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人性的基本倾向与反腐败制度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为"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建立这种制度体系,还需要从理论上深刻反思关于腐败成因的"资产阶级思想腐蚀说",深入探讨人性及其与腐败的内在关系等问题.对人性的判断是建立反腐败制度体系的哲学基础.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决定着不同的治国思路和制度设计取向.历史经验和科学研究都证明:自私自利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倾向,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基础;掌握公共权力且缺乏有效的客观监督制约是腐败赖以发生的外在条件,所以就反腐败而言,法律制度比道德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腐败的发生和治理都可以从人的本性去探究。自律与他律,前者注重调动主观自觉,后者着眼于强化客观制约,它们是中国和西方国家治理腐败的基本模式,分别根植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人性假设,各自存在相应的缺陷。在分析两种腐败治理模式的人性假设与主要缺陷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反腐工作存在的不足,借鉴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腐败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腐败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源于机理分析的大学“亚腐败”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腐败"是诱发大学腐败和败坏校风学风的温床。文中以"亚腐败"的历史传承性、人性自利性、利益易获性、运行失控性、政学通合性等内在机理分析为基础,从思想预防、本源根治、现实控制3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实化大学廉政教育的信效机制、完善适应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的反腐倡廉管理体制、构建"制度———监督———惩治"三位一体的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人性善恶的话题是古今中外学术争论的焦点。历史文明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观和权力观。而"性善论"与"性恶论"思想在各国政治实践的不断碰撞,一次次印证着人性善恶与权力运用的紧密关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日益高发,因此在权力规范的问题上应综合考虑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合理之处,既要对人性之善充满信心,更要警惕人性之恶,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编织制约权力腐败的制度之笼。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本恶的.人性本恶乃是犯罪,包括腐败犯罪,发生的深刻根源.人性原恶中的物欲、权欲、性欲与腐败犯罪的发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遏制腐败犯罪的有效对策应当是抑恶扬善.为此,要牢固树立人性恶的思想观念,自觉采取抑制人性恶的对抗措施,坚持与人为善,不断完善人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政府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公职人员腐败现象,从人性、政治体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公职人员腐败蔓延、孳生的成因及机理,并提出了解决公职人员腐败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力求在有效遏制政府公职人员腐败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人性角度出发,分析了对恶的实事性趋向掩盖了对善的价值性趋求而产生腐败;同时,分析了腐败的过程也是代理人(理性经济人)博弈的过程,腐败是博弈的结果。并提出了应坚持以德治腐的制度创新和依法惩腐的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反腐策略。  相似文献   

8.
廉洁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廉洁教育内容的设计、方法的运用及途径的选择等,在廉洁教育运行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廉洁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腐败动机并预防腐败。而动机又是由人的内在需求产生的,与人性密切相关。因此,廉洁教育理念的塑造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思路,从"生活世界"、"交往实践"、"现实的个人"三重维度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人性的本质、道德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政治生活中存在腐败的原因 ,以及根治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公共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公权私用型腐败的现象,从对公权私用型腐败的学术释义,以及人性、社会环境、体制缺陷、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公权私用型腐败蔓延的原因,并详细陈述了其主要表现形式,针对性的提出了治理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在有效遏制公权私用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挖掘公权私用型腐败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1.
行政潜规则是指公共行政人员在权利行使中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隐藏在国家法律法规下的非正式规则,它主要有隐蔽性、交易性、传染性和破坏性四种特征。本文从人性善恶、人性本位、人性求和与竞争、人性管理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中西传统人性论的差异,剖析我国行政潜规则产生的人性根源。提出防治我国行政潜规则的途径:德治与法治并举,防治腐败;对群体本位的扬弃,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民主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2.
莫言与福克纳的审恶小说集中揭示了社会的腐败与无情、文化的萎靡与肮胀、人性的自私与残暴,体现了小说家们对于种种"恶"的审视和摈弃,也同时表达了他们对非理性世界及生存困境的抗争.  相似文献   

13.
在腐败现象现有的研究角度“体制论”、“法制论”和“素质论”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社会心理层面来分析腐败的产生及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重点剖析了腐败产生的心理要素;人性复苏,比价心理,补偿心理,侥幸心理和责任分摊等,揭示了腐败的社会心理特征,并提出在健全体制和法制,提高素质等反腐措施的同时,应注重从社会心理层面上进行预防及铲除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罗蒂的人性思想是建立在对"心灵之镜"哲学的批判基础上的。罗蒂否认人类有一个共通的人性,他用"to become"代替"to be",体现了罗蒂对人性的反本质主义的哲学思考。罗蒂对以往人性理论进行否定,提出了偶然的、浪漫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人性观。他的人性思想虽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蕴含着反形而上学的旨趣,缺乏对人性的形而上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人性的社会行为、市场经济中个体腐败行为和腐败行为的社会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教化施行的客观基础及其在反腐倡廉中的发展价值功能、导向价值功能 ,提出实施道德教化的社会内涵 :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提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律意识。指出对领导干部施行道德教化应强调终身化、全员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腐败可概括为经济腐败、政治腐败与作风腐败三类.与腐败之产生、膨胀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四:需要与匮乏为其生存因素;贪欲与权势欲为其人性因素;权力结构的不合理与有效监督的缺失为其制度因素;而道德的低下与信仰的空白则为其精神因素.尽管我们不可能将腐败清除殆尽,但却可以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疏导、监督与改善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  相似文献   

17.
李怀录 《中南论坛》2009,4(3):52-56
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制度层面分析腐败原因,视野过于偏狭。本文从非制度层面入手,分析了腐败滋生蔓延的文化原因、人性原因、心理原因、成本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等非制度性原因。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对人性的弊端作了充分揭露,分析了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性堕落的历史;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巨大;贪欲使人性堕落;不良心理倾向伤害人性;诈巧之心伤害人性;人性堕落的原因极其复杂;人性弊端的表现多种多样;回归人性的本质的关键在"自得"。  相似文献   

19.
对权力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提出了"权力的二重性"和"权力异化"的观点,认为"权力的二重性"是权力腐败的基础,"权力异化"是权力腐败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人性预设的形而上学失误,使得我们重于思想改造而疏于制度防范。不能在腐败的初始阶段进行有效遏制而使腐败形成负激励结构,腐败的示范效应使得腐败行为迅速蔓延,从政治经济领域向社会的意识文化领域泛滥,制度的负激励是其根本原因。当前,通过对人的行为方式设定的意识观念变迁和公共权力的制度变迁阻止腐败负激励蔓延。积极的意识形态灵活变迁和制度变迁是腐败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