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帆 《现代交际》2014,(6):33-35
尼采批判叔本华以自我毁灭为终点的哲学,建立高扬生命活力,倡导个体独特性和创造力的酒神精神,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一脉相承,都是批判颓废和虚无主义的利刃。权力意志引出了永恒轮回,为了能够完全满足权力意志的要求,尼采创造了超人的概念。尼采是一个积极反驳颓废消极的旧传统价值的战士,他强烈批判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对人本性的压抑,倡导生命本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准则重估一切价值,构成了他哲学思想的主轴。权力意志论作为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尼采价值重估和超人学说的基础。尼采以权力意志解释世界,其理论对现实社会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们总是规定某种"善"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力图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尼采和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于人的道德问题。他们分别提出了"超人"和"现实的人",由此作为其道德观的阐述主体。  相似文献   

4.
尼采借"酒神精神"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理性进行批判,否定了以理性为基础的旧价值体系。现代科学使人的生活条件越发优越的同时也使人变得碎片化、同质化、单一化。"酒神精神"启发人们对当下的理性尤其是科学理性进行反思,反思当下社会的中人的价值所在,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5.
道德社会化的本真使命在于促进人性的提升和完满。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从人的本质论、人的实践论和人的发展论出发,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进行人学解读。在此基础上,以"人性自由"的逻辑起点、"人化需要"的实践方向和"人本回归"的价值追求来探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学转向,有利于优化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以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始终认可一种不可感知、不可经验的东西——自由意志,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批判并延续关于自身的道德行为,这也正是康德著写《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时的思想起点,就好比"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一样,自由意志亦是作为一种理念,先天根植于人自身之中。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本书中,自由意志即是康德反复强调、反复省察、反复说明的那个"隐秘的动机",它也是我们理解康德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现实的人"是自然的、肉体的人、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能动地表现生活的人,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现实的人"的思想的建立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从斯芬克斯之谜到马克思"现实的人",人学研究的纷争在历史长河中跌荡起伏。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建构了超越以往旧人学理论、结合时代精神和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合理内核、理论归宿,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相关论述的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思想道德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9.
哈桑·哈乃斐是当代最受东西方关注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的阿拉伯思想家之一。他致力于研究如何协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以现象学、诠释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全新诠释方式,从而实现了将伊斯兰研究从"神学"向"人学"的转变,协调解决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实现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谋求传统的变革,推动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方道德哲学的讨论很多,其中西方大哲杜威和康德二人在这一哲学理念上存在方向上的差异。康德更加注重道德在哲学理念中的本质和升华,强调道德哲学中所蕴含的绝对理性。而杜威更加关注其现实意义,通过情景化的理论实践来阐释道德行为的合理性。在这一点上,杜威的道德哲学具有传统哲学中所不具备的理论意义。他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哲学的思想和自我的二元对立的批判来指出道德哲学的发展方向。在他的理论中,道德需要以现实的世界作为其存在的基础,道德哲学需要通过实践来论证其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哲学不仅是哲人们头脑思考的事物,更需要作为现代社会的参照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道德蕴涵着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创造转换和合理吸收,对于改进和完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基础上,从整体主义、仁爱精神等五个方面对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进行了梳理,从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等六个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归纳,期望能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刘洋 《社会学评论》2022,10(1):110-126
韦伯与尼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即韦伯在多大程度上受尼采的影响.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关键在于,韦伯这样一位在诸多学科领域都有建树的思想家,对尼采的直接论述则很少且被忽视了,本文要处理的"怨恨"是韦伯在其著作中少有的对尼采的直接论述.怨恨是尼采批判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种隐而不发的情绪,是促成奴隶反叛的心理动机.在尼采看来,怨恨导致了坏良心的发明,教士们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大众将苦难(禁欲)施于自身,这是奴隶在道德上的起义.韦伯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尼采的怨恨概念,从宗教的阶层和心理路向进行了新的阐发,通过对怨恨在解释上的合理性及困难的分析,形成自己关于宗教阶层及其心理动机所促成的行动伦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其小说《小城畸人》中塑造出一群看似怪异、实则有智慧的畸人形象。尼采视角主义下的畸人并不畸形。一方面"畸人"、大众、乔治·威拉德这三类人代表三种不同的视角及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在以道德的视角性这一视角主义理论精华分析畸人时,畸人中有人遵循主人道德,有人屈服于奴隶道德,然而这两种人的觉醒程度依然超越常人。以此得出结论畸人并不是畸形的,他们的反抗精神甚至让其成了"超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阐述传统道德内涵与精髓、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梳理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误区,分析了传统道德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升华中的价值,通过传统价值的学习、教育、弘扬,提高大学生道德价值的认知水平,升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促成大学生高尚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王弼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括为"崇本息末"四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无为本""名教本于自然"等重要思想。探究王弼"崇本息末"的思想有利于深入了解王弼思想之中的"本末"观与"有无"观,能够在分析"崇本息末"思想之实质意蕴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无为"和"举本统末"等途径为道德之"全有"与道德之"实"的实现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使现代人处于海德格尔所说的"被抛"状态,人们找寻不到自身的存在,遗失甚至遗忘了存在,为了找寻能使现代人更好地存在的方式,笔者将从分析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对"人之为人存在根据"的探讨以及人的存在方向和价值三方面来加以说明。总之,在马克思哲学的人学存在论思想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运用实践活动,以人为本为人的存在方向,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为存在价值,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解释世界"的纯理论学说形成了一种具有批判性、审视性、行动性以及实践性的理论精神,这种精神旨在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他也对毫无审美性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批判。而本雅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对于技术操作之下毫无审美意趣而仅是机械复制下进行快速传播的大众文化延续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其进行了批判。在研究马克思和本雅明的审美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对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尼采作为19世纪末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以及现代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冲破基督教传统后重新塑造了关于人生、疾苦和轮回的"超人"形象代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倡导主体基于自身的奋斗,挣脱传统守旧的种种精神心灵的桎梏,"超人"作为一种主体的自我提升和逾越、自我寻觅和成长的的历程,是主体追求奋发上进的人生宗旨。因此,在学习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过程中,本着辩证性的思维来审视尼采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人生带来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访谈法"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进而提出了关于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结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青少年面临道德困境基于道德判断所作出的道德行为选择进行研究分析,判断其所处的道德阶段,进而辨证地分析、验证其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使其能够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20.
雷小波  亓路路 《职业》2013,(33):91-93
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在批判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实践为中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借鉴实践性课程理论,对思考高职课程开发、促进学生职业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