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认识论研究在两方面发生了转变:第一,在内容上,从主要偏重于对客体的研究转向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而对主体的研究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在认识形式上,从反映论转向了反映论、选择论、评价论的统一,从而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质。但是,在这种转变的研究中,没有将“主体需要”这一重要问题特别提出来加以讨论。我认为,主体需要在认识论中有它应有的地位。例如,认识和实践的目的是什么?认识的选择性何以可能?评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人们提出事实真理、价值真理等新概念,对于加深真理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有益的。这些新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论究竟是什么关系,拟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浅见。什么是真理?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及绝大多数同志的看法,把真理定义为“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体现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此,真理同人们的认识有关,真理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所以,只有主体或客体一方都不能构成真理,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相背离的。只有主体而没有被反映的客体,那么,这种认  相似文献   

3.
主体和客体关系是哲学家历来所重视的哲学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有关主体和客体的文章,主要是从认识论上谈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我看来,阐明主体和客体关系问题,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重点放在主体—客体功能关系上。因为,实践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考察和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具体展开的。客体决定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的程度受实践的条件制约。我认为这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紧密的”链条”。紧紧抓住了这个“链条”,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客体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用来标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对立面。所谓主体,是指能够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解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马克国主义认识论坚定地把客体第一、客体决定主体,作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哲学认识论的发展现状 ,着重论述了当前在客体和主体研究方面的深化与突破。在客体的研究上突破了过去局限于对宏观对象的实体性认知过程 ,转向对微观对象的认识机制、特性以及客体中的主体性考察 ;在主体的研究上突破了传统认识论所关注的对主体能力以及认识过程的客观本质考察 ,转向对主体内在结构、主体状态的宏观背景等诸多问题的多层面探讨 ,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体问题是现代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可是这个问题最早由谁提出的呢?我以为,主体原则的开创者应推贝克莱。一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和中国古代,人们着重探讨本体论问题,客体是其注意的中心。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在西方,认识论问题突出了,哲人开始探讨主客体的关系。可是西方近代早期,在贝克莱以前16至17世纪,哲学家还主要是从客体出  相似文献   

7.
人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观念活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由多种活动和功能集合起来,并产生一定结果的动态系统。人类认识活动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的三者统一结构。近年来,在认识论领域,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研究较多,而对认识中介问题却较少论及。认识中介应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  相似文献   

8.
认识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长期以来,认识论的研究比较强调反映的客观性而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在一些教科书中,对认识主体性阐述得很少.因此,对于什么是认识主体性、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发挥认识主体性等理论问题,不甚明确.近年来,学术界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对于正确认识上述问题是有益的,但在讨论中出现一种片面夸大主体性的错误倾向.把认识的主体性与能动反映论对立起来,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直观反映论.我们认为,研究认识主体性不是为了否定能动反映论,而为了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充实.为此,必须正确理解辩证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存在的反映.那么,什么是反映?从现代系统论来看,所谓反映,一  相似文献   

9.
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正确地解决了主客体的本质和属性问题.主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性属性;客体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和三个基本属性即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要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它们之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主体客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等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关于主体客体的认识论思想。学习、研究这些思想,对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主体客体问题的讨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这也是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相互依赖的基本范畴。在当前的认识论研究中,关于“认识主体”的探讨非常活跃,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比之下,“认识的客体”却似乎受到冷落。这种主体与客体研究的不平衡状况,不仅影响人们对认识过程的探讨,而且也势必影响对主体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认识的客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认识主客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过去,由于对认识主客体缺乏研究,因此影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提出并探讨的认识主客体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我们切不可抹煞它的积极作用。但在前一个时期的研究中,比较重视对认识主体的研究,而忽视对认识客体的探讨。实际上,认识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因此,要将关于认识主客体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必须要加强对认识客体的研究。本文试对认识客体的涵义、类型、特性等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坚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前提下,探讨了作为认识论范畴的主体和客体的规定性、主客体范畴的关系结构及其历史性质。文章认为,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是从他的社会本质、社会联系中获得的。人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社会本质和本质力量,从而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论意义上的客体,并不等同于物质或物质世界,而是指那些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为主体对象性活动所现实地指向的客观事物。文章还指出,在认识论范围内,主体和客体作为对象性活动结构的两极,其相互关系是复杂的,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文章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表面上排斥本体论而实际上又把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本体论化的倾向,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问题近年为学者倾注,不为无因。盖哲学流派虽夥,而咸认主客体关系为认识论之核心则一。欲究此关系,则于主体与客体两者必皆有所陈述。我国多年来于主体之研究或有畸轻之弊,学者起而补苴罅漏,固势所必然也。或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旨趣在求主观符合客观,今以主体研究为事,易陷主观主义。窃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通常从主体和客体直线对应的角度确立主体的地位,本文把主体放在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之间,从“中枢”性的视角论证了什么是主体及其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在认识论和社会观等领域中主体的中枢功能的条件和表现,使以往“平面”主体变为“立体”主体,它具有整体性和个体性,精化了主体的本质和认识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认识本质问题、认识过程问题、认识主体性问题、社会认识论问题等讨论和研究,我国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存在客体认识论或主体认识论的片面化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质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把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畏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4,7(6):F002-F002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认识本质问题、认识过程问题、认识主体性问题、社会认识论问题等讨论和研究,我国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客体认识论或主体认识论的片面化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质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把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最基本的范畴。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实践、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问题,成为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价值是人关于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是什么?哲学界主要存在着“属性说”和“关系说”之争。我认为,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既不是客体所固有的某种属性,也不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本身,而是主体的一种认识,即主体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或称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的认识,这应是哲学价值范畴最一般的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那将矛盾百出,不能说明哲学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认识     
近年来,哲学界在讨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讨论不仅有很强的现实性,而且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拟就价值、价值认识和价值真理等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便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