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捧雪》秦腔改本是清中期以来戏曲花雅之争中花部诸腔逐渐压倒雅部昆曲背景下的产物。它的故事模式来源于李玉的传奇《一捧雪》,在内容情节基本遵依原本的情况下,为适应舞台演出和迎合观众审美趣味,《一捧雪》秦腔改本在剧本结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对传奇原本进行了通俗化改编,实现了向戏曲本质的皈依,成为传唱至今的优秀传统剧目。以《一捧雪》秦腔改本为研究对象,对考察清中期以后戏曲雅俗嬗变、戏曲走向以及花部诸腔的戏曲史地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庄子·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揭示了"逍遥游"的主体,因此也可说是"逍遥游"主体之辨."小大之辩"还涉及与"逍遥游"相关的时空大小之辨.至人、神人、圣人都可说是逍遥游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至人高于神人、神人高于圣人.庄子的"大言"是与"大知"相联系的,人们可借助其"大言"走向"逍遥"与"无为",因此其"大言"并非无用.惠子认为庄子的"大言"大而无用,与他仅有"小知"而无"大知"有关.在<逍遥游>中,为充分理解"逍遥游"以及"小大之辩",需结合"有无之辩"."小大之辩"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局限性大小之辨,而"有无之辩"可说是在特定方面局限性有无之辨.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之旨是通过“小大之辩”的寓言揭示的,但历代学者对“小大之辩”的注解各异。郭象从庄子万物自足其性的思想出发,认为小大虽殊,但其逍遥是一样的。钟泰、支道林等则从人的境界处立论,但二者又有不同,钟泰认为“赞大而斥小”,支道林则认为小大皆未适逍遥。各家都企图立足庄子思想,揭示逍遥之旨。庄子之进路在于通过“小大之辩”,进而超越“小大之辩”,进入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对心力的理解有四个层面:一是在心理意义上的心力,指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力,表现为"心本论";三是在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意志力";四是在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向"共同业力""民族意力"。其哲学基础指向"情理之辩""心物之辩""力命之争"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5.
《石头记》之“贾家”乃佟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红学界既有的以"贾家"为曹寅家的观点难以成立,文章根据小说对"贾家"的描写,比照有关资料,经由分析认为"贾家"当指佟家,且"宁公"当指佟丰年,"荣公"当指佟盛年,"贾赦"当指鄂伦岱,"贾政"当指夸岱,"贾宝玉"则当指夸岱第二子。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以张岱年、尹振环、金春峰、郭沂、丁四新等为代表的新老学者近 2 0多年来对“老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介绍了老子其人其书研究状况及部分代表性结论 ,认为对老子其人其书下结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所收之“瓠”在上古本为瓠瓜的类属名,得名于“囫囵、浑然一体”;“匏”当为瓠的一个变种,得名于“包裹、包藏”义。在文献中,“瓠”也可特指“匏”,但并非许多学者所认为的二者完全等同。大约唐代时,“瓠”才开始专表今天所谓的“瓠子”这一品种。“瓢”为用剖开的匏做成的盛舀容器,并非指葫芦。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文质之辨"是其"三王之道"的核心。他运用与汉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相似的术语、思路和表达方式,表达了其内涵和意义均迥然有别于董氏的"文质之辨"观点,在此之中,显示了他与汉公羊家在治政见解上的基本分歧。  相似文献   

9.
10.
王与所撰《无冤录》是我国最早的古代法医学名著之一。它是以元代的司法检验制度与技术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为基础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书后一直为后世所重。并且很早就流传国外,成为朝鲜和日本的检验专书,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贾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弱势人物典型。贾环的性格与人品的形成完全是他的家庭环境教育与影响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关注弱势者的生存对于维持整体的和谐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晴雯与小红,是或曾经是怡红院的就在出身、才能、性格、情感与命运诸方面具有鲜明的可比性.一个是无家孤女,刚烈率真,疾恶如仇,向往平等,从不献媚于主子,到死都没有改变问罪于天的姿态;一个是家生女儿,世故圆滑,努力钻营,抓住每一次能向主子献殷勤的机会向上爬,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得到较好的归宿.她俩不同的人生轨迹,可以给予读者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和清代作家曹雪芹,同是大家族的末世子弟,同是写一部家族衰亡的小说,同是把部分家世现实写进小说中去,同是塑造“正邪两赋”的“新人”形象。反映前者对后者自觉的承继关系及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的《红楼梦》校勘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单向思维与孤立印证,二是"存在就是合理的"与以讹证讹,所以,研究《红楼梦》中的方言构成,首先要把这部小说的诞生放在18世纪中叶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并在空间上把当时北京的语言文化发展大背景纳入到我们考察的视野之内;其次是要把《红楼梦》作者家世环境和个人经历考虑在其中;再次,在考虑到方言形成的地域性同时,必须注意到方言也有"流动"性的事实,这其中包括移民在方言的传播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红楼梦》校订注释上更臻完善,超越过去,为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为《红楼梦》在世界的传播,为国际汉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关于后四十回作者争议纷纭的情况下,回顾一下后四十回的来历,可以清楚看出,最早将后四十回公布于世的程甲本问世后,没有一个知情人对此持任何异议,因而程伟元和高鹗的"序"是可靠的。任何对后四十回持否定的"理由"都是出于评论者的臆想,找不到可以作证的文献资料。因而《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只能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人,也就是全都出于曹雪芹的笔下。  相似文献   

18.
尽其态,穷其神——《红楼梦》人物情态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中的尤二姐、赵嬷嬷、秋桐、金钏儿,都是小说中的非主要人物。但他们在各自的故事中又是无人可以取代的"主要"人物。她们的出现为小说人物个性化和故事的多彩性增添了魅力。他们虽然地位卑微,但在艺术上却有他们自己的奇光异彩。创作过程中极可能将平郡王府的家史和福彭的事迹作为"素材"融进了小说的故事之中。因此,对《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研究和文本解读都应该重视福彭及其家世的全面靠岸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贾宝玉的“意淫”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帼英 《南都学坛》2001,21(5):38-40
“意淫”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也是一个复杂难解的概念。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须与“自色悟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它重点包含着樊通德所谓“淫于色”的“慧男子”的意思。作为一个“浪子和尚” ,贾宝玉的一生确实经历了“慧———通———流———防”的人格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世纪以来,《红楼梦》版本源流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如甲戌本《凡例》、脂砚斋及畸笏叟、后四十回等,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并仍存诸多疑点和难点,有些将可能成为永远无法求得正解或共识的“公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