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霞客游记》作为日记体游记散文,虽然是一篇篇、一节节、一段段分列成文,但它既不是散文选集或汇编,也不是单篇分类编集,而是一部完整记述游踪、游历、游观、游感及其科学发现的专著。其结构的完整性、条理性、层次性都充分显示了极具特色的结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正>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生于明万历14年(1586年),卒于崇祯14年(1641年),今江苏省江阴县南阳陵人,他平生眷恋山水间,往来飘忽如云霞,因此友人赠他霞客的名号,他是一位中外驰名的地理学家,也是“一生好作名山游”的旅行家。他所写的《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早系统记述岩溶地貌的科学巨著。全书共分十卷,以日记体详细记录了徐霞客毕生大部分行展所至,观察所得,除散失者外,目前保存下来的达六十余万字。第一卷十七篇反映了徐霞客五十一岁前的主要游迹,积累观察山川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徐霞客游记》形象塑造的独创性进行探讨。阐述了其主要表现为:集中塑造了中国古代非仕非隐而充满了科学探索精神和开拓人生新途的社会实践者形象,塑造了既逼真而又充满灵性的自然客体的奇特形象,在细节的逼真性和总体形象完整性的统一中,又塑造了科学价值与审美价值交融统一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4.
张如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6):18-22
沈明臣是晚明热衷于旅游的四明籍文人的代表,他在万历二年(1574)所创作的《四明山游记》,堪称其散文的代表作,该文是第一篇真正的四明山游记,作者以山水审美和旅游体验为本体,将审美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观赏那些奇伟险峻的景观上。景观描写的奇幻性、旅游感觉的奇险性、语言叙述的奇特性,构成了《四明山游记》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部地理著作,而且真实地展示了我国明朝末年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人口流动状况及社会的病态,为我们研究明末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徐霞客在社会考察中同情民众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的品质,仍值得今人在社会史研究中学习。 相似文献
6.
论《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地理学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彦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6):74-78
《徐霞客游记》作为古代地理学之杰作,它不仅蕴含有地貌、水文、植被、动物、植物、气候等重要的历史自然地理学内容,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价值,全面研讨其中的有关西南地区的部分,可以看出该著作另一个独特的学术价值———民族地理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相交融的科学著作,其文学书写表达方式的巨大成功,三百年来,令这部科学著作一直以文学名著享誉后世,这反而于无意间湮没了其科学精神的光辉。今天进一步审视这部游记文学书写的相关问题,并非有意忽略徐霞客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的严谨性,而是在承认这部游记科学精神与文学书写两者相辅相成的基础上,结合晚明的文学发展态势,进一步探讨文学书写对于科学著述成功的保障作用。晚明散文性灵小品精神的高扬,诸多积极修辞手法的妙用,对相关典籍与前人诗文意象的借鉴以及对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准确描绘,皆堪称《徐霞客游记》文学书写成功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8.
《徐霞客游记》的语言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智香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3):28-32
《徐霞客游记》是晚明社会的产物,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价值。一方面,《徐霞客游记》中所记方音反映了吴语和云南方音的一些特征,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也表现各地方言词汇的不同;另一方面,《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反映诸如壮语、彝语、布衣语等许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此外,《徐霞客游记》在地名学上有关通名的记录有其特色,采用吸取民间用语和以形状特征来定通名。在所记地名的命名法中,主要有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徐霞客把地理研究与人文精神的探索融为一体,在考察中深入民间、不耻下问、抓住典型,根据亲身经历,于书中留下了大量古代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记载,为研究明代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该书的民俗记载,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生产、风情旅游,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应寿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5)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其别号.明南直隶江阴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从二十二岁起到去世为止三十多年中,他足迹遍于半个中国,相当今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十九个省市,走过最偏远的地区.徐霞客出游,大致可以崇祯九年(1636年,五十一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二十八、九年中,主要游览了名山.国内佛教、道教圣地和著名风景区除四川峨嵋山、云南 相似文献
11.
