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效应是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与之相类似的特征。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尊重传统民族文化,又不能为其所束缚,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为各民族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与广阔的发展空间,确保各民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真实性,这是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渐强大,现代化的呼唤也越来越紧迫.纵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民族地区落后现状令人担忧,工业产业不足状况亟待改变.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优先扶持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格外重要,因此,必须加快提升民族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奠定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牢固基石;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必须加强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高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着眼于中国未来的战略构想,打造坚实稳固的现代化大后方,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拉动作用,制定优抚政策,吸引投资开发,加强社会组织与管理,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品质,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在继承民族精神传统内涵的同时,应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创新,从民族精神内涵中最具民族特点的五个方面进行价值新建构的探讨,使之成为既具有传统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李红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5,(1)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动力。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目的所在,而人格的现代转型无疑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大力推进民族地区人口现代人格的培育和塑造,尽快建构起具有独立的个性品质、敢于挑战传统、勇于竞争等具有现代精神品质的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是当前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全面省察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以澄清当前在东亚经济发展研究中对文化作用的混乱认识。首先作者在理论上从分析社会发展的三个层次入手 ,认为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 ,而文化伦理道德的因素对于经济的发展并无直接的阻碍或推动作用 ,它更多地是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决策活动提供背景和活动场所 ,只起到间接的影响。本文并结合东亚经济起飞以及 1997年以来的东亚金融和经济危机情况进行了新的分析。最后 ,作者提出了东亚经济成功与失败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徐纪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212-215
现代化是进步的人们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实践,其基本内涵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当比资本主义更为进步的生产方式出现以后,制度文明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化”,而是“社会主义化”。现代化既是世界各国生产经济你追我赶的局面,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动互补的过程,虽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但并不消除世界各国政治、文化的多样性,现代化使世界各国趋向一体的同时,也滋生着差异。观念现代化不排斥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既是历史运动之必然,又是社会发展之必须;体现观念现代化的新质文化,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分析了历史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阐发了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并且对东亚经济的崛起和"四小龙"腾飞的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昌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5):10-20
不能把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称作民族国家文学。与西方政教分离的世俗化不同,中国的现代进程是由王权社会向民权社会的转换。欧洲形成民族国家有国驱和族驱两种方式,分别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既没有法国式的国驱,又没有德国式的族驱,而只有他驱。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民族国家。由民族国家建构民族国家,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他驱带动的现代民主国家建构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破坏了原来和谐互济的国族关系,新国不偕旧族,旧族不援新国。国族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不仅决定了改造民族性成为清末民初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主题,而且严重地影响到此后中国的现代进程。为变国而变族,变族以应变国之需,实为不得已而为之。清末民初的语言文字变革和文学革命,以及随文学革命而来的从内质到外形的文学革新,都是为应变国之需而去族性(自我更新)的证明。把晚清以来集中体现国族冲突和民族文化性格变化的文学看成民族国家文学,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引向了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9.
苏雪芹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78-81
青海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市场流通、文化服务等产业化运作,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开发与利用,是青海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张建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1):80-84
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印度和日本就因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得现代化的进程也各不相同.如何运用好民族文化,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11.
谭玉连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91-96
政治文化是阶级社会产物,它反应的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的认识、情感、评价。在我国,以传统行政区为模式的政治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区域"模式在政治文化发展方面的渗透力越来越强,因而,以"区域"为单位,研究政治文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对政府传统行政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在新形势下整合政府资源,建设区域政治文化的一种努力。因此,为了促进区域政治文化的合理建设与科学发展,要在深入把握政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传统行政区政治文化和现代区域政治文化;准确把握区域政治文化的需求,严格警惕区域政治文化的异化,要遏制政治超人现象出现,也要防止不同区域间政治文化的分化、异化。 相似文献
12.
余思新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6-31
将现代治理理念用于政党政治领域就是现代政党治理,它强调协调性、多元化、互动性、扁平化、规范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重要前提是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现代化,即逐步从一个传统的管理型政党向现代的治理型政党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切实推进党的观念现代化,不断推动党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积极推进党的制度现代化,全力打造信息化政党,大力倡导包容性政党文化等。 相似文献
13.
齐贵云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2-94
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苏北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缺乏现代性原则的规范,在精神性维度上表现为主体性意识缺乏,在制度性维度上表现为现代性还没有作为理性化制度安排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机理中去。因此,要加快像苏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积极进行现代性的构建:立足现实,强化主体性意识;加快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齐贵云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5):92-94
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苏北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缺乏现代性原则的规范,在精神性维度上表现为主体性意识缺乏,在制度性维度上表现为现代性还没有作为理性化制度安排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机理中去.因此,要加快像苏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积极进行现代性的构建:立足现实,强化主体性意识;加快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田红云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民族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游客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文化的传播与互动,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游客求异的旅游需求与地方性知识保留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对于民族旅游中的民族文化作出一定的调适,通过传统文化的再造来达到一种象征性的真实,将民族旅游中的矛盾与冲突转化为互赢互利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丁筑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5):64-67
个性的外部表现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具有动态性特点,当今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和张扬。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大众的个性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本质是消费经济构建出来的伪个性。时尚和流行文化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使得大众在消费语境下将个性转变为身份认同等多种社会需要,在它们的背后是复杂的消费逻辑,只有明晰消费经济的本质才能解放个性,祛除大众受到的审美蒙蔽。 相似文献
17.
杨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103-107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政治文化基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迁所引发的体制性危机、群体性危机、文化价值危机、合法性危机等危机是改变、重塑国家认同的重要诱因.同时国家认同危机也是地域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因素.现代化进程中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在利益结构、制度化水平、现代政治观念体系等变量因素的作用下,地域主义将从分离性认同转变为归属性和功能性认同,从而与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生忠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9):2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表现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动力来自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是要通过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