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越是百越的一支,福建古代的民族,有待探讨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闽越族的来源、闽越与东瓯、南海王国的关系以及闽越族消亡的历史过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闽越的来源“闽越”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包括“闽越”和“东瓯”  相似文献   

2.
汉唐以来东瓯故地的建置沿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与东瓯都城有关的东汉"章安县东瓯乡"在永和三年独立为"永宁"县后,演变为唐宋以来的温州和台州南部郡县。《新唐书.地理五》语"黄岩,本永宁"概括了唐代黄岩县原属汉永宁县故地的历史。考古发现的温岭大溪东瓯古城与塘山东瓯贵族墓葬的地理位置,与汉唐以来东瓯都城故地的郡县沿革史吻合,应距东瓯国都城遗存不远。  相似文献   

3.
俄国古代不曾经历奴隶占有制社会发展阶段,直接由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这种历史性转变不可能突然出现。从作为东斯拉夫人原始社会解体标志的农村公社的形成,到罗斯封建化过程的正式发生,存在着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大约8—10世纪)。这一具有过渡性质的历史阶段可称为“前封建化时期”。它是俄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由前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诺曼说”理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时代。变动的实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之后,开始向封建制转化。但是这种封建化的过程,究竟到何时才告完成?就是说,中国的封建制到何时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确立,是春秋战国之交,还是在秦汉之际?要确定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还有必要对战国的社会、封建生产方式的萌芽及其封建化的过程,重新加以考察,并作出科学的判断。下面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福建生态省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省建设是福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虽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但现有的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生态省建设存在诸多的"难点"与"瓶颈".要从组织领导、规划、结构调整、环境影响评价、责任追究、发展生态经济、环保意识的培育以及经济与法律手段等对策的全面实施,才能保障福建生态省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6.
从西汉至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进入发展和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于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发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当时的海南岛,就其土著居民的社会发展阶段来说,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如果说,人类社会由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的话,那么,大陆中央封建政权进入海南岛,除了引起民族摩擦和加强剥削和压迫外,给它带来的还有进步的因素。这种进步因素的增长和传播促进海南  相似文献   

