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杨 《当代青年研究》2014,(1):15-18,25
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快速时期,青年价值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青年价值观的整合,需要多维的视角,而"中国梦"的提出,则为青年价值观的整合提供了现实的途径。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表现,"中国梦"可以引导青年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青年价值观整合的目的。青年应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成为身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在2020年疫情防控中,青年人交出了令祖国、人民满意的答卷,彰显了爱国奋斗精神。现阶段青年在爱国奋斗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忽视历史学习、爱国与奉献精神受冲击、创新能力与综合技能等。这些问题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所体现。因此,青年为了更好地实现爱国奋斗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应着重"四史"学习,提升思想认识,加强社会实践,锤炼个人技能,提高人生格局,发扬奉献精神,注重分析思辨,增强创新能力。将爱国奋斗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淬炼成钢。  相似文献   

3.
徐海波 《现代交际》2014,(10):184-185
党的十八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更长远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每一个青年学生的梦,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把"中国梦"教育切实有效的落实,本文将主要研究和探析高校以"青年梦"托举"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姚荧霞 《公关世界》2022,(12):150-152
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力军,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必须发扬新时代奋斗精神。将奋斗精神融于青年学生的培育中,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清美好生活实践来源、激发奋斗实现个人价值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为此,要协同发力,重视发挥社会的保障作用、发挥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激发青年学生的内在动力,不断探索和优化多维培育路径,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青年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新时代青年人必须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增强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论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基因影响。新时代增强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在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从个人层面上看,有利于青年实现全面健康发展;从高校层面上看,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青年成长成才;从国家社会层面上看,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青春力量。可以从思想教育引导和社会实践拓展两个维度,构筑起培育新时代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青年观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时代背景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青年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习近平青年观对青年发展的启示,即培养新时代青年要注重培养其主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强社会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意识。广大青年要牢记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以马克思青年观为基础,在中国共产党人青年观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青年观,就青年的责任、青年成长的基本要求、如何培养青年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为青年全面发展和更好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盛美慧 《公关世界》2022,(12):11-12
青年是时代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新时代需要有责任担当的青年。本文围绕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是什么、部分青年责任担当现状、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并明确了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晓慧 《公关世界》2023,(1):120-121
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应该彰显攻坚克难、主动作为、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加强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有利于青年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有助于青年学生引领社会思潮,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能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加快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青年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综合性教育工程,应从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实践培养培育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青年群体从"自发"转向"自觉"、由"不成熟"转向"半成熟"的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尽管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但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青年运动的宝贵精神,以及在革命实践中锤炼形成的中国青年特有的群体特质和集体品格,依然是激励当代中国青年拼搏向前、发展进步、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面向未来,执政党的强力推进是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发展的根本依靠,宏观目标具体化是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青年组织调试转型是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发展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华体育精神是对中国体育实践的升华,是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力量,体育青年是国家体育建设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提升体育青年的个人素质品质和对国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体育青年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个人精神、社会认同、国家建设三个层面论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能够锻造体育青年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使体育青年站在体育文化视角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体育青年未来建设体育强国的责任担当,由此体现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港澳特殊的殖民历史境遇,港澳居民的国家认同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和"混合性"特征,人心的回归与法理的回归未能同步实现。港澳青年正在掌握着新社会运动的主导权,也日益成为影响地区国家认同状况的"关键人群"。港澳地区青年国家认同问题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深嵌在青年主体性发展、港澳地区本土环境的内圈系统、中国内地—港澳地区关系的中圈系统,以及全球格局的外圈系统等多重系统中,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既面临着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要推动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就必须确立生态系统性的思维,重视各系统间的密切联动,积极构建并培育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内摄"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时期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良好开端,指引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进行不懈探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五四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永恒的时代价值,其本质内涵随着中国的发展进程不断得到创新与升华,并奠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基础,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导。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在实现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习近平就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论述,本文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习近平关于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对于引领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向广大青年发出新时代的召唤。新时代青年要刻苦锤炼本领、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重任,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立足新时代国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手段,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的研究现状,探索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融合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描绘了新时期的美好愿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美好愿景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青年群体作为践行主体中的特殊主力军,其发展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如何发挥青年群体的作用,如何在个体、社会与国家不同层面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立足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与青年群体的现状,从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状况两个维度,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维度,分别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未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实现全体青年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五四百年,百年纪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时至今日,五四运动仍然对于青年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五四运动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五四运动作为一部思想解放的壮美史诗,为新时代青年思想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导思想,为新时代青年奋力实现中国梦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乎民族、国家的未来.现因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忧患的责任意识、天下为公的道德取向等是我们用以破解此题重要的思想与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