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6,(1):69-76
汉语方言调查中有音"无字"的现象大抵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是方言中的某些词语实际上也见于普通话或汉语其他方言,只是这类词语在该方言中的音(义)与其在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中的音(义)失去了对应;二是某些词语不见于普通话或其他一些方言,但过去曾被普遍使用。濉溪方言中写不出本字的词语或者是发生了特殊的音变,或者产生了特有的意义,或者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词语。方言本字考证需遵循音、义双合的原则,并可用方言间的相互比较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2.
官话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但比较研究的不足导致整区和各片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还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方言特征词是有特征意义的方言词汇个体的集合,方言词汇特征则是对方言词汇系统的全面考察的结果。应该在已有的方言词汇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比较研究,提取官话方言的特征词,探讨官话方言词汇系统的特征。官话方言有别于南方方言的若干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构词和源流几个方面,例如轻声、儿化、某些语缀和惯用语等。官话方言词汇特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泽顺 《云梦学刊》2006,27(3):136-138
方言区划所涉及的语言文化现象十分复杂,如果仅仅依据某一语音特征,往往会导致逻辑上的悖论:同一个方言区的人无法通话。由于华容地处西南官话、湘方言和赣方言三者之间的边缘地带,华容话也就先后受到这三种方言的侵蚀和影响,但它既不同于湘方言和赣方言,也不完全同于西南官话,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若全面比较,西南官话的特征较多,应归属于西南官话。  相似文献   

4.
西南官话属官话方言,是与湘语完全不同的汉语方言;但官话作为一种优势方言,对湘语的渗透影响则是巨大的,加上西南官话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湖南、湖北、广西等省的部分县市,与湘语区紧密相连,两种方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词汇的角度来反映湘语与西南官话的区别与联系。一、湘语与西南官话在词汇上的区别湘语与西南官话在词汇上的主要区别是:湘语多“子”尾词,西南官话多“儿”尾词:西南官话多用重叠方式构词,湘语极少采用这种方式构词;湘语和西南官话还有一些其他的词形各异的词语…  相似文献   

5.
琉球官话课本的"官话"性质目前有"北方官话"、"南京官话"、"南方(地区)官话"、"福州官话"四说。将琉球官话课本与同时期北方官话作品"清本老乞大"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语法上存在一系列的差异;与吴、闽、粤、客的方言材料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语法上存在一系列的对应。琉球官话课本的"官话"是吴、闽、粤、客四大南方方言在"官话"层面上的投射,即南方官话。  相似文献   

6.
湖南方言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的方言包括湘语、官话、赣语、客家话和土话.春秋时期"古代楚语"已经成形,汉朝的"南楚"方言是湘语的直接源头.移民是湖南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五代以前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北方,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古代"楚语",进一步演变成湘语,形成官话和土话.五代以后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的江西、福建、广东,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早期的赣语、客家话和土话.周围强势方言官话也影响了湖南边区官话的形成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这些方言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僻远地区产生过作用.  相似文献   

7.
包头师专学报(社科版),一九八五年增刊发表过沈文玉副教授的《包头方言本字考》,包头师专《阴山学刊》,一九八八年第二期又发表了卢芸生、史震已两位先生的《包头汉语方言本字考》,本文仅据个人考证所得,作点补充。一、本文所考的是目前包头方言词中一般人会说不会写的方言口语词,本字不明,  相似文献   

8.
李景泉著《清水河方言志》是一本难得的县级方言实录。该著方音描写细致,注意连读变调;重视方言语法;收录了丰富、多样的语汇,对方言学尤其是考本字的研究很见功力  相似文献   

9.
入声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特别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北方方言中的入声,虽然覆盖面较广,从山西、河北、河南,向东南绵延到江淮,向西南延伸到四川、云南,但由于分布零散,入声问题并未引起特殊的重视。最近,由于“晋语”独立的问题,使北方方言的入声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李荣先生1985年在《方言》第一期上发表了《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主张将“晋语”从北方方言中单独划出,将其余部分划为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北方官话、兰银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和江淮官话等七个官话区。在同年《方言》第三期上,贺巍先生发表了《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着重论述了这一地区的官话区的划分标准,使这个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笔者曾在前年和去年分别调查了汤阴县和沈丘县的方言,重点调查了汤阴话和沈丘话入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白话文的前身,晚清白话文值得重视。尤其是二百多种白话报刊,在晚清启蒙思潮中,已然成为对社会大众最具影响力的白话读物。经由文言/白话、官话/其他方言、官话/模拟官话的抽样报刊文本比对,可以发现,由于方言的局限性,希望以官话统一全国白话文的努力于是成为晚清白话文的主流。不过,官话更接近日常口语,无法容纳新名词;同时,官话也仍然是一种方言,其中一些地域性的词汇并不具备通行全国的质素。因此,现代白话文还需从夹杂大量新名词的梁启超的"新文体"中有所借鉴,而从晚清的官话到日后的普通话书写,也需要经过词汇的选择和提炼。  相似文献   

