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大学生异性交往频繁 ,存在的问题很多。虽然这方面理论与学术研究现在已经较为深入 ,但是针对学生教育这一层面的研究还不多见。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异性交往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和恋人交往观 ,大学生同居、交往恐惧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探析 ,以期为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思索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与异性有正常交往的人比不常与异性交往的人更成熟、智力更发达、身心更健康。西方心理学家对人的性度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女性度高,更富有创造力;女性的男性度高,智商也高。异性度高的人,说明他吸收了异性的长处,思维更加活跃。为什么不少人结婚后就变得成熟起来,就因为与异性朝夕相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之前还没谈过一场恋爱的女人这里所说的"恋爱",是指男女双方超过三个月以上的交往,而非极短时间内开始并结束的闪电恋情,更不是指一方的单恋.因为没有恋爱经验,故而缺乏跟异性交往的技巧,同时,对异性的了解度也低.  相似文献   

4.
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基础上编制的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四大类型:退缩性人格、交往失调、偏执、过度防卫.其中,退缩性人格包括过分害羞、抑郁、自卑、退缩、冷漠;交往失调包括内部动机不当、择友标准失调、方式不当、过分关注、外部动机不当、规范失调;偏执包括敌意、功能失调;过度防卫包括多疑、攻击、嫉妒.  相似文献   

5.
邱绍雄 《云梦学刊》2004,25(2):69-71
作为一个好色的男人和一个不安分的商人,西门庆的生活离不开女色和官权,他的灵魂也在与女性和官权的交往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西门庆婚外与任何一个异性的性交往都是一次“成功”的买卖,与官权的任何一次来往都是一笔肮脏的交易。在“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传统中国,张扬着一种全方位的交换意识和买卖精神。这是西门庆与传统中国人最大的不同,是西门庆对中国文化传统最大的挑战和反叛。  相似文献   

6.
婚后,夫妻双方各自和异性朋友的来往,通常是夫妻关系中的敏感点。如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夫妻情感冲突。 结交异性朋友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件正常而普通的事,由于男女两性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异性之间的交往会让人获得从同性那儿难以获得的认识、经验、感受和乐趣,是丰富人生、了解人生和享受人生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结交异性朋友应该是人生不可或缺的。 婚前和异性朋友的来往,一般不会招致异议和麻烦,婚后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感情的排他性,夫妻之间一般都会对对方的异性朋友持警惕态度。而两性之间特有的人际吸引魅力,又很容易使两性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微  相似文献   

7.
《快乐青春》2007,(10):24
大家都很希望成为异性眼中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但事实却有可能恰恰相反哦,来测试一下你成为异性梦魇的指数到底有多少吧?  相似文献   

8.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龚维才同志编的《最美丽的爱情——马克思爱情诗文选》一书(以下简称《马克思爱情诗文选》),以其丰富的内容,显示出马克思的爱情论理思想。 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人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行为社会化。动物间的异性吸引并不是爱情,男女间的单纯友谊交往也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必须具备性爱的因素。而性欲则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是人对性行为的要求。性爱不等于就是性欲。爱情的发展导致男女双方婚  相似文献   

9.
婷婷 《家庭科技》2006,(7):41-41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魅力, 尤其是吸引异性朋友的魅力。可是你的魅力到底来自何处呢?藉由本次测验,可以让你更了解自身的优点所在。善用自身的长处, 吸引异性的青睐不再是难事。测验开始:每一题选择一个  相似文献   

10.
都说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两者往往会因为各种问题碰撞爆发"星球大战"。但现在很多人都有了新追求——异性闺蜜。"异性闺蜜"到底是情感世界中的一味良药,还是深藏未露的定时炸弹?男人说——男人对于红颜知己的感情属于第四类情感,这种比爱情少一些,比友情多一些的情感让男性得到了更多层次的感情呵护。满足征服欲雄性气质十足的男性,对异性的追求属于天性。多一份异性对自己的贴心呵护,能  相似文献   

11.
一、当代婚姻匹配理论 婚姻是两性个体之间资源最彻底的一次交换和组合过程.为了获得幸福的婚姻,个体在主观上力求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异性与之匹配.  相似文献   

12.
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本质最普遍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实践(广义上的物质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自身增殖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本文所说的物质生产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二是交往实践活动,它建构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直接创造和发展着不同的社会形态。生产决定交往,它是交往的基础和前提;交往又制约着生产,它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生产和交往的综合统一作用,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本文着重对交往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初步分析。在世界进入普遍交往的时代,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家庭科技》2005,(12):32
当人们心中有了烦恼时,常常希望能够倾诉出来,好友的劝告与抚慰,有助于使烦恼烟消云散。此时,倾诉也许并非期望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所以,倾诉者往往不是寻求一个好参谋,而是想找一个好听众。那么,这时同性与异性相比,谁是更好的听众呢?当然是异性。  相似文献   

14.
交往实践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交往实践的意义、特点、结构和功能,当代世界交往实践的新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玥君  永明  俊伟 《家庭科技》2005,(7):36-37
来自哈尔滨市公安医院家庭暴力验伤中心的登记资料显示:近一段时期,已有多位二十岁左右的未婚青年申请做鉴定,施暴者竟是与其有着亲密关系的异性朋友!法院及检察院的数据则更加触目惊心,仅今年年初,就接到数十起发生在恋人之间的伤害案,严重的甚至致人死亡!都说爱情是浪漫的,恋爱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为什么激情中会有如此众多的不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16.
青年交往道德发展及教育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冠华 《学术论坛》2005,(8):196-199
青年处于交往活动最活跃时期,青年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从个人交往、公共交往、网络交往三个不同的维度,看当前青年道德发展状况,分析其所面临的现代性道德困境,强调摆脱困境要从青年交往实践和道德教育两方面加以考虑。在道德教育的视域下,强调道德理想的重塑、道德准则的通变、道德选择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交往是以亚洲草原为主,分为东部文化交往区和西部交往区。东区最发达的时期是商末周初,它的范围向西推到了米努辛斯克盆地;西区最发达的时期是东周时期,它的东界到达蒙古国中部到太行山一线。到了战国晚期和汉代初期,长城的建立使得中国北方地区人群产生了分化,部分早先南下的北亚人群则退到长城以北并结合了西面欧亚草原的文化因素形成了特有的匈奴文化。在强大的匈奴联盟时期,中国北方与东部的蒙古高原以及与西部内陆亚洲山麓地带的交往几乎停滞了,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与欧亚大陆交往的前沿是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这种交往路线和方式的改变,导致中国和欧亚大陆交往进入了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春阳 《天府新论》2005,1(3):16-18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哲学上的"交往"概念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具有整合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也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据.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社会交往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在现代社会,交往全球化已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双重效应,立足于实现交往的合理性,顺应交往全球化的要求,推进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迈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人类的交往方式正面临革命性变迁,虚拟交往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新型交往方式。虚拟交往具有数字化、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超时空性、开放性、互动性、娱乐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征,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交往理论,极大地延展了人们的交往领域和范围,导致人类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并引领了一个普遍交往时代的来临。当然,虚拟交往也可能导致某些潜在的或现实的负面效应,必须坚持人是目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弘扬哲学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以实际行动充满智慧地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