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维·洛奇的小说《好工作》中对于空间的细致刻画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使用三种空间结构形式,即连续的空间、彼此中断的异质空间以及不能沟通的异质空间,洛奇完成对背景城市“卢密奇”的整体性构建,刻画了具有鲜明阶级属性及性别属性的异质空间。此外,与经典工业小说互文,实现了文本之间穿越异质空间的对话。三种空间构成了小说的故事空间,戏剧化地再现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和传统人文主义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下文简称拉金)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爵士乐评论家。拉金对传统爵士乐的酷爱是谱写其诗歌的重要音符,爵士乐独特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时而隐现在拉金典雅的诗歌中。拉金所倡导的清新、朴实的“运动派”的诗风也是一股传统爵士乐章,表达出他对传统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英国诗人拉金是一位专注于死亡的诗人。死亡与宿命论是他诗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他的主要诗作《为何昨夜又梦见你》、《救护车》、《哀伤的脚步》、《大楼》、《下一个,请》、《阿兰德尔墓》、《割草机》、《树》、《继续活下去》中均有体现。用新批评的手法对这些诗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这一主题已被日常生活融入口语化的琐屑叙述之中。诗歌的抒情性与对生命的不安奇异地融合到一起,使诗歌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砺》(1965)、《瀑布》(1967)、《金色的国度》(1975)三部小说不仅在内容上形成一个主题递进式的三部曲,而且在叙事视角的采用上也成阶梯式,即分别以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加有限的第三人称和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展示了三位知识女性人生历程。德拉布尔关于知识女性小说在内容和形式表达上的统一性,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英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女性从自我封闭、觉醒,直至超越的成长历程。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在一部小说中体现不足为奇,但在系列关联性极强的小说中以阶梯式呈现,则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5.
阐发走进鲍勃·迪伦经典音乐创作空间的一把钥匙——后经典叙事学的歌诗叙事学理论的跨界运作,同时阐发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进行音乐创作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在“歌诗叙事学”方面的发明和应用。最后对鲍勃·迪伦运用歌诗叙事学拓展经典音乐创作空间能够带给中国学者开发和延续自己的歌诗叙事学传统的启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对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本土化的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布莱希特与保罗·策兰作对比,认为他们是两种诗人类型,前者强调“说”,即说出所言说之物(Gesagtes),后者主张“不说”,即避开所言说之物:因为构成传统言说方式基础和背景的对应物,在这个时代已被悬置挂空了,而言说的对应物在这种言说里的丧失,让言说成为对真相的一种遮蔽;另一方面,要是把语言当作给出“所言说之物”的工具,就将封闭语言自身,同时也丢失了所言说之物。那么言说,便成为策兰所称的“犯罪”。“避开所言说之物的言说”的诗学主张,给出了诗人介入世界和记忆历史(所言说之物)的可能方式,策兰的诗歌经由这种方式焕发出卓越的语言之力,从而为历史和人类记忆作出了忠实见证。  相似文献   

7.
