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就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国民政府的贡献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全面抗战过程中,作为重要盟友的美国,其舆论界对于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美国媒体视域下,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有一个逐步被认可的过程,其抗战形象亦经历了由被漠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政府的形塑过程,这些关注与变化直接影响到美国民众和政府对国民政府的认同。美国政府和民众对华援助的不断扩大,中国大国形象的树立,与美国媒体的宣传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纽约时报》,有大量关于国民政府抗战活动的报道,以其为中心探讨美国媒体视域下的国民政府抗战形象及其变迁,可以透视当时美国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看法及态度,体察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背景及处境。  相似文献   

2.
龙开义 《船山学刊》2003,(1):138-141
一、维新与革命:晚清白话报之兴起 中国现代报章、杂志刊载民间文学作品,源于北京大学日刊上的歌谣选(1918年),及稍后独立发行的《歌谣》周刊(1922年)。  相似文献   

3.
周瑞瑞 《人文杂志》2023,(3):108-120
1921年至1938年《新华日报》面世前,在未与中国共产党自我主张深入认识的情况下,在华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密勒氏评论报》依据各自立场构建中共形象,描摹共产党行为。大革命期间,两报迷惑于“布尔什维克”所指,混淆国共两党。大革命失败后,扎根农村的红军成为外报重点关注对象,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被描述成“罗宾汉”式的神秘救世主。抗战爆发后,外报又逐渐呈现中共作为一个组织有序、敢于担当的政党如何崛起。尽管英美在华报刊以他者视角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长的部分事实,但归根结底主张的是西方的理念与价值观。相关报道也曾受到国民党宣传干预,因此应对其中所含评价与材料持有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是近代东亚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构建被侵略国家历史记忆的重要节点.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后,中、日、朝鲜乃至世界众多国家的主流媒介都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文本既是对事件自身的回顾,也是构建对被侵略国家历史记忆的重要内容.彼时朝鲜国内的报纸对此事件褒贬不一,站在不同立场下的朝鲜报刊以其报道内容呈现了安重根的民族独立意识以及日韩合并背景下的亲日态度.这些报道构建了被侵略国家的历史记忆,其中的民族独立意识得到了展现,鼓舞了被侵略国家的民族精神,也为构建整个东亚地区独立运动的历史记忆提供了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为中心的报纸媒体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喉舌”与“全党办报”的定位、密切联系群众、议程设置与传播渠道多元化、同质竞争的规避等是成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6.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效果是多重叙事框架交叉叠加所共同塑造的。在底层叙事的舆论场中,理论阐释与大众呼应的相互蕴含赋予苏区故事更深层次的政治伦理意义;在情感叙事的支撑下,自我宣传和他者言说的相互补充勾连起国内外民众共通的心理情感;在图像叙事的联结中,话语驱动与形象建构的相互接洽建起异质文化彼此对释的空间桥梁。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9):134-141
20世纪30年代,与上海小报浓重的休闲娱乐色彩相比,以燕京大学创办的《平西报》和具有国民党背景的《河北民报》等为代表的北平小报却展示出忧国忧民的别样情怀。北平小报这种独特内容风格的形成,无疑跟故都与上海迥然有异的城市文化和价值理念密切相关。当时的北平小报经常发出与国民党当局不在同一频道的声音,各种左翼言论时或见诸报端,如对当局横征暴敛之苛政的揭露和批判、对消极抗日的痛斥和嘲讽,以及对当权者动辄杀人的暴虐统治的控诉和对社会各界哑口无声的冷漠态度的悲叹等等。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精辟论断和革命、普罗、资产阶级、大众化等词汇的流行,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已经成功地占据了国民党当局的部分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8.
利用报刊进行社会动员是清末以降中国新闻事业最为突出的特征,其中《唯一趣报有所谓》利用粤地方言写作传统和成熟发达的粤文字系统,建构从精英到平民的二次传播路径,暂时解决了方言地域性与报刊大众传播之间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初期掀起一场以粤语写作民间曲艺,以图鼓民气、合大群的社会动员,影响深远,是近代报刊中方言写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赵晋 《学术探索》2011,(1):103-114
《庸报》制造1937年德王访问伪满洲国的假新闻,意在借其威望使蒙古族民众接受伪蒙疆联合委员会,否认内蒙古“独立建国”;代表关东军的利益,《庸报》大肆渲染蒙疆地区的特殊性。直至汪伪政权成立后,伪蒙疆政权仍是表面隶属而实际高度“自治”的特殊政权;日本假借《庸报》,以宣传吴鹤龄赴日睦邻为借口,将吴氏长期驱逐至日本,深刻揭示出日本的统治方式及对伪蒙疆政权人事的掌控;《庸报》对日本驻蒙兵团只字不提,目的在于掩盖其武力殖民统治内蒙古地区的真相。  相似文献   

