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访谈法"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进而提出了关于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结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青少年面临道德困境基于道德判断所作出的道德行为选择进行研究分析,判断其所处的道德阶段,进而辨证地分析、验证其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使其能够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青少年进行访谈,让他们举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两难的例子,说出在抉择过程中的道德判断,然后分析他们目前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否符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样的研究有助于在了解学生所处的阶段后,引发他们的道德认知,摸清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水平,提升青少年道德发展水平,并对青少年德育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职业咨询的内容包含职业观念的指导,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观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校职业咨询中有效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对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起重要的指引作用。文章根据美国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探讨在高校职业咨询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学生道德选择带来多重困扰,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德育方法采用静态说教灌输注入式,效果不尽人意。为开辟一条新道路,本文借鉴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的"道德两难故事法",采取动态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深思。本文介绍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内涵,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优点和教学内容,社会现象中道德两难抉择的不同折射出道德水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二、道德与价值观教育上的探索直至本世纪初,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才被作为青年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斯洛恩sloan1980)。随着教育中的宗教成份的减少和科学的自由价值观的上升,伦理教育呈现出一个很长的下降趋向。从六十年代晚期到现在,对道德与价值观教育的兴趣才再度显露。被公众和学术界注意的两项探索是科尔伯格在道德发展方面的教育应用和价值辩析的教育工作。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如前所述,被认为是描述性的和习惯性的。科尔伯格指出,通过特殊的教育干预有可能将原有水平提高到道德推理的更高阶段。最初,这些教育干预是由为提高一个人过去所处的道德推理水平而设计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和调查组成。两难问题讨论被认为是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个“定步人。”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主导下的新媒体环境为美国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土壤,对青少年的道德思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凯莉·詹姆斯等人依据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中存在三种道德思维方式:个人中心主义思维、道德思维、伦理思维,并据此要求父母与教育者应通力合作以促进青少年道德思维向更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中3~6岁的幼儿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幼儿期,心理上面临主动对内疚的冲突,正确的引导可使幼儿获得希望、目的、意志三方面的美德;根据科尔伯格惩罚与服从以及相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此时如果给幼儿提供一定的道德环境,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定向;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此时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而如果教育者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科学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吸毒成瘾已经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诸多案例显示青少年初次接触毒品是因为朋友,在戒毒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吸毒也多是朋友造成.笔者在以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和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失范"理念及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压力学说"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朋友在青少年吸毒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业已进行的青少年研究中,青少年的道德与价值研究堪称一块复杂异常的理论研究领域。下一代人赖以生活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建立是一个过程,对此生活在社会中的青少年和成人往往各自持有深藏于内心且经常相互冲突的观点。另外,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社会大变动中,随着公民权力、反战运动的激化,大众传播和许多家庭冲突的增加,经过对上一代人价值观的根本否定,价值观和道德发生了变迁。然而,青少年的道德与价值观研究需要从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力量的发展过程着眼,而不能对它视而不见。要把社会氛围当作一种影响青少年道德与价值的因素来看待,这种影响因素致使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形成各自的特点(埃尔德,Elder,1975;赖利,Riley, 1975)。  相似文献   

10.
姚春 《职业时空》2012,(9):137-139,144
选取101名农村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道德两难故事,探讨农村小学生说谎认知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在判断说谎的对与错的时候,不是机械地依据是否违背事实,而是综合考虑说谎的动机、性质和结果;在集体荣誉和说真话的两难选择中,农村小学生倾向于前者;很多农村小学生宁肯说谎也给对方面子;道德认知水平总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说谎认知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孩更重视朋友,更重视自身的权利,女孩更服从权威。  相似文献   

11.
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重要内容。鉴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更需要形象性认知教育方法,让学生在能够见识得到、捕捉得到、有具体实例可分析判断的情况下,获得思想认识水平上的提高,"道德选择案例法"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无疑具有这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认知评价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个人自我评价量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对44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和认知评价密切相关;认知评价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识认的,既具有审美的性质又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绘画艺术审美可以人为区分为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部分.形式美是绘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通过艺术形式能够反映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内容美是绘画艺术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性质所具备的审美内涵,它常常表现为多样统一的形式结构.道德内容的主观方面指以道德活动主体对道德的主观能动的认知和接受.常常和道德自律联系起来.又和个人行为层面的思想道德联系起来.道德内容的主观方面是其客观方面和道德他律在个人生活中的具体呈现,与社会制度层面的思想道德是完全一致的.从绘画艺术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的研究出发,分别探讨其对青少年道德素养生成所起的作用,然后统一两者关系,科学建构"美的理想",即康德指出的"道德精神的表现",是利用绘画艺术的审美性提高道德素养水平的重要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4.
提升青少年公共安全素质对我国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梳理"公共安全素质"概念演进的基础上,逐级编码构建以"内部驱动力"和"外部表现力"为核心范畴,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道德、公共安全行为及公共安全心理为一级指标的当代青少年公共安全素质结构模型。通过对模型中一级指标特征的剖析,阐述在新冠疫情应对中呈现出的青少年意识主导型、行为主导型及道德主导型三种公共安全素质典型呈现模式。当前,可通过改革创新校园安全课程、加强思政教育引领、发挥法律法规的底线警示作用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四方面提升青少年公共安全素质。  相似文献   

15.
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摩擦,有利于交际双方和谐关系的建立,能够为人际交往的良好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以文化冲击理论为中心,通过对中日跨文化交流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发现中日两国产生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认知、价值观等,并提示了解决对策是要充分熟悉对方的生活环境,认识双方价值观的不同,并学习掌握包容对方文化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物质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同与践行。青少年的价值观认同与践行,也深受物质生活的影响。面对"资本逻辑"的冲击、市场经济中利益原则的挑战和青少年自身的物质生活经历,既要避免忽视物质生活使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又要避免青少年价值观出现物质化倾向。为此,一要正视物质生活的影响,夯实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物质基础;二要以正确的物质观念引领青少年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三要引领青少年在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7.
将"青少年是否实施越轨行为"看作一个"因变量",通过对越轨社会学的七大理论取向进行分析和评估,从中提取符合中国社会情境、可以解释中国青少年越轨现象即对本文设定的"因变量"产生作用的12个"自变量".在提取"自变量"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整合,建立了一个可以分析我国青少年越轨现象的整合性理论模型,并根据整合后的理论,对预防和解决中国青少年越轨现象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物质、精神、行为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仪式作为生活中存在的重要行为,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其有着独特的认知和解读角度,本文通过对现实场景中的仪式分析,对人类学理论下的"仪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反作用于生活",由此可见,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有效地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的的完成。本文探究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旨在通过实例教学提高学生对教材中所提出的品德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把客观的道德需要 ,转化成一种稳定的内部驱动力 ,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可以促使青少年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评判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激发起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这是我们今天青少年德育中大有开发潜力的重要资源。一、历史教育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地位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了社会伦理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道德追求的多样性 ,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少数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状态 :人生无目标 ;生活无所谓 ;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