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用个人访谈法及简单抽样的方式对身边13—18岁青少年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青少年的道德两难案例和道德抉择分析,来论述生活中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是否与科尔伯格理论中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相一致,以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我国中学道德教育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学生道德选择带来多重困扰,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德育方法采用静态说教灌输注入式,效果不尽人意。为开辟一条新道路,本文借鉴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的"道德两难故事法",采取动态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深思。本文介绍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内涵,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优点和教学内容,社会现象中道德两难抉择的不同折射出道德水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访谈法"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进而提出了关于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结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青少年面临道德困境基于道德判断所作出的道德行为选择进行研究分析,判断其所处的道德阶段,进而辨证地分析、验证其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使其能够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已经引起了全党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用“思想道德建设”的概念取代长期使用的“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已经蕴涵了对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主体作用的肯定。本课题通过研究青少年的本质特征及其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分析了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青少年主体作用缺失的原因,论证了道德实践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重要载体的依据,探索了我国青少年道德实践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5.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而学校教育是整个德育教育体系之重镇,因而,学校的德育课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课体系的科学完善关系着国民素质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韩国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所采用的道德课体系的模式.韩国的道德课体系打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参考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品质发展的三层次六阶段等道德教育理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7.
高毓婉 《职业》2014,(36):131-131
本文结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从我国职业院校青少年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职业院校青少年道德培养方式的讨论。鉴于青少年心理特征与青少年道德培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开设心理课程、优化教学模式等方法来加强青少年道德培养。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本文将以青少年道德缺失及其表现为基础,从家庭教育的层面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主导下的新媒体环境为美国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土壤,对青少年的道德思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凯莉·詹姆斯等人依据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中存在三种道德思维方式:个人中心主义思维、道德思维、伦理思维,并据此要求父母与教育者应通力合作以促进青少年道德思维向更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段时间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和宣传,全社会都在关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要使纲要在实践中得到真正落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和道德意识的多元化,对于处在特殊身心结构、道德意识正由他律向自律转换的青少年,来势就更为迅猛和难以适应,使得他们在自身社会化和道德意识的建构过程中,常常处于道德心理的惶惑和焦虑状态之中。本文从青少年道德意识教育的一般规律入手,探究了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意识的新变化特点。提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正向发展(PYD)把青少年看作有待开发的资产,认为所有青少年都能够顺利过渡到成年,最终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个体.PYD以恢复力和发展系统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遵循普遍性、力量为基础、有意义的青少年参与以及社会生态四个原则.PYD的目标在于赋予青少年各方面素质,以利于其顺利进入成年期.PYD理论既充实了我国传统青少年发展理论,也为国内青少年发展实践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道德建设的趋向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德育有四个趋势:1.德育内容的多元化趋势。我们继续加强和改进传统德育的“三观”、“三义”、“三德”的同时,创新意识、规则意识、国际精神、人格的塑造、生态的道德、网络的道德等内容,在上海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将日益突现;2.德育渠道的渗透化趋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青少年德育的渗透性会非常明显。德育必须结合一些具体的学科来实施,也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呼唤和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民道德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应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规范人际关系上发挥着法律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对此进行研究为中国学校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手段.使道德教育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德国道德心理学家林德设计的“道德判断测验(MJT)”界定了道德认知和情感。对湖北省青少年的研究发现,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总体相对偏低。在政治面貌这一特征上出现了显著差异,而性别职业学历、是否为独生子女、家住农村或城镇等方面的不同不会带来显著差异。具体到各特征内部,出现了年龄、政治面貌等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青年价值观变化与发展是社会的晴雨表,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每当社会政治、经济好转,青少年一代受益最大;而社会处在不稳定期,由于青年常走在社会前列,其激进言行也容易受到社会的批评。对当代青少年的判断不能就某一方面来评价。对青少年的价值和道德观念的评价,往往容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的道德接受需要仪式和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觉得青年人的道德接受能力这个题目太大了,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会面临两个难题:第一,我们上海青年的发展定位究竟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从一个更小的切口,在上海的精神文化特征下,上海青年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特征。我一直认为的观点是上海的文化有小市民文化特征,很适合培养MBA。上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关系的拓展,青少年价值追求呈分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活力和青少年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对社会治理水平和青少年的道德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应在发展道德共识以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统合青少年价值观.既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既基于现实更着眼未来;在实践中则要充分利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潘建华 《职业》2011,(5):81-8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互联网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发展。CNNIC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与2009年底相比,  相似文献   

20.
小康社会的建设,要求青少年道德的教化的支点必须从理想回归现实,但这并不等于不要理想.本文从现代社会中道德追求与伦理信奉的必要区分入手,论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阐析了现代社会中伦理规范的"有用性"问题,并联系处于不同时段之转型社会中青少年伦理认同的现状,提出了小康社会中青少年道德教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