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得以建立,证照化趋势开始形成,但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反思也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G省社会工作认证制度改革的调查,指出专业社会工作所形成的专业主义的话语霸权,使得很多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基层工作者难以获得相应资格,他们的工作迅速被边缘化。通过分析“专业主义”话语霸权的来源,本文亦指出今后证照化的发展,应该设置社会工作员,发展多样化的认证制度,并给以相应的政策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2.
专业的确信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假设的解构,提出对专业主义的四个质疑。在后现代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似乎有了一线生机和活力,这就是在社会工作专业建构中对本土化、地方性知识、“互为主体”状态、生命意义重构的重视和强调。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社会工作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维度的性质 ,其本质属性是助人。实践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解决助人 ;专业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助人 ;制度的社会工作以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政策和项目助人。不过 ,这种区分只是在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上有意义。现代社会工作是三种性质社会工作的有机整合体 ,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毕竟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导致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福利化导致了福利化的社会工作。典型地 ,社会工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福利发送体系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为贵州省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贵州地处西部,社会工作教育起步晚,如何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为构建贵州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认为发展和推动贵州省的社会工作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紧紧围绕弱势群体的救助来开展,由于贵州省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存在“行政性、半专业化”局限性,因而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推进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其次,做好在岗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另外应加强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体系建设,切实做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社会工作实务开始由星火式的点状分布走向燎原式的系统发展,兴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达到两百多所,社会工作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社会工作的这一跳跃式发展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展开,得益于政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境外社会工作界、传统工作体系、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建构了中国的社会工作,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这一发展要求专业教育工作者由以往推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从而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为主要目标转向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项梦静 《社区》2014,(21):19-19
近年来,温州市龙湾区在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工作中,坚持服务为本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开展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积极培育发展特色社区社会工作室,形成“以社区为主导、以专业社工为基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基于这种专业胜、特色性服务理念的倡导,以实体“运作+参观体验”为模式的龙湾区万顺社区社会工作体验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救济性为特征的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初期阶段;以确立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的社会工作全面发展阶段;以加强专业教育与法制化管理的社会专业化发展阶段;以强化社会工作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阶段。研究并探讨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助于加深对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的理性认识,借以为今后的社会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区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不同特征,有助于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强化专业特性、促进职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工作既不专业化也不职业化,这与我国前现代社会状态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因为对于一个全能式政府或单位来说,细致的专业化分工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低效的。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也是一种职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助人为乐",也不同于其他的慈善活动,不仅需要大批热心社会工作、公益事业的工作者和志愿者,更需要宏大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否则,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稳定社会的功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社会工作在科学发展、理论积累等方面的进行考察,得出对我国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启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启示了社会服务要有预见性和可持续性,首先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接受的服务类型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推广,增加民众的参与度。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体系启示服务机构应该逐渐注重专业化服务,更加敬业,以民众为主,以人为主。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分析,提出质疑,然后提出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视与强调。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恢复和重建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当中一直存在着的本土性工作和西方专业化工作的争论,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实践分离。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开始加快,表现在社会工作教育体系迅速扩大,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和注册制度开始出现,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在扩展。当前,社会工作界的担心已经由如何发展转变为如何规范的问题。或者说,专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到规范设定界限的状态,关注社会工作的专业纯洁性、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提醒在专业化初期,大家的关注重点应该由专业化规范回到拓展专业实践领域上来,推动务实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方社会工作百年发展历史是一个专业化和去专业化的辩证发展过程。每一次运动都是对上个阶段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的回应。专业化运动是为了建立起专业技术和地位,实现对社会问题的专业高效的服务。然而,伴随专业化而来的权力依附和技术控制,使社会工作开始面临专业效能和案主增权的困境,从而出现了去专业化与再专业化的多元发展趋势。这个辩证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即中国社会工作不应把过度追求专业技术和专业地位当作发展的核心,而应积极介入社会问题,去反思发展案主增权的策略和方法,促进社会正义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能否被称为一门科学和一种职业?它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功能是什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社会工作进行以下理论阐释和科学定位: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社会工作科学/理论属于反思理论,有别于常规的科学理论。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性专业性”成为构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过去20余年中,循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的范式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西方,虽然循证社会工作同时指向宏观与微观层面,但专业社群的关注点更多集中于临床社会工作,并且有关宏观循证实践的讨论大多是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分析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具有回应宏观实践重要性、体现专业价值与伦理要求和破除科学化与专业化过程中的类型固化等方面的显著意义,并以西方的社区发展这一宏观社会工作领域为例,从科学方法和社会理论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一方面,本文从循证方法角度梳理了已往研究所聚焦的宏观问题具体化、保真度、评估及证据可及性等方面的特点、挑战与应对策略,阐明了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在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指明了社区发展领域的循证实践在推进社区发展等方面都与社会理论紧密关联,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需用社会理论的视角来澄清结构层面的相关议题,从而为科学方法的运用奠定方向性基础。上述双重视角使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兼具公正与科学之特质。  相似文献   

14.