7.
海南纺织业历史悠久、遐迩闻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中国棉纺织业和世界手工技艺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黎族没有文字,历史文献记述又过于简约,留下许多疑难问题,如:“穿胸民”、“广幅布”、“吉贝”、“琼布”,等等.论题通过对海南纺织史若干问题的考证分析,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从当地方言音义以及地理位置等角度探讨了福建省龙海市白水镇若干地名的正确用字,认为“磁窑”应作“瓷窑”,“大下”优于“大霞”,“内人口”应规范为“内垄口”,“山尾”可以沿用“山美”的雅称等。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地名用字问题相当复杂,应全方位统筹考虑,促进对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证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春秋时期诸侯国改革的性质,认为这些改革无一例外地都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所作的改良,主要目的是调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平民与奴隶的统治;二、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途径问题,本文对史学界流行的“两种途径论”,即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革命两条道路的论点提出异议,认为无论三晋田齐或秦楚燕都是走的同一条革命道路,只是表现形式和成败不一而已;三、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与斗争,这是本文首次提出的一个颇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认为最早一批代表封建地主阶段掌权的是由奴隶主贵族阶级旧阵容中分化出来的“封建化贵族”,随着土地买卖和私营工商业、高利贷的兴起,从社会底层分化出来了一个地主阶级的新阶层,他们的代表提出了“等赋”、“尚贤”、“仁政”等口号,要求实行权利的再分配,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证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春秋时期诸侯国改革的性质,认为这些改革无一例外地都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所作的改良,主要目的是调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平民与奴隶的统治;二、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途径问题,本文对史学界流行的“两种途径论”,即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革命两条道路的论点提出异议,认为无论三晋田齐或秦楚燕都是走的同一条革命道路,只是表现形式和成败不一而已;三、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与斗争,这是本文首次提出的一个颇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认为最早一批代表封建地主阶段掌权的是由奴隶主贵族阶级旧阵容中分化出来的“封建化费族”,随着土地买卖和私营工商业、高利贷的兴起,从社会底层分化出来了一个地主阶级的新阶层,他们的代表提出了“等赋”、“尚贤”、“仁政”等口号,要求实行权利的再分配,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新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世界近代史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史中,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术文只提出两个问题,当作引玉之砖,希望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以适应编写近代世界历史和教学的需要。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起讫问题在世界近代史的著作中,关于革命的起讫问题,事实上存在着分岐,即不是以同一准则来确定的。如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知识渊博,思想解放,著作宏丰,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仅就史学著作的数量而论,据黄烈同志估算,现在收入《郭沫若全集》的历史编、考古编、文字编中,涉及历史内容和历史见解的篇章,“不少于七百万字”.中国古代史分期,是国内外史学界都很关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郭沫若对这个问题,花了几十年的功夫,看法几经改变,最后才把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定在春秋、战国之交.这个结论目前虽然还未取得一致认识,但连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也承认,“郭沫若同志的分期说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并为多数人所接受”.本文拟对郭沫若关于中古史分期意见的演变及其治学精神作一探讨,不对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3.
从壮族史的研究中可以知道,研究少数民族则必须研究汉族,汉族研究与少数民族研究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国园林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跳出传统古典园林史的研究思路,结合当代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动向,从史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反思。笔者发现在史学地理观方面,存在以中国文化圈为单位的地域史观进行园林史研究的必要性;在园林史的结构方面,存在明代之前文献的丰富与实例的缺乏之间的反差;在史学客观性方面,存在民族主义对园林研究的影响;在古人对园林的认知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学院式认知视角的另类园林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专门论述国家预算产生与发展的文章所见不多,平时所参考的几种教材和专著,论述较简略,在表述上意见也不尽一致。大致有这么几种提法:一种是王传纶教授编著的《资本主义财政》,其中关于国家预算的产生提到:“虽然古代的罗马曾经有过类似预算的制度,但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却发生于十三世纪以后的英国。”另一种是麦履康、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进入关键阶段.由于区位、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原因,福建山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比沿海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应用丰富的统计调查资料,客观地分析了福建山区产业发展优劣态势,探索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方向、途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少年忧患深苍海,血浪排胸泪欲流。万事请从隗始耳,神州是我我神州。这是郭洙若的一首七绝,原附于《抵制日货之究竟》一文的末尾。《抵》文发表于1919年10月出版的《黑潮》第1卷第2期。《郭淋若著作选读》和两种《郭沫若年谱》都说这首无题诗原附于《同文同种辨》的末尾,那是搞错了。发表《抵》文的那一期《黑潮》上还确署名郭开贞(即郭沫若)的论文《同文同种辨》和署名开贞(也是郭沫若)的新诗《风》。《抵制日货之究竟》署名夏社。夏社原是五四运动后,包括郭沫若在内的几位留日学生成立的一个革命团体。郭沫若曾这样回忆道, 在那年(笔者按:1919))的六月,福冈的同学,有几位集合了起来组织过一个小团体,名叫夏社。这夏社是我所提议的名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结社是在夏天,第一次的集会是在一位姓夏的同学家里。我们的目的是抗日,要专门把日本各种报章杂志的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搜集起来,译成中文向国内各学校、各报馆投寄。(《学生的时代》单行本第55—56页) 《抵》文的署名即由此而来。笔者曾查阅过《黑潮》的《抵》文,其中有五四运动前几年多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史论结合,从五方面分析了中国赌博产生原因、发展特点及历代政府禁赌措施的得失,不仅为现今人们认识赌博和禁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亦对《中华赌博史》一书作了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 ,对《汉语大字典》部分虚词条下所引书证进行讨论 ,旨在弄清这些虚词书证的“始见书”问题。文章充分吸收采用了新的研究成果和材料 ,提出了较为稳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从溺婴习俗看福建历史上的人口自然构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在历史上是一个流行溺婴习俗的地区,从唐宋延续至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溺婴习俗尚存在于福建一些地区。宋代闽人溺女婴,也溺男婴,但溺女婴多,溺男婴少。明清时期,闽人溺女婴而不溺男婴。闽人溺女婴的原因是害怕厚嫁破产。因此,造成明清福建社会男多女少的自然构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许多男子无法娶妻,家庭中女性掌权,童养媳习俗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