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正铁 《青春岁月:学术版》2021,(5)
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常德丝弦近年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向世界宣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常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当前我国对常德丝弦对外传播的管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扩大丝弦的综合效益,从而更好地在国际上树立常德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
2010年是博洛尼亚进程的第11年,高等教育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作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民办院校,尤其是作为核心力量的民办本科院校更应该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与世界接轨。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思考和改变。 相似文献
3.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5)
海洋文化是人与海洋互动的产物,包括人海互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积极推动大连海洋文化对外传播对于促进大连文化、辽东文化甚至中华文化走向国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8,(7)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外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基于这种社会现实,在中国戏剧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传播机构应从自身的独立性、传播对象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有效性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从而保证对外传播实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6)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是举世瞩目的重要媒介事件。在当前国际环境和舆论环境下如何对国外受众传播有关十八大会议内容,成为了一个难题。中央电视台在此次十八大的电视对外传播中积极把握主动权,提前策划、全程报道,并让外媒参与其中,采用全媒体传播方式使公众参与互动,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成功地进行了十八大的电视对外传播。这一成功经验为以后的电视对外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将我国危机事件的对外传播分为三个时期,总结了每个阶段的特点,以此勾勒我国危机事件对外传播的“国家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8.
9.
良好的城市国际形象有助于城市扩大对外交往、集聚资源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对外传播则是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和推广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广州城市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国际商贸中心"的形象定位逐步确立。广州城市国际形象对外传播应以此为抓手,加大对在国内居住的外国人的传播力度,强化网络媒体传播作用,丰富传播内容,根据受众调整传播重点,促进城市国际形象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11.
作为多维运动,全球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其中包括法律的全球化.伊斯兰法作为世界重要法系,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可能独处一隅,而是深受其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伊斯兰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5,(1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处于国际传播的强势地位,中国对外宣传的声音有时很难"走出去"。本文对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对外宣传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对外宣传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一直以来,我们都以国家作为分析单位和分析框架展开理论分析,然而以国家为分析单位,会遮蔽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使得分析和论证变得没有效力。之所以要以全球化为分析框架,原因就在于全球化是一种既定的事实,全球化正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乃至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之路。因此,当我们对某一问题展开分析之时,全球化这一分析框架当然成为一个可能的选择。但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未必就是当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9)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就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中国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全球经济接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一些冲突,这些冲突是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的必然。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加真实的宣传中国文化,并让世界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18.
19.
钱燕军 《社会观察(上海)》2004,(5):40-40
全球化通常被人们称颂为人类自由的进步,因为在全球化社会里,个人能够更自由地根据自己的选择去生活。全球化的批评者们则认为,全球化意味着要强加给人们一系列共同的全球性标准,这些标准牵涉到权力的运用,这种权力能导致类似“王国”模式的形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全球化与“王国”之间具有象征性的共同点呢?我认为,用“网络权力”这一概念,可以解释全球化环境下的权力动态操纵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全球化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为德育提供的机遇,引导大学生克服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开创全新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