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出构建"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经济带,即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支点,以陆桥通道等交通线为轴,连接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天山北坡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四大重点经济区,以区域联动与合作发展为核心,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最终目标。通过构建"西兰乌"经济带,提高西北地区要素空间配置效率,形成西北地区联动发展局面,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继而从实现市场一体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机制出发,探讨了构建"西兰乌"经济带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地区湿地旅游资源丰富,空间优势互补特征明显,在沿海开发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发展区域旅游的前景广阔。本文在分析江苏沿海湿地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开发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点-轴”开发模式,并提出该模式下的发展措施,以期为优化江苏沿海湿地旅游空间结构和促进该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成都环城市旅游带建设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要:针对成都市境及周边地区假日与休闲旅游发展的无序状态,该文根据经济学的“点———轴”系统的理论原理,以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了成都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现状及问题,从重点开发的轴带和站点选择和分析入手提出构建成都地区环城市旅游带,在此基础上建设以成都市境为中心的旅游圈层,为成都近远郊旅游开发探索一条具规划意义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完善长三角高铁网络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基于2001—2020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从经济周期协同性视角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多期DID模型与分位数回归结合,就高铁开通运营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整体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分区域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具有明显的内部差异;高铁建设运营能显著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高铁效应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分位数差异,高铁开通对低一体化水平城市发展的推动效应显著强于高一体化水平城市。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其目前现实经济实力基础、经济发展内在要素的能量可能释放度、外部的环境条件利用能力以及区域经济空间的条件,将其纳入到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周边区域经济圈整体发展中,才能走上快速发展的通道。陕南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要实施东进、南扩、北联区域联合与协作战略。短期内以建立汉中和安康为中心的汉江区域经济带为基本框架,促成陕南区域经济发展大开放格局。向南与成渝经济圈相融合,向东打通与华中大武汉经济圈的连接通道,向东和向南同时并进,实现与长江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的对接。向北与陕西关中经济圈的紧密结合。通过向东、向南和向北的区域经济连接,在中远期实现并融入到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都市所形成的西部经济的“西三角”都市经济圈和向东融入到达武汉经济圈之中。其主导产业应以水、药和旅游等绿色产业为主导,尽快形成新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的兴建,不仅创造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奇迹,也给我国流域经济开发和非自愿工程移民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课题———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社会的开发与发展。经过20年的工程建设和移民开发,库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三峡库区的特殊战略地位也日益显现。本文以“大西三角”、“西三角”以及“长江三峡库区”这三个层次的区域合作为背景,提出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经济区“云开万”区域联合体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全球旅游业已经步入区域旅游空间竞争阶段,“一带一路”为新时代下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以及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有益探索。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已初步形成“三横两纵”的空间格局,但存在如下局限性:(1)旅游区域缺乏对空间异质性的考量,在经济合理性上有所缺失;(2)缺乏对沿线国家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层次和协同效应不高;(3)客源地和目的地高度重合,“东强西弱”的非协同发展格局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基于“高大全”、空间异质性和合作共享协调发展三大原则,我国应以城市群为载体,构建多中心次区域旅游空间系统;以异质性为依据,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体系;以网络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区域旅游联结效率;以产业公地建设为抓手,强化沿线各国旅游合作基础,以此来优化我国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武陵山区空间组织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区应采取点-轴发展模式,通过突出建设中心城市,优化区域内分工,积极培育区域增长极。在此基础上,沿区域主要铁路干线实行点轴开发,形成“大”字形空间发展格局。从长远看,武陵山区多方面的一致性,奠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从而迈向区域管理、市场、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与宁波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提出和实践,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宁波要建设长三角南翼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要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融入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之中,否则将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从而丧失发展的大好机遇。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大保定"南侧清苑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文化基础厚、近邻核心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是清苑区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城镇体系不完善、行政区域间整合力度弱则是清苑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清苑区的城镇体系必须以"三C+三子核"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将清苑区划分为区域X、区域Y和区域Z三个子区域,区域X以冉庄镇为核心构建C_1城镇团,区域Y以大庄镇为核心构建C_2城镇团,区域Z以臧村镇为核心构建C_3城镇团,在此基础上形成臧村镇—冉庄镇—大庄镇三角形发展构架,从而推动清苑区的城镇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三角地区"是国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交通、电信、餐饮等各项服务措施都逐步到位和平稳运转的过程中,对于"西三角地区"的体育登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营销也让许许多多商家看到了商机,从"西三角地区"的体育登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策略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重要的区位优势。