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阶段,我国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在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应针对空间尺度的差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构建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找出当前土地利用的潜力与存在的问题,寻求土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科学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长期变化规律对于保护土地资源、完善城市土地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权法综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分析了1990~2006年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评价指标权重应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确定;(2)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制约因子主要是经济效益因子和生态效益因子;(3)芜湖市1990~2006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但期间有3次波动,呈波浪式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王家庭  季凯文 《统计研究》2008,25(10):52-56
 内容提要: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测度。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为提高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的维度出发,建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长江经济带2003-2012年的数据,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得到各省市综合得分,根据该得分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和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5.
运用协同论,探讨开发区土地系统集约利用的协同机制,测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并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建设用地供需基本平衡,但是可供开发的潜力较低。在今后开发区扩展过程中,通过构建集约用地制度体系、研究合理评价方法、提高用地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土地供后监管等是确保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构建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机制及其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从评价值来看,2010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介于0.216~0.331之间,协调发展类型涉及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而且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占总数的76.9%,这说明江苏省各个地级市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发展层次;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整体上表现出苏南地区高于苏北地区的趋势,即经济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二者之间呈现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可利用土地是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可作为后备建设用地的土地.近几十年来,西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供求矛盾也渐趋激烈.科学、客观地评价区域可利用土地资源,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资源配置迫在眉睫.文章利用RS&GIS技术,以乡域为评价单元,评价了西藏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数量特征、质量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的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约有510万公顷,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总体上较为丰富,但其分布不均匀,且质量较差,仍存在供需矛盾尖锐的问题.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四川统计》2013,(12):5-5
新型城市化要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 研究表明,1980~200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占用的建设用地为1004平方公里,2006~203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占用的建设用地将达3460平方公里,未来中国推进城镇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土地供应保障瓶颈。为此,今后应着力:优化新区建设用地,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应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加强对现有建成区的再开发,以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成本,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正一、概述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的安排和部署,包头市近年来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较好的解决了城市发展用地需求和土地供应的矛盾。按照"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总体目标,主要从土地审批、供应、利用、监管和存量土地内涵挖潜等方面上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项目用地,不予批准;二是投资规模不足、容积率等指标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用地,不予批准;三是工业、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规模水平、城市效益水平、城市能源消耗与节约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和城市生态水平五个方面,构建包含28个指标的两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该指标体系,分别测算2010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城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情况.ward聚类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出34个地级城市两型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唐薇 《四川统计》2013,(11):18-19
拥有八千余万常住人口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并不丰富的四川省,实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人口增长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前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武汉城市圈9市的47个县区市为对象,通过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并构造相应的均匀设计表得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抽样调查方案;并把均匀设计理论和抽样调查理论结合起来应用到土地调查中。这种方法的成本和误差较小,设计方案蕴涵的内容丰富,可以科学地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有关土地管理的现实问题,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等方法研究江汉平原30多年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的长期均衡关系及波动响应效力.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发展是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Granger原因;耕地集约利用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效力会在中长期后得到放大.研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江汉平原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对促进耕地集约利用与保护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政府对城市住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决策,既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政府决策行为,也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文章在分析城市住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生态可持续等层面,系统分析和设计城市住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住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政府决策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PSR模型,以主成分分析法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17项指标在总体水平和子系统生态水平中的权重系数,对西安市长安区近10年来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动态评价分析,并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时间序列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5年长安区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呈现逐渐恶化趋势,目前已经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相关性分析显示,造成土地资源压力加大的主要因子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占地区比例、城镇化水平、人均水资源量、每公顷耕地化肥负荷等。通过时间序列预测,在2005年后5年内该区域状态值与响应值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土地资源所受压力继续加大,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政府必须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保障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一、概念及评价目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借鉴而来的,但由于城市土地利用自身的特殊性,其内涵远较后者丰富和复杂。迄今为止,中外学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1999~2011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市级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检验了土地财政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对城市空间扩张存在倒U型的动态影响,就现阶段而言,土地财政带来了明显的城市扩张效应,但长期来看,将以损害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为代价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序差异,土地财政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城市空间扩张,但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随着土地财政规模的增加,2004以后土地财政的城市空间扩张效应更加显著,同时,还发现土地财政与城市空间扩张之间存在非对称的正向互动关联.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构建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了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并采用Moran I指数测算了我国西部服务业空间分布机理.研究发现: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突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模式的集约性程度.文章认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集约性略微增强,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但能源消费集约性增速下降,非能源矿产资源和资本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下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各类物质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仍然很低,工业化对物质资源投入依赖度仍然很高,我国工业化尚未摆脱粗放型、外延式的传统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实现人口、经济、土地(P-E-L)的协调利用,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和4个直辖市的人口、经济、土地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尝试揭示协调度空间差异性显著的原因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人口资源、区域经济水平、地理资源等多重因素制约下,我国“P-E-L”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很低.(2)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效应明显.(3)高值和低值集聚群内行政单元的面积差异不显著,但行政区划形状的几何离散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