代航标。 相似文献
13.
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文学批评的突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当前文学批评的困境入手,考察了西方从马修·阿诺德到诺斯洛普·弗莱的相关文化批评的发展之路,提出文化批评将拓展当前文学批评日益狭窄的研究空间,成为喧嚣的大众文化研究中文学批评的一种突围方式,而且在新世纪的文化研究中,文化批评将成为日益显著的一个文化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开始向伦理面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明确的批评方法在学术界全面复兴.从文学批评的本质、后现代语境和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内动力三方面因素来论述文学批评伦理转向的必然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是文学批评理论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由胡适致陈之藩的信中提出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这个命题引导出文学批评中的伦理即"宽容"的话题,指出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对一元论的怀疑与价值多元的认同,并不必然引向宽容的彼岸及具有启发性的批评,反而很有可能导致一些不健康的批评现象:一种是折中主义倾向,一种是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倾向.并由此提出文化及文学批评伦理问题供有识者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媒介扩张与文学批评——当前中国主流批评症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本雅明、麦克卢汉等现代思想家的媒介理论,简要分析了媒介扩张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在媒介扩张压力下,文学的信息化转型和批评的媒体化转型。本文认为,批评的媒体化转型导致了文学批评的批评性的丧失和无能;批评家只有坚持独立的批评立场,才能行使批评的自由,履行批评的使命——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的声音是天然地具有反媒介的品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有关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在西方学术界方兴未艾的文学理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各方面均呈现一种复杂的样态。那么,是什么使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得以作为一种流派或方法独立于文论界的呢?答案无疑是:性别因素。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索一下这个答案,也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家们自己的也是他们带给人们的一些困惑。困惑之一是政治性与文学性的关系问题。作为一种从政治性的女权运动中诞生并随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学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批评的政治色彩是有目共睹的。这种政治色彩在不同国家不同理论家那儿呈现不同的样态…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文学批评遭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面对传统的问题。为传统所化之人,往往也会为之所累,但传统观念的转型也为批评家创设了新的解释空间。在漫长的文化史中,中西方传统文论以话语的流变显示各自的兴衰荣辱。一部经典、一个传统,之所以不可废弃,是因为它存在着本真性意义和多义阐释空间。面对“伟大的传统”,当代批评家不可墨守成规,而是要除旧布新,以创造性解释积极应对。批评家要在文本原意的基础上,努力展开“当下性”阐释,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策略--批评名家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当下中国某些文学“名家”频遭评论家批评这一突出现象。认为:批评名家,就是批评由他们所代表的种种不良的文学倾向和种种负面的文化现象,也是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挑战和提升。针对部分作家和传媒所指斥的“酷评”,本文也作了辨析。认为动机严肃、文风生动而苛刻的批评,是文学评论家在文学边缘化、文学传媒化时代的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