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吉登新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探索"自我认同"问题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核心就是确立一些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的结构性特征.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一方面向我们表明了,西方个体主义文化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致力于中西方"自我认同"理论与思想的对话,讨论如何建立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遵循了梳理、建构和诠释的学术道路,但是国内外对吉登斯思想的研究着重于现代性、结构化、民族国家、第三条道路等,却很少关注其自我认同的理论,主要原因为第一,吉登斯的学术理论上的立足点在于他的结构化理论;第二,限于学科观念上的窠臼,很多学者仍然认为.自我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不是社会学所应研究的问题;第三,限于研究方法上的二元对立,很多学者仍然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分离成相互对立的二元:第四,吉登斯的学术问题点转移太快而掩盖了自我认同理论。鉴于自我认同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呼吁。要加强对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遵循了梳理、建构和诠释的学术道路,但是国内外对吉登斯思想的研究着重于现代性、结构化、民族国家、第三条道路等,却很少关注其自我认同的理论,主要原因为第一,吉登斯的学术理论上的立足点在于他的结构化理论;第二,限于学科观念上的窠臼,很多学者仍然认为,自我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不是社会学所应研究的问题;第三,限于研究方法上的二元对立,很多学者仍然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分离成相互对立的二元;第四,吉登斯的学术问题点转移太快而掩盖了自我认同理论.鉴于自我认同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呼吁,要加强对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方启蒙大叙事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中国形象,关涉到西方现代性的本质、西方现代世界秩序想象的基本模式。西方现代的中国形象研究,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与启蒙哲学。西方启蒙大叙事中出现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停滞的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帝国、野蛮或半野蛮帝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他者"。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性主导价值——进步、自由与文明的被否定的"他者",既能为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提供想象的基础,又能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不仅在知识与观念上,还在价值与权力上;真正需要解构的,不是西方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构建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网络,而是中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们不可能摆脱西方这一巨大的他者进行现代性自我确认,即使是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解构西方现代性,质疑西方的中国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他者,也最终会落入后现代的话语理论的陷阱,因为没有他者便没有自我。第三组课题出现的理论困境,将直接质疑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意义。跨文化形象学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又在解构这套解构理论,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无法拯救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主体性,更无法由此通向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自觉。这是跨文化形象学的根本困境,因为它可能否定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强大的“他者”———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落后,使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如果要自强于世,必须全方位地追求现代性;另一方面,如果要保持本民族的独立品格,又需要对带有浓厚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现代性保持高度警惕。对于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近代中国既爱又恨,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既忧又憎。处于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夹击下的这种双重困境,促成了近代中国民族认同矛盾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周宁 《天津社会科学》2011,(5):101-113,160
中国形象作为令人紧张的"他者",纠缠着日本现代性自我构建的过程,表现出日本现代性身份认同的特有焦虑。离开"中国",日本的现代性既可能迷失自我,又可能迷失世界。在"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他者"之间,"日本什么都不是",越是意识到这种现代性身份危机,日本就越发强烈地希望从仰慕西方贬抑中国的"文化势利"取向中确认自身。"陷害"日本现代性身份并进而"诬陷"中国形象的致命观念,恰好是西方现代性。跨文化形象学不仅关注特定国家地区中国形象的特征与历史,更重要的,还有表现在个别国家中国形象上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以及其中显示的西方的中国形象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与现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考察了自我意识的个体发生及其现代文化的主体性转向、自我认同与社会承认、人的尊严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现实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活动,强调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而不是建构)自我这一马克思的本真性理想,以此提示马克思人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自我观与认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成为了自我规定、自我存在和自我发展的存在者。现代性在极力凸显自我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使自我的行动失去了外在确定性框架的依托,使其成为无根基性的存在者,引发自我认同问题。将原子化、无负担性、无约束性的自我观转变为负担性、具有共享化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自我观,是从理论上解决现代自我认同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不断传承与开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精神,并且逐渐展示出自身现代性理论的独特魅力。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自身现代性理论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时间维度辩证法与空间维度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两种辩证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揭示了“现代性”思维把人类的形而上的理想追求和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批判融为一体的理论特质,这些思想家对现代性的这种特有的理解角度开拓了我们理解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更深层地认识现代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陶南颖 《学术月刊》2023,(11):95-109
当前中国涉外法治研究的主体性发展陷入“既自我认同又自我否定”的困境中。西方以“全球化”和“现代化”为名主导国际法治并温和渗透到中国涉外法治知识体系。在此影响下,中国学界开始自我东方化:一方面认为中国与西方在涉外治理上的差异是一种“落后”,这种认识激发了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和进步意愿;另一方面,在建设中国涉外法治时,又因“落后”情结而认为中国本土缺少可行的知识资源,只能依赖西方,而西方知识资源的长期影响又抑制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摆脱这种困境应当立足于中国实际,接纳和吸收来自西方的、本土的以及非西方国家的涉外法治理论与经验,形成多元化的涉外法治知识资源格局。  相似文献   