11.
钟奇 《学术研究》2001,(3):120-122
本文考证几组方言字族,试图通过确认各方言相关字族的方式,来消解方言本字考中的歧见.  相似文献   

12.
入声的变化是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演变的重要表现之一,入声字的归调也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入声字的归派是各地方言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东北官话研究中尤为重要。东北官话入声字尤其是清入字的归调问题至今还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东北官话清入字的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异同,也是学界长期关注而一直悬而未解的问题。以黑龙江方言为个案,系统考察清入字在黑龙江方言中的具体归派情况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清入字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差别不能以派入字数多少为比较标准,而应该以两种方言各调类差别字的数量与总数量之比作为比较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差别最大的是阳平,其次才是上声。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上声、去声两调归派的差别,主要因为明代江淮官话的迁入扰乱了北京话派入上声的进程而产生了二次归派,在二次归派中,部分北京话受江淮官话影响派入去声,而在黑龙江方言中仍然保留上声;阴平、阳平两调的差别,一部分也与此事件有关,表现为北京话中一些读阴平、阳平的字,黑龙江方言中读上声或去声,保留更早的层次。另外,阴平、阳平的差别也与两种方言与河北等方言的不同接触有关。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比较的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13.
西南官话、湘语、江淮官话、平话等汉语方言有一个表"肉"义的ka音节词,常用于儿语中。从声韵调方面看,汉语方言中的ka没有汉语来源。通过与汉藏系语言比较,ka与苗语川滇黔方言十分接近,应来源于苗语。  相似文献   

14.
宋室南迁导致南北两种方言发生接触。北方官话依仗其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和小范围(杭州十城门)内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给土著方言以影响和冲击。土著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相对先进,又构成了一种顽强的语言自我保护能力。两种语言接触的结果是:北方官话给土著方言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并且一直遗存到现在;土著方言在最重要的方面仍然保持着吴语原有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今天带官话色彩的吴语杭州话。  相似文献   

15.
郝红艳 《殷都学刊》2003,(1):104-106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有入声,考察江淮官话的入声,对古今语音演变的探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江淮官话59个方言点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了古声入声韵及入声韵尾在江淮官话中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官话是以何种方言为基础的,亦即,明代官话的基础方言是什么?这是汉语史学者长期争议而未决的一桩悬案,海内外学人对此问题作了许多深人的探究,各执一辞,莫衷一是。本文拟对此问题再作一探讨,在前人时贤成说的基础上,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阐明我们对此问题的观点。 1、现代学者对明代官话基础方言的研究 现代学者对明代官话基础方言作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尤其是随着近代汉语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汉语史上久攻不下的难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一、本文所考的字,是包头市(包括所属旗、县)汉语方言中一些常用的单音节词或词素。凡呼、包两地共有而《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中有的,本文不再收入。二、文中以“~”代替字头。三、文中未加考证的方言字,仍沿用通用字形;有音无字者,借用同音字并在该字下加“﹏”号标明;实在找不到同音字的,用“□”号代替;需注释的地方,用括号加  相似文献   

18.
徐越 《浙江社会科学》2022,(9):129-134+160-161
杭州方言主要分布在杭州老城区,是宋室南迁的直接产物。其接触形成的历史、方言岛形式的分布、传承至今的宋韵官话语言标记,均承载着千年宋韵文化;其官话与吴语并存不悖、珠联璧合、选择性借用等语言创新,都是宋韵文化最好的诠释。杭州方言不仅是宋韵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且其本身也是宋韵文化的一个历史坐标。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方言隶属北京官话。本文描写黑龙江方言口语中的介词 ,并将其与普通话、北京话中的介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中古音的疑母在官话方言的消变规律是近代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目前对疑母演变的详细规律还不十分清楚。反映五代末初时期汉语官话语音的《尔雅音图》是考察这项音变的一项珍贵难得的重要资料,全面考察这项资料的疑母例可有助于我们对一问题的一个专门探讨。目前,我们对疑母在官话方言的消变规律的一般认识有这样三点:1、疑母在洪音(中古一、二等)前多保留,在细音(中古三、四等)前多消失。2、部分疑母在开口三等韵母前变为n一声母;3、疑母演变的若干不规则现象多是因为方言的影响所致。即该方言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