《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文化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华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2):29-32
旅游文化融合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世界旅游大潮中,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势不可当的。徐霞客旅游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以文化为内涵,他在其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较好地与当地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徐霞客游记》中体现的文化融合符合了当今这一潮流。今天如何在徐霞客旅游文化视角下看待出境旅游中外文化的冲突、交流和融合对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阿祥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8,(4)
地名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地名学逐渐形成。然而,有关地名的记述与研究,在中国则有着2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徐霞客游记》正是中国地名学史上有待表彰与评价的重要而独特的一部典籍。《游记》记载地名,数量多,地域广,资料价值高;《游记》描述地名地理,生动形象,优美流畅,可读性强。《游记》围绕地名所作的研究,方面甚广:探讨通名,解释专名,考原讹变,罗列别名,提示沿革,核定地望,描述实体,认识规律,总结经验。对于中国当代地名学的发展及当代地名工作的深入,《游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及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末年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是我国古代“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一生曾历尽千辛万苦,踯躅30年,驰鹜数万里,考察了祖国大部分河山,并写下现存约60余万字的《游记》。《游记》为千古奇书,是我国古代地理学的巨,并已列入我国20部历史化名之一。 相似文献
14.
郭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云南的道教郭武有关云南道教的研究,向以史料缺乏而难治。明清时期修撰的云南志书虽载有一些道教在各地活动的资料,然其中多有后人添加附会的成份而颇显舛谬。徐霞客所撰《徐霞客游记》,中有《滇游日记》十二篇,"虽足迹所经,排日记载.未尝有... 相似文献
15.
石群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1):79-84
《滇游记》是徐霞客“游道”日臻成熟时期的作品。在此期间,徐霞客由悟“道”而得“道”、践“道”,构建起“游道”的基本框架。徐霞客对“游道”的总结,让他的游历超越了明末“游逸嬉玩”的整体社会背景;以“五伦”为基的“游道”,教会我们处理旅游人际关系时应“尚义守信”;以“逸”为终极目标的“游道”,教会我们旅游的归宿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圆满。当下,应借全域旅游发展东风,引导游客加强“游道”建设。 相似文献
16.
伍六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5)
《西廂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光辉杰作且磺捶饨ā⒎蠢窠痰恼礁?也是一曲反封建、反礼教的凯歌。作者王实甫以《董西廂》为蓝本,充分吸取了《董西廂》的艺术成果,而扬弃了其中不合理不绵密的地方,按照主题的需要和戏剧的特点,把故事中的大小事件和人物,都紧紧围绕住主角莺莺展开了这场反封建、反礼教的矛盾冲突,使得主题更加突出集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发展也更加合情合理,经济简炼。王实甫的惊人的创造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在《西廂记》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诓永枚崮康脑泳缰卸朗饕恢?显示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刘维俊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三国演义》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主题思想上,而且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形式和内容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融合在有机的整体中,艺术形式的丰满和完整,使主题思想更为突出鲜明,使作品放射出绚烂的光彩。万斯洛夫说得对:“艺术家在致力于创造形式时,同时琢磨着、洗炼着作品中形象的内容,而最后,也使这内容臻于完善。正因为如此,所以,掌握构成形式的技巧乃是创造深刻的、真实的艺术内容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形式的不完善会导致 相似文献
18.
李明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①这是川端康成所致力要达到的美学境地.一九三五年一月至一九四七年十月,他以十余年的心血完成了世界名著《雪国》的写作,从此作家夙志得展,如愿以偿.《雪国》作为代表作之一,不仅使这位日本人的文学事业步入了新的高峰,而且也使他紧跟在一位印度同行之后,成为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个亚洲人,得到了国际文学界的首肯. 《雪国》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缘由,被认为是以“非凡的感情,高超的文学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华”.评奖委员会的这一结论,一般地说,当不应视为无稽之 相似文献
19.
颜以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132-135
《张景碑》1958年出土于河南南阳,此碑的出土并未引起书法界的重视。许多评论多以之为"隶中馆阁"。笔者认为《张景碑》是汉隶典型碑刻,格调典雅,端庄遒逸,足可与《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享有盛誉的汉碑同列。 相似文献
20.
托·斯·艾略特是本世纪初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的诗作及其文学论著从形式到内容俱独树一帜,对两次大战期间西方诗歌及诗歌理论的发展曾起过不可低估的影响.他在一九二二年写成的、被誉为“现代史诗”的《荒原》,更是独辟蹊径,堪称“二十世纪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作者在这首四百多行的长诗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个破败荒芜、生机衰竭、人欲横流、危机四伏的现代西方“文明”社会,写出了“站在毁灭边缘的一种完全失掉信仰的心境”.从自然界的荒漠到人世间的荒诞,从现代生活的荒淫糜烂到整个“文明世界’的荒谬绝伦,全诗突出了一个“荒”字.要复苏这片“荒原”,诗人奉劝人们重新皈依上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