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应该给王充的胎教思想一个位置。一、王充及其《论衡》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生,汉和帝永元中(永元共十六年,从公元89年到公元104年)病逝。王充出身“细族孤门”。祖父王汛、父亲王诵在钱塘(今杭州市)时,“以贾贩为事”,因“与豪家丁伯等结怨”,(《自纪篇》)于是迁居上虞。王充青年时期曾到都城洛阳上太学,拜班彪为师。“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后来回到家乡教书,其间曾当过一段时期的县、群功曹(掌管人市及参与政务)和州从事(刺史的属官),因与长官意见不合,又遭到别人诬陷而辞官。从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时王充六十岁)起,先后  相似文献   

2.
竟陵派诗人钟惺生卒年及谭元春卒年文学史家说法不一。如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说钟惺生于1572年,卒于16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辞海》等都说钟惺卒于16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辞源》还说谭元春卒于1631年。似都有误,兹考辨如次。  相似文献   

3.
钟惺,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是明朝后期崛起于文坛的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学流派——竟陵派的领袖,与同里谭元春(1586——1637年)为忘年交。但是,入清以后,迄今为止,人们对钟惺的生卒年还杂说不一。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钟惺生于1572年,卒于16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辞海》都说钟惺生于1574年,卒于1624年。笔者认为钟惺生于1574年而不是1572年。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但有关他的生卒年至今尚无定论。《旧唐书·王维传》只载王维卒年:“乾元二年(759)七月卒”。《新唐书·王维传》云“(维)上元初卒,年六十一。”旧说拟王维生卒年为699—759年,当是取《旧唐书》所载王维卒年(759),又取《新唐书》所记王维享年六十一之说,逆推至699而成。清人赵殿成《王右丞年谱》则定王维生卒为701—761年,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均从赵说。然考之史  相似文献   

5.
王充(公元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是我国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的著作,据他自称有四部,但今仅存《论衡》一书,其他均已失传。王充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唯物主义传统及逻辑学的成就,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论衡》中阐述的关于论证的逻辑思想,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他围绕论证基本法则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阐发了一些放射着真理光芒的宝贵思想。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6.
说明: 王充(约公元二七——九七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法家和唯物主义思想家。 王充出身于“孤门细族”,家境贫寒,受过豪强的凌辱。他一生不得意。壮年时期,作过几任职位低下的小官,不久就弃官返家,在“贫无供养”的情况下,坚持从事著述活动,用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愤笔疾书,写下了《论衡》一书(今存八十四篇)。在这部著作中,王充继承了先秦以来法家的唯物  相似文献   

7.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瀛奎律髓》卷一).有唐迄今,论其生平者,代不乏人.然其生卒年限终欠明确,本世纪以来,研究者依据前人提供的资料,作了三种肯定的回答:一曰:陈子昂生于公元六五六年,卒于公元六九八年;二曰:陈子昂生于公元六六一年,卒于公元七○二年;三曰:陈子昂生于公元六五六年,卒于公元六九五年.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的生卒年,历来众说纷纭,就我所见,至今已有五说。一说是公元321—379年。此说源出羊欣《笔阵图》:王右军年三十三书《兰亭序》。清学者钱大昕根据此说,在他的《疑年录》中载:“王逸少,五十九,生大兴四年辛巳,卒太元四年己卯。”大兴四年为公元321年,太元四年为公元379年。今人史学家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采用此说。新编《辞海》也用此说。二说是公元303—361年。此说源于唐张怀瓘《书断》。《书断》载:“王羲之……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升平五年为公元361年,逆推生于太安二年,即公元303年。宋代学者黄  相似文献   

9.
关于龚用卿的生平事迹,诸家学人的论述主要是基于《明史》《明世宗实录》的片段记载以及《国朝献征录》中的龚氏墓志。以《福州通贤龚氏支谱》《云冈选稿》等几部龚氏家传文献为新材料,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龚用卿的生平事迹,也可以确定《使朝鲜录》作者龚用卿“字鸣治,号云冈”或“别号云冈”,其生于弘治十四年辛酉五月二十四日,卒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六月十七日,即生于公元1501年、卒于公元1564年,龚用卿的生卒年应该标为“龚用卿(1501—1564)”。  相似文献   

10.
蔡邕生年考     
蔡邕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有关他的生卒年,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蔡邕生于公元132年;二是认为蔡邕生于公元133年;三是认为蔡邕生于张衡卒后,即生于公元139年后。通过对文献和史书中证据的考察对比分析,可以认为,蔡邕生于133年卒于192年这个说法相对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的生卒年,近百年来,许多知名学者精心考证,推断出许多观点。他们的依据资料基本相同,生年依据是《青楼集序》《录鬼簿》,卒年依据是[双调·大德歌]。观点虽不尽相同,但绝大数观点有一共同点:关汉卿是由金入元之人,活了八十多岁,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我今以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为据,进行考证,断定关汉卿卒于大德八年(1304)春以后不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通过对李白去世前几年经历和创作的讨论,考订一下李白的卒年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俱执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的“(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的说法,断李白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享年六十二岁。此说殆成定论。但未始无人怀疑。近年即有李从军同志提出李白卒于代宗广德二年(764),享年六十四岁的新说(《李白卒年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第3期)。我认为,李白卒年应在广德元年(763),其享年为六十三岁。刍荛之论,不敢自是,特提出向专家们请教。  相似文献   

