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民众的社会正义原则偏好从结果平等逐渐向机会平等转变,而推动这种变迁发生的动力则是社会结构转型所导致的生活经历变化。立足社会转型的背景,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个维度对转型期民众社会正义原则偏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就越支持机会平等的原则;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反对结果平等和平均分配的原则;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加支持机会平等原则,但是城镇户籍人口比农村户籍人口更认可结果平等和平均分配原则;区域市场化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平均分配原则;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民众比西部地区民众更加支持机会平等的原则。对如何更好地推动民众正义原则偏好的转变,促进社会正义共识的达成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3 109份问卷的调查数据,对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与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1)起点公平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外在因素对个人收入的重要性、受到过歧视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居民对基础教育、就业、公共医疗卫生公平的认可程度越高,其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也越高。(2)过程公平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受到过不公正对待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居民对腐败现象可容忍程度越高、参政议政能力越强,对市场竞争环境、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公职人员廉洁满意度越高,其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也越高。(3)结果公平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居民对收入与付出相比满意度越高、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水平越高、对物价上涨的可承受能力越高、对同工不同酬的认可程度越高,则其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也越高。研究结果还表明,居民的健康状况越好、工作经验越丰富,其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3.
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资源分配感觉是否合理即社会公平感高低对社会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济社会学角度入手,将社会经济地位分解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将社区融合分解为社区认同、社区交往、社区参与三个维度,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和社区融合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均有影响,社区融合的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的公平感均具有统计显著性,即农民工的社区认同度越高,与本地居民交往越频繁,向社区组织提供意见或建议的频率越高,公平感就越强。文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农民工社会公平感和增进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出理论假设,构建Ordered Logit模型,基于3 109份问卷调查数据,对社会流动与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户籍流动对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籍与受教育年限的交互项对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收入向上流动对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绝对收入越高,城镇居民相对收入越高,其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越高。(3)教育流动对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现代内教育流动的城镇居民和低收入居民,其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依次高于农村居民和中等收入的居民。(4)个人的职业与职务等级越高,其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越高;职业与职务向上流动对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促进社会流动(户籍流动、收入流动、教育流动、职业与职务流动),特别是促进底层群体向上流动,不仅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结合层级回归分析法,从社会价值观念的角度探究了社会公平感、再分配偏好对福利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民众的社会公平感越强则越不倾向于将福利责任归之为政府,而其再分配偏好越强则越倾向于将福利责任归之为政府;第二,提高中国民众的社会公平感能部分通过降低其再分配偏好来削弱其对政府福利责任的诉求;第三,在女性群体中再分配偏好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强,而在高等教育获得者群体中再分配偏好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弱.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发达社会,公平不仅仅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效率也非经济学的独有范畴。同为政府的政策目标,两者既有统一的可能性,又有排斥的倾向。要获得满意的政策效果,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绝对优化的决策,效率与公平问题将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正的理念是不断发展的,高级的社会形态要比较低级的社会形态更具有现实的公正性。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公正是机会的公正。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正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和有效的手段。在我国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实施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公平性对居民的生活环境无限渗透,但对其影响效果的分析较为缺乏。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为基础,探讨主客观社会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公平程度越高,居民的公共服务获得感越高;主观公平因素比客观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还显示:社会公平性对于城镇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比农村居民更大。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分别从客观公平和主观公平方面去主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同时应积极引导民众的主观认知,大力增加农村民生投入。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可以考虑强化政府自身职能,加大在国民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缩小城乡、地区、性别、民族等方面的教育差异,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民众的多样化教育选择需求,建立弱势群体公平教育的救助系统,以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
论公平概念的可操作性定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公平不是由个别理论家或政治权威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所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人类社会的所有个体成员、即社会公众所决定的。社会公平的基础应当是社会公众对于权利分配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合理的、科学的公平定义应当是:在一个社会或组织中,对于一项或多项权利分配来说,如果公众(参与分配的全体成员)的满意率高于不满意率,则该分配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或社会公平;如果公众的满意率等于或低于不满意率,则该分配就缺乏公平或社会公平。相应地,满意率越高越公平,满意率越低越不公平。该公平定义可称之为公平的民主定义。运用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社会和组织中的权利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公平程度进行可操作性的、精确的判定,并避免人们在公平问题上的一切无意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论邓小平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小平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展开:起点公平向度、分配公平向度、结果公平向度的三维向度.起点公平旨在消灭剥削,保障人们起点和机会的平等;分配公平力图消除两极分化,确保社会的均富和稳定;结果公平承载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邓小平的社会公平思想就是在三维向度上的内在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贯彻邓小平的公平思想,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避免两极分化,实现社会的和谐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平的指涉领域很多:从横向视角看,公平可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和社会公平;从哲学视角看,公平可分为道德公平和伦理公平;从功能视角看,公平可分为事实公平、做法公平和制度公平;从实质和核心视角看,公平可分为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从过程视角看,公平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目的和手段视角看,公平可分为实质公平和程序公平;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公平又是代际公平。从抽象意义上对公平所指涉的上述七个领域展开分类考察并归纳出相应的结论,有利于深化对公平本质的认识,也便于我们对公平理论形成一个比较清晰化的理性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公平思想源于人类社会诞生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氏族社会成员生存需要的社会秩序理念,但原始时代的公平还算不上社会公平,作为血缘纽带的封闭性的氏族公社,有限的公平理念也只是禁锢于氏族群体的部落之中。伴随着生产发展阶级社会的出现,人类为稳定社会制度与秩序形成了以自然为依托的宗教神学伦理道德,规范着社会秩序与人类公平。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辟了近代人文理念的先河,而建立在资本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公平制度与法规,维护的则是有产者的利益和人格。只有马克思建立在消灭私有、剥削、阶级基础上的社会公平,才是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的真正自由、解放与公平。  相似文献   

14.
征收个人所得税历来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思想。我国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有自己的法规依据。必须完善税收调节,彰显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正进行大规模的法治建设,法治与法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题。在法治视野中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法治建设的价值选择与最终格局。从表面上看二者是一种必然的冲突关系,但是,公平与效率各自具有自己的适用领域,如果界分清楚各自的疆域,那么有关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争议与悖论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公平感则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心理变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820位普通公民进行的"公民公平感"调查结果表明,在所反映的社会公平问题中,贪污腐败、医疗费用和住房费用是现阶段被珠江三角洲地区公民列为最缺乏社会公平感的三大问题,公民有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政府的心理倾向:所揭示出的问题可以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服务政策,调整政策制定导向和服务导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体现和落实社会公平正义。根据系统性、协同性、一致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经济生活、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政治文明、生存环境等5个维度研究了社会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研究了社会公平程度综合评价涉及的评价角度选择、指标权重设定、评价指数计算方法、评价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等,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效率与公平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论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通过对201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育龄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观流动感知与其二孩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二孩生育意愿越低;个人收入越高,二孩生育意愿越低;所在家庭拥有房产数量越多,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越强。不同主观流动感知的育龄女性其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认为自己过去十年阶层上向流动的程度越高,其二孩生育意愿就越强;预期未来十年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程度越高,其二孩生育意愿就越强。  相似文献   

20.
公平是一种关系,产生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参与这个过程,其在公平问题上的作用呈现二重性:一方面,民营经济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个体自主发展空间做出巨大贡献,自己却在市场准入、融资贷款、税率负担、法律保障等方面不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另一方面,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民营企业,在处理外部政府关系和内部劳资关系时自己也常有不公平的举措。消解二重性,需要民营企业家有道德自觉,更需要政府实施法治,其认识层面的前提是树立公民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