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老子的技术思想在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子》中有关于机械工程技术的记载 ,体现了老子的技术思想。《老子》提出的“朴散为器”、“大制不割” ,“有而用之”、“有而不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等思想 ,对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和设计人员的精神境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老子科学思想基础的自然观,包括以“道”为始基的自然哲学、宇宙生成论、宇宙循环论。“道”乃天地万物之本,它包含着两种相反因素的相互作用,蕴含着辩证法三大规律。老子的技术思想从“朴散为器”到“大制不割”,从“有而用之”到“有而不用”,从“有之以为利”到“无之以为用”,均体现出老子对人类心灵与器物之用关系的觉悟。老子的这些论述,不但对于工程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人们处理国事、家事、世事与人事等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老子科学思想实现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综合,以及“天”与“人”的综合,即自然与人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虔诚地相信上帝,对老子之道非常推崇,他认为老子的"道"是指与通向上帝的"道路",多次引用老子的道论印证自己的上帝观。托尔斯泰如此认识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似性:"上帝"与"道"都具有本源性,"上帝"之意志和"道"之规律都具有必然性,"上帝"之门与悟"道"之路都依赖直觉排斥知识。但是,不同文化下产生的思想是存在根本不同的,"上帝"是以"爱"为其内涵的人格神,"道"是以"自然"为其内涵的客观规律。托尔斯泰视二者为一,既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关,也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上古,"为"字常有"谋取"之义。以郭店楚简本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语境的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代表公利而不谋求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的实质。它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在当时一种突出的社会思潮中形成的,老子把它看作虽不具形质却真实存在的永恒规律性。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大音希声,大象亡形"、"不言"等涉及艺术与美的观点,都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延伸;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基于对老子思想玄虚化的理解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并不符合艺术和美的规律,需要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5.
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二十八章"故大制不割"一句误读至今。"故大制不割"中的"制",用的是"制"一词的本义,即截割木材义。"大制不割"的字面义即大手笔地截割木材(反而)是不割。"大制不割"四字格句型属于《老子》第七十八章论及的"正言若反"的表达形式。"故大制不割"作为第二十八章的小结句,其"大制"对应于前文的"朴散成器"之义,而"不割"则对应于前文的"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之义,并且以"正言若反"的四字格形式表达了第二十八章朴散归朴的章旨。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教化思想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寓教育和感化双重含义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天人感应"论是其教化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性三品"论是其教化思想建立的现实依据,"三纲五常"是其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兴太学、置明师、实试求贤"是其教化思想实现的途径与保障。董仲舒提出的"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内视反听"、"强勉行道"等修养方法与要求,及"以身示教、以乐达教、因材而教"等道德教育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着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8.
《河上公章句》即《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它反对世俗的审美享乐,认为只有符合道德戒律的清静无为、以求长生的审美观念才是真实的、有用的审美思想。在其追求真美的思想体系里,"柔、和、静"是其核心审美范畴,"柔弱、中和、清静(安静)"是其基本审美范畴;在审美倾向上,它阐释了"抛弃世俗审美,寻求无美之美"的审美本体观,它提出"反对情欲的满足,寻求涵养性命"的情性观,它怀有"反对文饰,提倡质朴"的文质观;它以"长生"为审美理想境界,以"真人、圣人"为审美理想人物;其哲学基础即为道家之"道、一、精气神"。  相似文献   

9.
韩愈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尊为"文宗",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格品性、思想文章、立身行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上,"道济天下之溺",在佛老盛行的中唐,举起儒学复兴的大旗,建立道统;人格上,"忠犯人主之怒",勇于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情操上,"勇夺三军之帅",忠君爱国,致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10.
韩愈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尊为"文宗",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格品性、思想文章、立身行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上,"道济天下之溺",在佛老盛行的中唐,举起儒学复兴的大旗,建立道统;人格上,"忠犯人主之怒",勇于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情操上,"勇夺三军之帅",忠君爱国,致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学的观点来看,技术和法律都是社会大系统之下的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技术与法律的概念与联系入手,阐述了技术与法律这两个子系统在社会中的互动效应,提出技术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法律是技术发展的必要保障;指出人们只有坚持技术与法律的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健康前进。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循环经济的路径依赖及其法律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无论是作为废品回收,还是作为生态经济都要以经济为本,则效率革命和技术革命就成为循环经济的根本性路径依赖。法律对循环经济的推动必须从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制度的安排入手。政府是循环经济的外生变量,必须为产权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度的效率提供基础性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4.
行政活动必须受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与制约,科技决策作为行政决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应实现法治化。探讨科技决策法治化存在的问题和理论基础,指出导入协商民主、加强科技决策基本理论研究、实现科技决策程序法治化、健全科技决策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是建构中国科技决策法治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著作权制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国《著作权法》要进一步完善,就应该从多方面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6.
无妊娠能力女性的生育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3条对代孕技术行使的禁止性规定,从医学、法律、道德三个层面分析无妊娠能力妇女的生育权问题,认为她们也应该享有生育权,而禁止使用代孕技术则阻碍这类女性的生育权的实现,构成了对生育权的侵犯,法律应当从维护无妊娠能力女性生育权出发对相关规定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7.
兴国、强军、振企、富民必须依靠科技。为探讨“科技—第一生产力”(或“科技驱导经济”)规律,对科技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科技有其自身发展机制,又有发展动因,技术创新是科技一经济互动的良性循环形式;对科技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对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丰富的内涵。农业政策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政策的实施必须得到农业法律的保障。由于农业法律存在着立法不健全、处罚力度低、可操作性差、执法不严等缺陷,还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要通过加强农业立法、提高立法技术、改善农业执法等措施健全农村法律,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