13.
明代文人郑满生卒年不详。今据其文集《勉斋先生遗稿》中所载墓志铭及相关诗文,考订其生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卒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并对其行年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4.
王充与辨伪     
王充(公元27年——约96年),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他“受业太学,师奉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后汉书·王充传》)。一生“仕数不耦”(《论衡·(?)纪》),曾做过县郡掾史小官,最后位至扬州治中,主管众曹文书,亦不过一个百石小吏。后(?)官居家,从事著述。王充的主要著作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生》四种,只有《论衡》传下来,并且原来八十五篇中又佚失《招致》一篇。《论衡》中的《对作篇》,相当于《论衡》的自序,此篇关于《论衡》的写作宗旨,交代得十分明白,如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虛伪之言胜真美也。……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其本皆起人间有是非,故尽思极心,以讥世俗。”又说:“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虛”,“《论衡》实事疾妄”。可见《论衡》是针对世上的伪书妄说而发的。《论衡》的批判锋  相似文献   

15.
东汉初年的思想家兼文学家桓谭的生卒年问题,目前诸家之说颇有不同。新版《辞源》定为前23年生,公元50年卒;新版《辞海》则以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56年。二说不同,但似乎都受了近人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的影响。刘氏根据《太平御览》卷贰佰壹拾伍引《新论》佚文:“余年十七,为奉车郎(中)”一语,又结合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壹拾贰引《仙赋序》:“余少时为郎,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东”云云(按《全后汉文》卷壹拾伍载《北堂书钞》卷壹佰零贰引《新论》佚文作:“余少时为奉车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东”云云,与此略同),认定桓谭出仕之年,即为汉成帝祠甘泉河东之年,亦即绥和二年(前7)。  相似文献   

16.
韦应物是盛唐、中唐之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生年,学术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他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关于他的卒年,现代学者均属推测,并不能确指。孙望师在《蜗叟杂稿·韦应物事迹考述》中说:“应物罢守苏州后,除曾写过两三首诗以外,就再没有看到他有其他的诗,大约此后不久也许是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左右,就死在苏州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中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韦应物大约在贞元七、八年间(公元七九一至七九二年)卒于苏州,此时已罢苏州刺史任,其年岁为五十五、六岁。”周夷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卒年问题》中说:“韦应物罢守后不久即死去,他的卒年当在德宗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左右。”本文从孙先生之说。  相似文献   

17.
张玉书同志在《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上发表了《〈三都赋〉何时写成》一文。他既不同意《山东古代文学家评传》中所说的左思《三都赋》写成于陆机入洛的公元二八九年后,也不同意韦凤娟同志所说的《三都赋》写成于公元二八○年灭吴前夕。他认为《王都赋》写成的时间“应在公元二八○年吴亡以后,而在公元二八二年皇南谧卒以前,以公元二八一年较接近事实。”不赞同《王都赋》晚成于陆机入洛的公元二八九年后,这是颇有见地的。但是张玉书同志通过对《晋书·左思传》上的一段文字的解释作为论据,这不仅不确凿,而且显得不能自圆其说。《晋书·左思传》载:“初,陆机入洛,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  相似文献   

18.
王充(公元27~97年)及其名著《论衡》,自东汉末年以来,受到历代重视,其影响是深远的。目前,我国的历史、哲学史、思想史书籍对王充一致评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这是无疑的。然而,有关自然科学史书籍则对王充及其《论衡》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书只是只鳞片爪地提到王充的个别贡献;有的书则只字不提;有的书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达四十位以上,却并未将王克列人(以上参见本文参考书目中的后六种)。那末,王充究竟可  相似文献   

19.
范棋《神灭论》发表的年代,现有出版的思想通史和中国哲学史的几部著作都认为是在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如侯外庐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认为梁武帝天监三年宣布佛教为国教,范缜于天监六年发表其《神灭论》。杨荣国主编的《简明中国哲学史》修订本,说范缜反对佛教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同当时宣扬佛教的王公贵族和僧侣进行的两次大论战,一次是在南齐时期;第二次大论战是在梁朝,梁武帝萧衍已把佛教定为国教,佛教  相似文献   

20.
<正> 范晔,字蔚宗,著名史学家,顺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地区浙川县)人。生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乙未日(公元446年1月23日)。关于范晔始撰《后汉书》之年岁,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始撰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对年范晔二十七岁。如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印刷本),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