10.
《政治周报》是首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毛泽东在其创刊、编辑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反击国民党右派进攻、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向前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最早的宣传实践是创办<安徽俗话报>.但大家一般比较熟悉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以及由此掀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资料的缺乏以及研究者的忽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陈独秀在安徽芜湖自己撰稿、自己编辑并兼任发行的<安徽俗话报>不太了解.其实,如果追本究源来看,<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进行思想革命的一个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12.
卢刚 《船山学刊》2003,(2):102-104,134
《湘学报》、《湘报》是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具有全国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唐才常作为这两份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对《湘学报》、《湘报》成为湖南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由湖南学政江标发起、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的《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作为以开化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为目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报刊。唐才常任《湘学报》主编,同时兼任“史学”、“时务”和“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撰稿工作。唐才常借助这种新式宣传媒介,以笔为枪,大胆著文,大力鼓吹救亡,倡导变法,在当时的湖南思想界产…  相似文献   

13.
《大江报》是晚清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从诞生到被查封,三起三落,充满传奇与坎坷;以鼓动革命,推翻满清为主旨;风格独特,无所顾忌,敢于直言,成为革命报刊的先锋。该报以湖北新军官兵为主要宣传对象,深入军营,广泛动员,号召革命,为武昌首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香港英占初期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英文报纸--<华友西报>从1842至1860年间在香港出版,为研究此段历史提供了新史料与新视角.主要表现为:一、早期数次官民争执事件,它们包括"人头税"风波、英人人广州城、土地管业期;二、<华友西报>与香港史研究的开展;三、<华友西报>与香港英占初期的诽谤案,如黄墨洲交通海盗案、威廉坚控告案等.  相似文献   

15.
杜新艳 《云梦学刊》2008,29(5):25-31
梁启超在日本所办<清议报>与<新民丛报>社会影响力甚大.至于二者的关系,并非一般认为的是因<清议报>馆失火而自然停刊,其结果为别办<新民丛报>.而是由于另办<新民丛报>,才导致了<清议报>的停刊.论据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清议报>馆的"失火",事实不明朗,难以成立,而产业内部的资产变动才是报馆暂歇的主要原因.主观方面,梁启超这一时期在思想和行动上正处于从"一党"到"一国"的变动中,1901年底恰是一个突破关口.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就是梁启超思想和行动上相对独立的标志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叻报》是新加坡近代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叻报》广告以其庞大的数量和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殖民背景下,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给新加坡华人社会带来冲击和影响,其社会生活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又接受了某些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形成了华人移民社会所特有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7.
焦霓  郭院林 《云梦学刊》2010,31(4):36-41
《天义报》从一开始就是一份无政府主义性质的报纸,不过它的特色在标榜"女界革命"而已。刘师培、何震夫妇对于"女界革命"一唱一和,他们的文章主要指出了男女性别的社会差异,探讨了男女不平等原因,提出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及最终目标,但其措施和想法显得幼稚。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简中有大量儒家简,其中的"仁内义外"之说引起了理解分歧.本文结合<中庸>及郭店<五行>篇的相关内容,阐述了子思学派仁义内外说的独特内涵与哲学意义,认为仁义从根源上说是天命于人的内在本性,为人性之内涵与本质;但从人伦的角度讲,仁义则是"教"之内容,是表现于外的道德行为与规范.  相似文献   

19.
阳勇 《东岳论丛》2022,(9):168-177
长征中《红星》报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巩固部队工作。《红星》报及时要求加紧反逃亡斗争以巩固部队,突出强调巩固长征中的“扩红”成果以巩固部队,持续推进消灭掉队落伍现象以巩固部队。《红星》报对巩固部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对中央红军巩固部队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和积极推动作用,有效巩固了部队,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从而为中央红军最终取得伟大长征的光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尹朝晖 《天府新论》2014,(6):144-148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民间外交报刊,《外交报》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外交思想.该报吸收了西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先进理论,在国内首倡“国民外交”,坚持新型国家权利观,积极关注领海、领水主权,基于国际法的视角评价中国外交,倡导文明排外.该报还将均势外交等作为晚清政府地缘外交的重要策略.《外交报》依靠大众传媒的优势,传播现代外交观念,形成民间外交舆论,对于启发民智,推动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