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以成渝城市群4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的引力模型,对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规模完善,成都和重庆在人口分布、产业分布、城镇化率等各方面各有优势。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具有邻近地域指向性、中心城市指向性、交通指向性和相互强联系的特点。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加强多方交流,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可促进成渝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链锁网络模型,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上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在各城市中的分支机构数据,从企业空间布局的视角构建成渝城市群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总体属性及节点属性测度成渝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网络表现出一定的层级性,基本形成了以重庆和成都为双核心驱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从按行业分类构建的成渝城市群网络中可以发现,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证券业有更大提升空间;城市群网络的金融服务功能布局较为合理,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城市网络内多中心趋势还不明显,未形成有效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拓展了成都发展的资源和市场边界 ,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成都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竞争劣势 ,在西部地区和重庆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研究结果表明 ,成都的发展定位应该与重庆一起成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核心 ,打造以成都平原都市圈为基础的成渝城市群 ,以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参与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级行政区为样本,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人口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现阶段成渝地区人口与经济集聚存在双向促进作用,即当地人口集聚可以推动经济快速集聚,当地经济的集聚又吸引大量劳动力,促进人口集聚。不同于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扩散效应的研究结论,成渝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虹吸效应,即周边区域人口、经济集聚会抑制本地区经济集聚,周边区域经济集聚亦对本地区人口集聚有阻碍作用;然而周边区域人口集聚会促进本地区人口集聚。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仅产业结构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少数中心城市才能充分发挥经济集聚对人口集聚的促进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从强化中心城市、构建区域经济副中心等方面促进成渝地区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危机后,中国经济从哪里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地调整产业布局,宣布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是以青岛、济南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率先崛起,还是以南宁、北海为中心的北部湾经济区,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或是以西安—天水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谁将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大增长极呢?  相似文献   

6.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环鄱阳湖城市群是指以鄱阳湖为中心、涵盖周边6个地级市42个县的地理区域,是江西省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阵地.从环鄱阳湖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经济影响力和经济联系强度、城市流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表明,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形成具备一定的条件.加强环鄱阳湖城市群空间的经济联系,应该构建一体化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基础设施、建立环鄱阳湖城市合作机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部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成渝两省市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针对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将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成都、重庆为两个焦点的"椭圆理论"构想.论证了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的椭圆经济区、双核城市群的椭圆定律以及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椭圆"的重要焦点等问题,认为要实现成渝两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必须重视椭圆模型,即遵循并运用等效定律、聚合定律、有限定律、三维定律、扩张定律、演化定律等椭圆的"六大定律",以明确成渝经济区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论成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和成都是我国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两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增长极的作用。通过对成渝两市的重要国民经济指标以及相对优势的现状横向分析比较,浅析了两市合作的前景和领域,并从合作的协调性、互利性方面提出了成渝两地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处理城市关系、促进合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成渝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提升其城市韧性水平对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仍停留在韧性评价、时空特征分析上,对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的分析较少;从研究区域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缺乏对西部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针对性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制度等维度,对“人”这一承灾体在城市韧性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够重视,作为城市的承灾体——人的因素没有被纳入城市韧性研究中。人既是致灾因子,也是承灾体,人口要素对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基建—人口”五维评估框架选取2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2019年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来看,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且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但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较低韧性和低韧性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在空间上呈现出“西...  相似文献   

10.
运用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密度不高,创新联系仍需加强;相对于创新联系围绕中心城市集聚趋势而言,从中心城市往外辐射趋势更明显;四个创新板块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国家布局相一致;整体网络中网络密度提升、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下降,以及个体网络中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增加,均对网络中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成渝城市群2011—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度,深入剖析了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静态格局和动态演进趋势,并使用障碍度模型测算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有逐年收窄的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自然断点分组中,高水平和较高水平城市数量少,较低水平和低水平城市数量较多,但随着时间发展较高水平、较低水平城市数量逐渐增加,结构趋近于“橄榄型”;分项指标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子维度呈现不同的分布形态和演进趋势,主要准则层障碍因子为创新、开放和共享。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促进西部地区崛起、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空间视角考察成渝城市群消费水平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演进规律,探索中国西部地区消费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消费水平呈偏态分布,低层次消费水平地区占比大,结构较为稳定;总体差异趋于缩小,并始终由省域内差异所绝对主导;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极点的双核心结构,在省域交界处有明显的“断裂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依赖关系,居民收入、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其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目前各地区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所展开的城市首位度提升、强化中心城市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究竟是会导致城中心城市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劣化区域的协调发展,还是会形成更强的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其辐射扩散范围,缩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研究针对性分析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空间形态——城市群,其中心城市首位度变化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及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研究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城市最优规模倒U型模型对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构建形成中心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分别从中心城市在集聚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抑制作用、中心城市在扩散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作用、中心城市不同首位度水平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对中心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内部作用机理展开分析。在实证层面,研究以中国十九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7年中国十九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展开固定效应分析,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对模型内生性...  相似文献   

14.
产业合作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内容,中心城市则是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中心城市之间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点和产业载体。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外向经济联系水平的基础上,在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提出中心城市以各自所在的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枢纽",以兰白西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产业价值链,推动沿线城市产业实现梯次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15.
准确认识数字经济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拓展数字经济影响的评估视角,也为发挥数字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的融合倍增效应提供有益思路。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数据要素跨域流通打破了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市场分割,助推城市群边界的有效扩大。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机制,一是推动创新主体跨城市跨区域进行合作创新,促进城市协同创新网络发育壮大;二是提升城市空间集中度,增强邻近空间范围内的城市要素集聚能力。数字经济的网络性、跳跃性及外部性特征放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和要素统筹配置机制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城市群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城市群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经济联系强度不仅有助于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应用引力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分析得出,无论从GDP考察还是从人口考察,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逐步加强,并且充分体现出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位,但深圳作为另一个中心城市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唐代基本农区经济的繁荣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和有利条件,使得唐城市群由中心向四周迅速扩散,南方经济的崛起带动了江南城市数量的大幅上升、城市地位的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中国封建政治因素的重重重压,经济纽带因素在唐代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但客观上其作用却日益凸现,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18.
一体化发展是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强竞争力的必然手段。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成都肩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任,传统的单核集聚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必须与周边城市抱团发展,形成更大的合力参与国际分工。"1+7"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在2016年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一体化发展基础良好。通过成都与其他城市群发展对比,分析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瓶颈,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协调架构、无缝全域对接、区域联防联治将是继续推进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划分标准,采用熵值法、集聚能力评级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金融集聚能力、产业集聚能力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利用ArcGIS 软件对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异展示。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群,其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高;城市群和城市群内具体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已经形成集聚效应的城市群,其内部的城市总体呈现出“领导—跟进”式发展,具体表现为发达城市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城市群内包含的城市协调发展并非同步,金融集聚效应与产业集聚效应在不同城市发挥的作用不一致,第二产业占比越大的城市,产业集聚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依托城市群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分工协作的扁平化城市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市群逐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城市群首位度的降低和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构建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是提升区域经济内涵增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