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哲学跟哲学的其他许多领域的差别在于这一点:尽管历史哲学的一般问题相对地说是比较容易处理的,但是一些特殊的问题却很难处理。相反,就科学哲学而论,诸如科学知识的性质和主要成分等一般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而计量逻辑、物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第一个经验就是关于历史的解释。我们必须判定历史经验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必须判定历史中是否存在“普遍规律”。如果我们判定普遍规律确实存在,那么我们还必须确定它的内容及其如何支配历史演变的模式。十九世纪末的历史学家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学里奠定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他们希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表面上看来这是关于历史解释的争论,事实上这是对哲学方法采取不同态度的产物,也带来了这种方法上分歧所暗含的一切深远后果。反汉培尔派采用的方法是他们哲学观的部分发展或者反应;这种哲学观把哲学的职能看作是解决某些难题。但是情形好象并不如此;既然没有难题要解决,这个方法很难说能够完成什么哲学任务。汉培尔的方法无疑也包括一些危险。当一个人带了理论来接触一个问题时,总有可能使所分析的东西失落在许多概念和原则的迷阵里。复制一不当心就可能变成制造。哲学家究竟应当和他所关心的问题站在什么距离,并没有神奇的公式可以测算出来。当这个距离缩小得近于消灭时,哲学,我们已经看见,就成了单纯的报告,当这个距离中间堆积的理论太多时,距离就太大了,哲学就回到早已过时了的无聊的先天主义去。这两个情况都是要不得的。反汉培尔派的立场几乎是接近前面的一种情况,而汉培尔派则仍旧企图保持一个距离,同时眼睛仍望着自己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试论历史认识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向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2):67-69
历史认识是人类求知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它既提供延续着人类认识文明的成果和过程,又展现着其无限宽广的认识前景。我们既从历史认识中求知,又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历史认识。这是历史认识的特点与优点。解释是历史认识的根本性原则,所有有意义的历史认识都是解释的成功,而解释的本质要求既使历史认识获得当代意义,又使历史认识充满无限的前程与生机。历史研究,正是在历史认识与解释中发生,更在其中发展。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上一世纪,人们曾经就什么是正确的史学方法论争论不休。争论的一方认为,在方法论方面,史学与自然科学相似,因为史学必须提出规律性的概括,然后通过经验加以检验。另一方则认为,历史学家必须努力解释和理解历 相似文献
6.
7.
历史解释的优劣争论在美国持续很长的时间。随着法律解释理论的深入研究,在美国司法实践中,历史解释不再具有立法优位的重要性。它往往只能作为法律解释的外部辅助手段,和其他法律解释方法一道确定法律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正统的基督教依附于耶稣基督,这就可能意味着,归根到底基督教徒必然会专心致志于研究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很难无视耶稣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关系。那些坚持认为耶稣体现了人性的学者(例如和亚历山大学派相对立的安梯奥克学派)不得不为历史上的耶稣,也即生活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耶稣本人作辩护。他们的宗教立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问题的"一部分",而是问题的全部,它是一种新世界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必须重新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为此,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建立在感性活动构成的历史(非单纯的实践)基础上的、具有逻辑先在性的"历史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0.
谢江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14-17
波普认为,不存在历史规律,只存在对历史的各种解释,历史解释不具备客观性,历史规律说只是神学史观的现代翻版。历史规律说与一元论真理观的密切相关,并可能因此而演变成一种专制主义的理论。波普对历史规律说的批评有其合理之处,但波普的历史解释说最终陷入了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1.
培高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1,(7)
《历史的解释》一书论述了历史哲学中人们所熟悉的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科林伍德的论点,他认为历史学家对往事的解释是通过“重新考虑”往事或“重温往事”的方法来进行的;第二个主题是一个命题,即我们是通过完整地叙述确实性推理的过程来解释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当然,第二个主题同许多作家(从亚里士多德到恩思康伯教授)有联系,但马丁教授特别集中于论述赖特(G.H.VonWright)的著作。马丁写《历史的解释》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把重温往事和确实性推理的性质解释得清楚而简洁。他论述的内容普遍地影响到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些内容涉及到我们是否能了解过去生活在不同时期和现在生活在各种文化下的人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解释是学者们最广泛讨论的一个题目。科林伍德的理论也涉及到这个主题。这一点从雷克斯·马丁(Rex Martin)的普作《历史的解释》可以得到证实,他把科林伍德通过“重温往事”(re-enactment)的方法来解释历史的理论作为其研究的重点。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3.
陈&#;巴特尔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104-107
元朝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其结果使蒙古社会传统的知识发生了转型,高等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儒家文化高深学问展开。"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本文在回顾元代官学化的历史事件和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书院的官学化问题进行了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4.
侯学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78-85
按照美国史学发展脉络,以美国学者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为个案,通过对“帝国学派”、“进步史学”、“和谐论”、“共和修正学派”等典型学者及其有关宪法论著的研究和评价,认为历史解释的特性、时代变迁、历史解释者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美国历史解释框架的变化、美国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学派的产生,从而形成了对百余年来美国学者研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成果的述评。 相似文献
15.
钟振翔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45-49
董仲舒的历史解释活动中包含着三大模式:配景模式、合理性解释模式和法则解释模式.三大模式源自于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强调历史事件的道德意义、历史人物的道德动因,以及从历史中演绎出来的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法则,为他的政治哲学作论证,这表明,董仲舒研究历史的范式是"以史为经",历史哲学,不过是他进入政治哲学的一块踏脚石. 相似文献
16.
王建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
史学失却了她常青的魅力。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传统史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未能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一场变革迟早会到来的,因为现代生活与现代化是如此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激荡着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学。现代社会的进程要求把我们的史学理论推上一个新台阶,而人类认识能力和历史环境的变迁,也使得人们对过去的历史总要不断地再认识,历史因此总要不断地重写。这样便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对历史作出现代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7.
过去,我们曾一度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对立起来,疏于对西方历史哲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和研读,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近十几年来,这一情况己经有所改观。韩震先生主持翻译的“历史哲学译丛”既是这一变化的一个可喜成果,也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变化。该译丛涉及历史经验、历史解释、历史叙事、历史隐喻和历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关西方历史哲学发展最新动态的简化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18.
王建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5)
0 史学失却了她常青的魅力。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传统史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未能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一场变革迟早会到来的,因为现代生活与现代化是如此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激荡着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学。现代社会的进程要求把我们的史学理论推上一个新台阶,而人类认识能力和历史环境的变迁,也使得人们对过去的历史总要不断地再认识,历史因此总要不断地重写。这样便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对历史作出现代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卡普兰教授在“历史解释”中所提出的一个论点,我想不是用批评的方法,而是用解释的方法作一论述。我要讲一个故事。假若历史始终是以实例来讲授的哲学,那么这个有关文化史起源的故事,也许就能说明历史的这个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农牧冲突的地理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玉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多次农、牧业区的冲突。其中,牧业区对农业区有三次较大的冲击。许多学者曾对此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有成绩的研究。但其中是否有地理环境的重要原因呢?近四年来的苦思冥想,我确信中国历史上农牧冲突有着极其深刻的地理原因,是以近2000年来演变着的地理环境为枢纽的。今姑且试从地理学作一探讨性的解释,以求教同仁。 一、农、牧区的形成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根据当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性质、水平及自然界景观以碣石-燕山南麓-桑干河-汾河谷地-龙门一线,相当准确地划分出中原农业文化区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区。而这种农、牧区实际上是整个欧亚大陆农、牧区的一个部分。它的形成是与欧亚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是一致的。 大约从距离一万年起。农业开始出现。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便逐步沿着二条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