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珂  张翔  蒋卓余  练宏 《社会学研究》2023,(2):158-181+229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是基层有效治理的关键。已有文献对地方政府发挥自主性的讨论聚焦于非正式制度路径,对正式制度路径的考察相对不足。近年来基层民政部门在“重错保、轻漏保”的监管压力下选择收缩自主性,导致低保治理目标的实现出现不平衡。以A省为例,本研究发现,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基于正式制度路径发挥自主性,将特殊困难对象纳入低保并形成基于正式规则的自我保护功能,在规避问责风险的同时实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青年一代应当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关青年如何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并实现有效参与成为研究热点。对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发现,年龄问题束缚了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青年对社会保障水平、公民间信任水平、社会公平公正水平的评价会对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产生赋能效应;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当代青年的优势之一,对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若受到生活方面问题的干扰,参与动力则会大幅减弱。要建构青年有效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动力系统,各类社会组织应形成"扎根乡村"的宣传合力、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化参与方式、完善青年人才引进及配套机制、确保青年社保及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与持续化供给。  相似文献   

3.
善治理论,90年代在行政学界蓬勃兴起,与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相结合,发展成为乡村善治这一新命题。随着我国乡村自治理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乡村善治,使得村民参政生活更加丰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村民参政素养、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等途径来实现,政府、社会、村民三方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治理走向善治,全面推进政府、村民、民间组织之间的和谐发展,最终推动乡村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构建和谐乡村,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4.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应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人居环境、集体经济、乡村文化、公共服务、村民自治为抓手,切实提高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把握乡村多功能性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厘清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通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成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善治乡村。  相似文献   

5.
徐红映 《社会学评论》2022,10(1):165-180
乡规民约历来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格局发生了深刻变迁,在现实情境的推进过程中,这类非正式规范正遭遇有效性不足的挑战.本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结合对宁波市的调研,提出农村社会传统型社会资本的流失和现代型社会资本的缺位,是乡规民约难以发挥效用的症结所在.同时,研究认为挖掘乡规民约的治理效能,近期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顶层设计和资源要素下沉,依靠传统型社会资本的治理资源,实现政府主动建构秩序与社会自身自发秩序的耦合.从长远看,构建现代型社会资本,培育基层治理内生力,是发挥乡规民约这类基层治理制度效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乡村自治的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要通过加强乡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健全法治、自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就需要在乡村治理中实行村民自治,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治理中实现法治,保证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发挥道德规范、引领、约束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层治理结构转型是中国目前非常注重的一个时代命题,中国乡村众多,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仅靠过去的乡村治理手段很难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纠纷。笔者以丰县梁寨治理模式为例,调查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及乡贤群体对基层治理起到的巨大作用,探索乡村治理模式与法律制度的结合道路。只有符合乡村发展现状的治理制度才能有效解决纠纷,促进乡村良性用法,维护社会主义法治。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落实、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必须坚持政治引领开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新格局,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乡村治理资源不断下沉,乡村社会持久、长期、全面稳定的制度基础已经基本形成.尽管如此,通过对X县调研走访发现,我国农村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还处于一个"萌芽期"向"发展期"的转化阶段,乡村治理方式整合程度依然亟需强化,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实现乡村善治的基本方法遵循.  相似文献   

9.
吕顺 《公关世界》2022,(14):8-10
十九大明确了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我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政府把乡村社会管理提到了重要位置,以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优化乡村建设的整体发展。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通过分析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建议,以期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落实,属于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推动乡镇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乡镇治理现代转型对推动我国乡镇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积极推动良性乡镇治理运作模式的建立,乡镇治理中通过对礼治以及法治的创新融合,对市场机制的引领作用进行充分发挥,这样才能逐渐实现乡镇治理的现代转型。本文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治理现代转型这一课题进行简要研究,以期对推动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乡村土地使用权的分散化对农业发展的限制,以及人口流动使乡村社会整合度大大降低等社会问题。本文在对当前由于农村人口流动而带给乡村治理困境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诸如制度创新、组织建设、教育投入等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有效的乡村治理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新乡贤这类既是乡村内生力量,又吸纳了城市先进因素的新群体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属性对于我国乡村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政策支持不到位、治理体系不完善和社会组织不健全三方因素的制约,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大力提供政策支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乡村社会组织,以此促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从而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进程。  相似文献   

13.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主体经历了从一到多的过程。为了提高乡村治理的持续动力,如何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值得深入探讨。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凤和村与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山塘村作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对两村进行比较分析;从协同治理理论出发,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与中国实际情况整理适于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协同治理模式及机制。研究发现,凤和村属于强劲外生资本介入模式,经济实力的强劲使得协同治理进行得较为顺利,清晰有效的协议是其首要保障;龙山塘村则是较强内生实力支撑模式,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趋于本土化。本研究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传统乡村治理范式的改变,同时对乡村治理的思维方式、治理策略等提出新的挑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打破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村民传统意识,优化整合乡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独特的经济条件、政策与制度条件和社会结构条件决定了其社会治理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而言具有复杂性、不平衡性、独特的民族宗教因素、文化多样性等特征,因此,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必须从上述特征出发,寻求有效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关系的拓展,青少年价值追求呈分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活力和青少年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对社会治理水平和青少年的道德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应在发展道德共识以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统合青少年价值观.既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既基于现实更着眼未来;在实践中则要充分利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决定着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创新社区治理有赖于合理的制度设计。本文着眼于社会协同治理的时代号召,从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出发,阐述了社区规划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实现路径,对公众协同式规划、规划师的角色转换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研究完善农村治理体系问题,进一步理顺农村治理关系演变,找出治理难题,建立健全农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对于更好地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农村治理体系完善的制约因素,探讨完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治理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卢育兰 《现代交际》2022,(9):80-88+123
近年来,福州市在全面加快乡村基层“三治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三治的“融合度”“规范化”“一致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而通过分析与探讨,可以发现民法典分别蕴含乡村治理的“法治”“自治”“德治”的基本要素。因此,应当运用民法典的共治理念与规则体系,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刘丽娟 《城市观察》2024,(2):4-18+159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关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建设困境和建设路径,而本文从流动中国治理、活力中国建设的视角出发,对广东省顺德L镇S村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案例进行整体研究,发现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公共规则生产机制、多元主体吸纳机制以及情感整合机制,能推动基层政府、村集体组织、普通村民、流动人口等不同主体协作共治,并在共治的过程中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优势,形成具有价值共识与情感认同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