13.
西方启蒙现代性以来主客二元独立的认识论路线的绝对霸权地位,造成了自我概念理解的泛主体化,这是对本真性自我存在状态的遗忘与遮蔽。自我理解的泛主体化蕴含着客观物化的肢解自我真实存在的摧毁性力量,由此势必造成自我认同危机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消极后果。要实现自我存在的泛主体化批判,就要扬弃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的观念误区,开启解释学创设的自我与他者视阈融合的意义空间,在主体际性的平等承认关系中恢复自我存在的本真性状态。  相似文献   

14.
自我认同问题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但在前现代社会,该问题一直隐而不彰。自从人类开始现代化建设以来,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日益贫乏的反差使自我认同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而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现代西方学者对此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都无益于问题的根本和全面的解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以“环境决定个人、个人改造环境”为原则才能揭示自我认同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杜赞奇认为,民族“自我”大多都是相对“他者”而定义的.在晚清文人志士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想象中,“西方”和“妇女”是他们指称的最多的“潜在的他者”.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对“西方”和“妇女”所展开的想象,不仅展现了作者书写异域文化的策略,也可让我们从中一窥晚清知识分子在倡导民族革新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他者”来认知“自身”.  相似文献   

16.
乔丽英 《理论界》2012,(2):85-88
自我认同已经成为晚期现代性问题的症候之一,产生了自我认同的极端机制,即反思性自恋,表现为凸显出来的身体逐步走向了"异化"以及自主决策以成瘾的方式演变成一种强制。究其产生的原因是现代性的反思性在解构传统的同时导致了普遍意义的丧失,保持价值中立的个人主义的兴起催生了消极自由的产生以及失去价值规约的工具理性的泛滥。而生活政治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拯救自我认同危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新生代员工面临的自我认同困境,通过对自我认同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从本我与客我、理想我与现实我、自我与我们三个方面分析新生代员工自我认同现状,提出基于自我认同视角新生代员工管理研究的未来重点与走向。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现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列奥·斯特劳斯与雅斯贝尔斯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不同的解读角度,意在揭示现代性仍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极其重大的理论现实问题,其中涉及世俗化、功利化中的“应当”与“存在”、“理想”与“实际”、“传统”与“变革”以及价值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后面,还必须重新审视有关历史进步、社会平等、平民革命等“习以为常”了的观念。全部问题似乎可以归结为:无论西方现代性的道路多么曲折,也无论近代以来中国式的现代性特征多么异乎寻常,我们能否用现代性这个概念来说明问题之所在,并把现代性的追求视为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  相似文献   

20.
郗戈 《兰州学刊》2006,(11):27-30
在启蒙运动和先锋派艺术的主体性原则中,现代性已经获得了日益明确的时代意识,伴随着这种自我理解的迅速膨胀,现代性对自我确证的需要也日益迫切起来。波德莱尔是审美现代性的源头之一,他从基础性的现代审美经验中提炼出了“现代性”及“现代性的美”的概念,明确表达出了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确证“现代性”之意图。然而,这种确证被历史证明是无效的,因为,现代性的时代意识和自我理解中始终深藏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危机,现代性的那张光明、荣耀和自信的面庞背后始终掩映着厌倦、异化和分裂的阴影,波德莱尔所热情赞颂的一切也只是沦为了现代性的自我欺骗和美丽的枷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