德国作家台奥尔多·冯塔纳的代表作《艾菲·布里斯特》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普鲁士贵族社会的名誉观念为暗线.以女主人公艾菲·布里斯特的婚姻悲剧为结局,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下扼杀人性的虚伪名誉观念和准则。艾菲的婚姻悲剧不过是当时普鲁士贵族社会中虚伪名誉观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意象隐喻是一种常见的隐喻,大量存在于诗歌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主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来分析意象隐喻,从而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在大屠杀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争论中,欧芝克创作了影响广泛的大屠杀作品《大披肩》,受到各类读者认可。运用叙事学方法和大屠杀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欧芝克的女性大屠杀叙事特征,分析欧芝克选取的历史原素材,阐释运用的叙事模式实现的完整叙事,解析母亲视角的特殊意义,提出女性人物的大屠杀经历将从性别视角突出女性历史性话语,映射犹太女性遭受的多重迫害,从母亲视角深刻体悟大屠杀对个体以及犹太民族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原型批评”及“系统论”的角度来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圣经象征原型。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着象征原型,而其象征原型又处于一个象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现当代美国长篇诗歌创作艺术的核心是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诗人们强调个人与民族之间的血肉关系,往往透过个人的眼睛放眼整个民族与时代,置个人的情感于时代精神之中,融抒情式的灵感与史诗般的抱负为一体。研读查尔斯·奥尔森的《投射诗》、《人类宇宙》等诗学论著及其长篇诗歌《马克西姆斯诗篇》,不仅有助于理解现当代美国诗歌与诗学理论,而且为更深刻地把握现当代美国社会的文化语境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地下铁道》讲述了一位女性黑奴追寻自由的曲折历程。它根植于美国当时的历史现实,揭示了奴隶制的黑暗和残暴,再现了美国黑人奴隶在肉体和精神上的遭遇以及他们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简洁考究,行文俭省朴素,但它的成功也绝对离不开作者对空间独具匠心的设置。作者巧妙地利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与空间形式构建了一个多重叙事空间,由此揭示《地下铁道》中被边缘化的物理空间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呈现矛盾社会空间下的压迫与反抗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异化空间,创建独有的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3.
如从时间性上区分朦胧诗与第三代诗,那就是前者"相信未来",后者立足"现在",而历时性的消解,必然带来空间性的空前开拓.韩东作为第三代诗歌的领袖人物,他的生命诗学,在抛弃穿越历史隧道的"未来"这一纵向时间后,于空间范围内还原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发散出特有的生命经验.由此,在他的笔下,便出现了两种生命最常见的存在方式和展开方式,这便是空间中的"游走"以及由空间距离所产生的人际"间性"--所谓"关系".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成因、结构和功能都很复杂的重要文学因素,它具有与文字学、心理学和文学等多种学科有关的多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性特征。意象的空间特征又表现为强烈的物质性和文化意义的生产功能。意象空间的结构是经验空间,其成因是因为多重经验空间的重合。意象的文化意义生产功能在空间重合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得文学文本产生视觉化、结构多层次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时空叙述与韩少功的小说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少功的小说中,多层次、多形态的时空叙述赋予文体以明朗、悠扬而深沉的意味,这是一种特殊的对于小说文本形态的设计与搭建,它隐含着叙述人的情绪结构和对世界的体认。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境的空间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的研究对于理解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水诗是由意象的不同空间组合而产生意境的,所以意境在山水诗中表现为空间感。空间感是通过诗歌意象间的节奏、数量的组合以及动词的运用实现的。同时空间感根据不同的形成方式分为突破型和层次型。空间感产生于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时空超越的艺术表现在李贺诗歌中非常突出。诗人打破了现实时空的界限,让他自由的心灵在古往今来不同的时间;在现实、幻想不同的空间恣意翱游。表现了他理想不能实现的悲苦和沉重、艰难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的美学思想,非静态空间平衡的设计思想已渗透到数字化与城市环境的空间设计中,具体表现在当代各种新的商业、娱乐、文化及居室空间模式中处处体现出一种新的空间构筑形式。本文拟用非静态空间理论框架来解释源于新美学思想的两种空间:后表现性空间及新体诗式诗效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空间叙事是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重要内容。空间场景的“锁闭式”循环使小说结构明晰而浑然一体,而现实空间场景中的象征性的场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反讽性的对立,又让小说显示出复杂的“开放式”特征。明晰和复杂的高度统一正是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困境的结构性的象征式表现。  相似文献   

20.
查尔斯·泰勒认为,人类是一种自我诠释的动物,他们能够理解并且反思人类生活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的意义.社会实践应该按照行动者的社会意义进行阐释.他由此批评了试图按照因果解释将社会科学还原为自然科学的自然主义,它忽视了人类生活中意义与意向性等最为重要的方面.因此,他倡导一种诠释性的社会科学知识理论,这种诠释的目标在于理解,而这种诠释性理解理论通过语言哲学得到支持,语言提供一种表达理解的形式.主体的实践通过他们的语言理解所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