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希恩 《民族研究》2007,24(5):1-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民族主义持一般反对态度的同时,也对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做了肯定,对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区别.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实践,民族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目标必需的"过渡"性途径.民族主义有着极为鲜明的两重性,既与民族本位、偏狭与排外倾向相通,又为反对压迫和不公提供动员手段,为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政治建构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两重性有着清晰的辨别,对其消极性做了严厉的鞭挞和批判,而将它的积极因素在实践上加以借助,在理论上吸纳改造,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民族主义的批判、借助和吸纳,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张三南 《民族研究》2012,(6):1-11,108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中,列宁的相关论述较为全面与均衡。列宁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呈现为"世界——国际——国内"这三个具有紧密逻辑关系的层次,充分契合了列宁世界革命思想在实践中的演变历程,全面阐释了列宁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取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三南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范式"的力辟之作。该书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民族主义的论述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成功"发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研究范式",进而运用这一范式观照"社会主义国家实践问题"与"全球性问题",初步展现了该范式强大的现实解释力。该书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相关论述的再认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让学界弥漫多时的"困难对话论"不攻自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想的民族主义论述的是民族与国家应当一体的理由,而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的民族主义却难以实现民族与国家的一体。由此,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困扰了人类社会数百年,并引起各种民族冲突。本文作者从分析文化民族、政治民族与法律民族的关系入手,试图为民族主义建立一种框架,并认为基于政治民族和法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终将取代基于文化民族之分的联邦主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族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民族的定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民族主义、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阐释与论述。作者结合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介绍“民族”概念的演变过程和不同见解,指出中国在识别民族时灵活运用斯大林民族定义所取得的成功;总结我国在民族问题实质上的争论,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认为阶级社会中,有一些民族问题并不属于阶级问题的范畴;对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对“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一重要理论进行论述和澄清,认为“不平衡”不能代替“事实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王淑兰 《民族学刊》2022,13(11):18-27, 143
西方学界对民族主义研究极为丰富,然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却常常陷入“碎片论”“困难论”“割裂论”等各类误读。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进行比较、批判的基础上,中国学界积极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整体性研究,呈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突破性研究,体现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研究的一种超越。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这种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对思考和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过程性评述。文章认为,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列宁和斯大林的有关论述。民主革命时期,两种民族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各种政治力量错误民族政策的概括,也是对革命队伍内部在民族问题上错误观念和行为的一种批评。新中国建立后,两种民族主义主要指的是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相关错误言行。20世纪50年代,我国广泛开展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斗争。通过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改善和国家统一的巩固,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以后,两种民族主义的提法逐步被淡化,但党的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就社会主义来讲,民族主义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偏见,这应该是已经解决的问题。可是,现实所表明的却是,它不仅没有获得解决,而且已成了可能危及社会主义这个从剥削和压迫下求得解放的原理的存在意义的东西。何谓民族,何谓民族主义,这个问题又重新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来了。霍勒斯·B·戴维斯所著《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理论》一书,企图对这些问题从正面作出回答。作者在1967年曾写过如下一本书:《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1917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和  相似文献   

9.
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必须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著的学习,在学好弄通上下功夫,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但要学习经典作家的具体民族论述,更需要向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层面延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更本质的东西存在于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之中。自民主革命时期开始,党在推进民族工作的同时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不论是毛泽东的民族理论,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抑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都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深刻把握新时代的特点和内容,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必然要求。谱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新篇章,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为建设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守正创新、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联合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与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联合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政策、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全面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对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在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契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取得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的主要成功经验,阐述了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行后续思考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和政策的基本观点包括加强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原则;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与资产阶级民族观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之一;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有三个纽带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要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要建立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有效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3.
金炳镐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的一部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论述严谨、材料翔实的专著.有较强的系统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坚持与时俱进,构思精巧,论述严密,内容翔实,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学术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为科学制定民族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正确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当前民族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是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就已经非常重视民族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把民族理论作为唯物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早就清楚地看到了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丁元竹 《民族研究》2022,(5):1-14+135
本文基于当前共同体概念在政策、学术、生活领域的普遍使用这一特点,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特征。运用从历史到逻辑、从微观到宏观、从过去到未来三个视角,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理论作出了整体性和系统性阐释。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建自己的共同体理论时,基于历史逻辑,围绕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进行历史发现,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相关要素背后的社会关系分析探索资本主义的共同体,即社会关系模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的共同体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描述,这是本文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的主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进行了阐释,是对人类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回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理论给我们的基本启示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马列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典作家关于这方面丰富而大量的论述,为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民族理论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学术界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长期以来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对这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有的同志甚至仍持怀疑态度,直到现在,不仅一般大专院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就连民族院校也仅仅是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教授,还未正式开设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历来是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民族交融发展的八条基本经验,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夯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交融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发展;坚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事务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     
虽然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但它总是包含着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特定概念。显然,它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各种不同实践的民族主义,而且它与实践本身也有联系。因此,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就包含着独特的政治见解,这就是民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时,务必集中研究民族关系的阶级方面。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判断哪些解释是有科学根据的,哪些解释则可能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错误概念或错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年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党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具体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伴随着新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逐步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丰富了自己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其次,专门评价了邓小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贡献。第三,从八个方面集中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认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部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族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这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已经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但是许久以来 ,绝大多数学者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性预设 ,认定每一个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的同胞和本民族的文化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 ;民族意识觉醒于殖民主义时代 ,其结果表现为民族主义。而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理论考察。事实上 ,要想厘清民族主义的来龙去脉 ,特别是要想认清民族主义的基本属性 ,就不能回避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问题 ,因为它们决定了民族主义的基本特性。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