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吕志奎  钟小霞 《学术研究》2022,(6):72-77+177
制度执行是国家治理中纵向、横向政府间关系的交汇点,受到参与制度执行过程的纵向、横向主体和卷入其中的各种资源的激励与约束。强化制度执行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建引领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动员与整合治理主体和各种治理资源。河长制是中国流域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创造了党建引领治理机制的中国制度优势效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河湖长制”列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成果。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本文基于D县河长制实施的案例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纵向分层对接和横向多部门协同共同塑造了河长制制度执行的系统化治理格局,运用党政统筹协调治理机制的嵌入、流域化党建的治理共同体责任体系和纵向闭环管理的整体性治理体系等要素,能够实现多层级治理主体的制度化动员与积极响应,释放制度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4.
不同国家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因为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区别具有不同特点.早发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呈现出滞后性、被动性和剥削性的历史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要遵循历史逻辑和时代要求,依托后发优势,确立系统性与同步性、主动性与发展性、互利性与内生性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解放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奠基时期、稳步展开时期、全面推进时期和党的十八大后的深化发展时期等阶段,取得了较丰富的发展经验,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新时代,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化创新、模式创新以及合作创新,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并根据具体国情持续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6.
杨成湘  刘小丰 《理论界》2006,1(9):160-161
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天人关系相应经历了原始和谐、基本平衡、严重紧张到人天和谐的范式转变。在不同的天人关系的影响下,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现在人类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河长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水环境治理方式的创新。从各地实践探索到2016年全面推行,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治理成效。通过规范性文件和国家法律明确了河长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主体责任,丰富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治水内涵,扭转了“九龙治水”和“条块关系”执行矛盾。重庆市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河长制专项立法的地方,对重庆市河长制立法文本及G区法制实践进行分析,可以从点到面映射出河长制的运行中存在的主体职责不明确、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未来探索如何将河长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通过明确河长制属地责任的根本属性、固牢水环境县域治理的基本逻辑及提升四级河长监管体制机制三个层次进一步完善河长制度体系,实现河长由“制”向“治”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改革发展领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当前,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环保顶层设计基本完备,环保战略有了质的跃升,进入大环保理念新时代。步入新时代,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从属性转向并列性,绿色发展成为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逻辑遵循。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用金山银山建绿水青山。用金山银山建绿水青山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11.
李莉 《学术研究》2007,(12):117-121
地理环境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舞台,森林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森林的利用伴随着文明的进程。本文以史为线,着重梳理了历史时期人们在建筑、舟船、丧葬和手工业与燃料等方面对森林的利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森林利用、森林的兴衰正好与文明的推移变迁同步,这说明它们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文化功能应成为德育的首要功能.为此,德育应立足社会生态文化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建构,从大学生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积极引导,同时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理念、强化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实践环节、发掘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情景资源、整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资源等方式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增强德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价值,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攻坚期与窗口期,白洋淀水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到更为紧迫和关键的新时期。生产资料与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水生态教育理念的缺失、水环境保障制度的不足阻碍了白洋淀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建设白洋淀水生态文明要以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思维理念为指导,选择绿色生态道路、开展水文化教育、落实水环境制度,探索“三生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新形态,建设白洋淀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秉承历史解释维度,主张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即劳动或生产发展的道路,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资本逻辑以发展否定环境,环境后现代主义以环境抵抗发展,从而导致环境与发展的悖论。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实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破解环境与发展难题的着力点,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学术界针对“什么因素影响了中国水环境治理的效果”这一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路径。“体制失效论”认为结构性的治理体制是影响治理效果的核心因素,“机制有效论”则认为微观的、程序性的机制因素更有解释力。通过对广州市2014年以来水污染治理实践中两个版本“河长制”实施过程的追踪观察,本文发现体制与机制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性因素,“河长制”20版本正是实现了治理体制与治理机制的有效融合,建立了“双向激活”的互动机制从而提升了水环境治理的效果。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好体制与机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又是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我国生态现状理性认知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7.
佟维 《兰州学刊》2008,(Z1):33-35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个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诠释和运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8.
观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注重几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泾  刘振泽 《江淮论坛》2010,(5):18-22,29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深刻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潮流。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文明是消解经济发展和生态失衡两难困境的有效途径: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实践是环境道德哲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本文在梳理农业文明时期“依附自然”、工业文明时期“控制自然”和生态文明时期“尊重自然”的环境伦理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代生态文明视域中伦理关怀扩展的合理性、文化价值理念的生态性与生态道德律令的普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