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剖析了费尔巴哈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的直观性,指出以费尔巴哈的直观性立场将在自然观上看不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在历史观上必然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从实践出发建构其人化的历史自然观和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他的实践观思想,在分析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同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决裂。马克思在《提纲》中把实践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不同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意义的标志,因此,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本文从实践对认识论、历史观、人的本质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分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这个命题,以期提供一些理解这个问题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马恩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管理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决定的社会生活深刻剖析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与马恩的国家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资本主义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管理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奴役和压迫工人阶级的手段、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违背的管理方式等。对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情景教学有利于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方式,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培养正确历史观,汲取历史智慧和提高历史素养的目标。本文介绍了在实践中得出的创设历史情景的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伟  叶政 《现代交际》2023,(3):9-18+1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大量使用“现代”及其相关概念,蕴含的现代性思想总体上有三重维度:第一,在历史的坐标中“现代”类似“当代”,而“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主要指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即现时意义上的历史内涵;第二,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即现存意义上的批判内涵;第三,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肯定现代化在发展意义上的实践方向,并从行动意义上提出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实践要求,即现实意义上的实践内涵。三重维度也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当代启示,即在现时性上紧跟最新现代化的趋势,批判和扬弃现存的现代化模式,并在实践中将中国式现代化展开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历史观是近年来兴起的历史观类型之一,相关理论在我们认识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社会综合发展问题时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在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基础理论和观念成果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从知识线索梳理、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反思了近年来本校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战国末叶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自然观方面荀子提出"天人相分"论;在历史观方面荀子提出"群而能分"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化性起伪"论,在政治论方面荀子提出"礼法结合"论,在认识论方面荀子提出"天官意物"论,在逻辑学方面荀子提出"制名指实"论。荀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特点包括,朴素辩证法与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朴素辩证法具有一定系统性。荀子朴素辩证法的历史地位,先秦朴素辩证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喜爱读书,言语和书稿中常常有对于中国历代帝王的独到见解。在这些见解中,毛泽东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视角,对于中国历代帝王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评价。研究评价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革命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它是一部历史纲领,其完成对当时革命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但《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思想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思想精髓,需要我们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是一个由内在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正如自然界有自己的奥秘一样,社会历史也有自己的谜。唯物史观的创立,揭开了历史之谜,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避难所驱逐出去,在人类历史观上实现了根本性变革。依据这一基准,深入到社会机体内部,探索其发展机制,从宏观制高点上认知社会的功能,这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配套进行的一个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唯物主义成为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完整理论,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创立的基础在于现实的个人,研究与现实的个人相统一的物质生活生产。在形成系统的理论之前,唯物史观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萌芽于对唯心史观的驳斥,发展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理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同时,对于唯物史观思想形成过程的探究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科学的认识,不应象蚂蚁一样,只知道简单地搜集零碎的事实经验,机械地罗列,而不会创新;同时他也反对象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肚里吐丝布网,完全脱离实际的做法。他认为科学的认识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材料,又对这些材料加以消化,加工和创新。人类社会的实践成果早已证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与人们在实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唯物史观,表达了他们对于幸福本质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劳动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源泉与方式,需要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内在动力,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条件,打破"虚幻的共同体",构建"真正的共同体"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社会类学科,具有综合性、知识性以及较高的趣味性。虽然历史学科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然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依然有着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积极地面对未来。在历史学科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效率较低。高校的历史课堂优化,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相似文献   

15.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人们通常在认识论范围内,以主观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为尺度理解自发与自觉,然而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其自发性和自觉性是认识论所无法超越的。当代社会的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重新认识马克思对于历史发展的自发状态和自觉状态的明确区分及社会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发展的必然规律性过程,准确把握其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光辉论断是马克思于一八四五年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来的。这是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本文着重从实践入手,得出实践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实践也决定着人类的意识的发展等论断。同时,探讨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强国过程中也应该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19世纪欧洲的无产阶级贫困问题。他们认为,无产阶级不仅在物质上、同时也在精神上饱受贫困的折磨。在系统研究后,马克思恩格斯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所在。为了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中国积极推进反贫困进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察经济发展与婚姻家庭建设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7页)我们在考察经济发展与婚姻家庭建设的相互关系时,也要以这个基本理论为依据。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发展对婚姻家庭建设起决定作用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不断侵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同时,高校也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的意识,认清楚历史真实面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危害、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清除和阻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的蔓延扩张。  相似文献   

20.
王晶晶 《现代妇女》2010,(10):44-46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所要经历的几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由“五形态理论”及作为其补充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三形态理论”这样相辅相成的两部分构成的。“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要经历的历史时期作出的总体概括,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则是具体而复杂的,需要把“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具体化、民族化,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