重庆“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国内功能性金融中心,是将重庆与国家战略贯通,既立足重庆,又站在全国和世界的视角发挥重庆金融中心的功能。本文以金融功能观和金融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对重庆、成都、西安金融中心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测量重庆金融中心发展的功能优势,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沿古运河旅游轴建设已成为推动苏北区域旅游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导战略。文章总结了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理论概要,提出基于区域旅游发展阶段性的区域旅游的四种合作模式,结合沿运河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提出了推进苏北沿运河旅游轴合作发展的六大策略:构建“三位一体”的合作主体;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构;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推动的合作机制;建设大运河旅游信息平台和游客信息中心;拓宽沿运河旅游轴的合作领域,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优化运河旅游轴线空间组织,互动轴带内和轴带间。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重庆市巴南区“十二五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地适当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南彭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和方向.“点—轴”系统理论可以促进实现生产布局与现状基础设施之间最佳的空间结合.在对南彭地区规划时,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当地的三条主要交通干线为轴,充分发挥空间扩散原理和增长极理论中,中心区域和辐射轴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最终形成“一中心,两分区,三轴线”的产业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下辖抚宁、卢龙、昌黎和青龙四个县.根据辖区内四县的分布特点,秦皇岛需要按照“一核”、“五线”、“一‘三角’”、“一走廊”的发展思路规划区域内部以及区域内与区域外的联系.“一核”即秦皇岛城区,秦皇岛市区包括山海关、北戴河、海港区等三个城区,“五线”即五条发展线,包括东西向的四条线和南北向的一条线,“一‘三角’”即“卢龙—抚宁—昌黎”,“一走廊”即“秦皇岛—青龙”发展走廊.按照这种方式不断扩展,强化“双核+双子”的“东子城市团”,构建“唐山—秦皇岛”的主辅结构,形成“唐山—曹妃甸—秦皇岛”的“三角形”跨区域发展构架,与此同时强化秦皇岛的休闲旅游品牌,实现北京、天津、秦皇岛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城市圈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加强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区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2010—2018年山东省各城市间经济相互作用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地理分布和经济依赖特征,可将山东省划分为中部以济南为中心的具有单向要素集聚特征的高经济联系度城市圈、东部以青岛为中心的具有双向要素集聚特征的中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和西南部“抱团取暖”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低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印证了山东省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空间格局的科学性。此外,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山东省经济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全局范围内经济集聚性不显著,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由此提出由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圈组团发展、三圈联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12个城市群(圈)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驱动效应。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2013—2019年我国12个城市群(圈)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且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自东向西走向的“递减式”空间演化规律;整体而言,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直接影响及溢出效应。分区域而言,区域一体化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作用,呈现出自东向西愈来愈强的现实特征,但其空间溢出效应仅在东部凸显。为此,在推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来加快土地利用模式转型,又要注重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探寻区域一体化驱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差异性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川渝协同发展即将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点,建立包含五大发展理念的川渝协同发展指数,利用2008—2017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体上,协同发展总指数逐年上升,但上升速度在缓慢下降,两地的协同发展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从分项指标来看,十年间创新发展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的提升非常明显,协调发展指数和共享发展指数缓慢上升,而开放发展指数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第三,为缩小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发达地区的差距,需要坚持创新发展、着眼协调发展、引领绿色发展、扩大开放发展、实现共享发展,深度推进川渝协同发展,发挥重庆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铁背景下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的全国性建设与运营,各地可达性格局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对城市群选择旅游发展战略、实现旅游系统联动、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文章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对象,研究分析了高铁开通前后各地旅游交通可达性的变化量和变化程度,并探讨了变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为京津冀地区选择旅游开发重点领域、制定符合各地特点的战略目标以及开拓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泛西安独立旅游目的地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因和机制就会发现,建立在不同层次和相互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区域旅游合作是发挥比较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实现利益共享的重要途径。西安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发展特征明显,因此可以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建立泛西安独立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