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俨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广泛结交朋友,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秘性,其空间充斥着各种语言暴力内容,在极大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进行探讨,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避免"语言暴力"伤己害人。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媒介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论其媒介载体、生产模式与传播方式都达到其他流行文化所无法企及的发展速度。网络流行文化也已成为大学生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主体认知、价值观念的形成。高校要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及网络流行文化的建设与引导教育,从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入手,形成良好的引导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由此催生出许多网络游戏。其中网络暴力游戏以其逼真的视觉画面、刺激的游戏内容和易操作的方式吸引着诸多的游戏玩家。其中,大学生群体就是网络暴力游戏玩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暴力游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关乎社会、文化、教育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过度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而导致的个人交往能力缺失、家庭矛盾、社会适应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日趋明显。找出网络暴力游戏影响下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其相关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刘玥彤  徐晶 《公关世界》2023,(18):102-104
网络文化是文化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的一种综合体,随着新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呈现出影响范围广,快速多元,功能性强等一些新特点。大学生群体深受网络文化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本文从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着手,分析研究基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与负面影响,并提出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有效策略,以期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网民综合素养,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是校园环境文化、学生行为文化、校方制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的结合,是大学生实现"以人化人"的发展阶段,也是弘扬大学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多元文化发展和社会思潮的交融过程中,传统校园安全问题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呈现新的形势和挑战。为此,当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暴力在"道德、正义"的名义下,通过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大规模舆论攻击,甚至由网络平台发展到现实社会的围攻,以使对方受到道德惩罚或迫使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网络道德暴力具有"暴力"的性质,扰乱了网络生活甚至是现实生活秩序,客观上妨害了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暴力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群体动力,外因是社会情绪郁积和"匿名制服"效应。基于"共享共治"的基本精神,通过大学生网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携手行动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暴力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交际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我们对大学生网上交际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大学生网上交际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探析,最后就如何合理引导大学生的网上交际行为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在我国各高校中得到普遍应用,并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对其的影响不言而喻,负面影响更是引人注目。因为色情、暴力等种种不良网络文化掺杂其中,大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又有局限性,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个虚拟世界中丑陋、虚假的一面,极易给他们健康成长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网络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暴力中,"间接施暴者"由于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助推作用、沉默性与盲从性等特点扩大了网络暴力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情感感化、舆情引导、虚拟活动的方法,针对"间接施暴者"产生原因及特点进行教育,以达到解决网络暴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微信作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即时通信平台,其朋友圈的社交功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行为,本文利用"网络虚拟田野考察法"调研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交往行为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微生活方式下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彤  牛欣欣 《现代交际》2015,(4):111-112
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网络失范行为也难以避免,频频出现。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网络侵权和网络犯罪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和引导等方面。对此,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对策:完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网络知识的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网络自身的迅速发展和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积极参与,使得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价值现教育成为一个充满价值的问题。一方面,网络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无与伦比的高信息容量,以及开放的信息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便利。它为学生开拓视野、研究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使高校的教育能够合理迅速的发展,并提出网络快速发展环境下我们应当如何防御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俞红蕾 《青少年研究》2013,(4):53-55,64
大学生作为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大且数量最为集中的群体,其网络使用行为文明与否、网络道德水准之高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南京地区的6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状况进行了调查,探讨了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特点,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赵明环 《现代交际》2013,(12):154-154
闲暇生活具有自由、自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生命质量和精神态度。了解现阶段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状况,测量学生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形态,是学校共青团工作有效开展的现实依据之一。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归纳学生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现状,并以人格特质理论为理论依据,对学生闲暇时间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交叉分析,考察其动机及行为,从而探索学生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情况,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及数理统计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发现有些高校大学生由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其健康相关行为合理,身体形态良好、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提示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网民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是网络平台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的网络非理性行为对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稳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范畴,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树立大学生选择和使用网络媒介的自我教育意识,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暴力就是在网络空间中,其行为主体在种种特定政治原因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对抗的权力以及权力的流动关系中,利用各种符号,对受体的身心、权益实施文化影响,进而动摇受体态度、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有组织或非组织的、自觉或自发的、有目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化暴力呈现出非理性、偏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网络文化暴力进行研究,指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以"80后"为代表的青年网民应选择自律的心灵态度,注重网络法律与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对网络文化负效应的自觉过滤,摈弃网上"垃圾"符号,为创建"真善美"的网络文化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使用的普及,探讨利用网络技术深化党建工作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探索大学生党员网络影响力建设将为基层党建工作积累新的经验。大学生党员在网络政治、网络道德、网络文化及网络交际方面的影响力对引导大学生积极正面地对待网络热点、网络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聚焦权利和权力这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将大学生对权利和权力的认识于网络舆情中予以考察,并集中对10个舆论案例的文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表达中的话语特征,指出互联网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固有机制,即政治认知的媒介化、政治情感的宣泄化和政治行为的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时做好网上和网下的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整体素质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会影响社会主义的兴衰,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至关重要。但普遍大学生处于18~22年龄段内,人格与价值观并未成熟,在价值观培养方面还需要多方引导与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精神与社会集体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的价值指向,对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引导,要以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为目标,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广大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