玛丽·艾伦·里士曼是社会工作实务原则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虽然只接受过中学教育,但她始终保持着献身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公民意识,先后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纽约拉塞尔·赛奇基金会从事慈善工作.她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于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公平.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历史中,里士曼所著《社会诊断》和《社会个案工作是什么》是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回顾一个世纪前里士曼确立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时代背景和具体路径,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回应社会需求,在社会福利整体中确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二是扎根实务,在搜集和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工作依托于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现代社会工作则同时存在于营利性部门,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成为当前西方社会工作发展最快的领域。在探讨西方社会工作职业专业化和社会福利多元化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西方国家私人执业和营利性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并就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坚持福利多元化发展方向、提高专业化水平、规范执业道德的建议,大力推进我国营利性部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创新城市,深圳市自2006年12月起开始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社会工作。经过几年的试点,深圳市社会工作初见成效,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现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民间运作"的工作模式,这些为我国大陆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及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客观来说,深圳市社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面临着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度不高、社工专业程序不够、机构运作资金不足及对社工机构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对深圳市社会工作的深入研究,对我省发展社会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鉴国 《社区》2002,(11):46-49
“什么是社区工作?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有哪些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和我们所从事的民政工作有什么联系?”这是读者在信中经常向我们提出的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助人自助。“任何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和困难人群,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解决困难人群问题的方法不同。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困难大多依靠亲属群体的帮助予以解决,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成为专业化的解困救难的手段。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发挥着解决社会成员的困难,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雷洁琼)。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推动的,许多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技巧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有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还没有被普遍认同。在中国引入、规范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同时,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许多社区工作者的思考和争论。“社工专栏”的设立就是要介绍一些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广大社区工作者提供借鉴。本期首先介绍的是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定义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并列出三种工作方法的具体事例。希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将您的工作心得和看法寄给我们,让有志于推动中国社会和社区工作的人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的关键是协调好各种关系。主要有:在坚持专业化办学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本土化;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地区的特殊需求培养人才类型;力争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利他主义”的价值观等专业理念。  相似文献   

19.
西方社会工作虽然也是作为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但其在自下而上的发展中经历了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过程,模糊的专业属性是为了更好地契合人类的需求,回应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建立了本身的专业界别与专业权威。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后,在国家安排和政策制度的催生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通过对G市近十年的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文本的分析,以各项政策制度及蕴含其中的专业规制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情境下嵌入于宏观国家制度环境与属地化的社区治理体系中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在模糊发包的国家治理、内卷化的社区治理体系与不明晰的专业制度的互动中形塑了一种工具性的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教师领办服务机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中,社会服务机构和专业教育机构是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两类社会组织,高校教师在其中扮演联结者的角色。由于中外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着发展路径和发展次序上的巨大差异,所以两类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无法完全建立,高校专业教师除了教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提供专业示范和推动制度建设的使命。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领办社会服务机构,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种理性选择。影响此种选择的因素包括:中央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涵义的再认识与再定位;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的提出;社会民间组织发展与改革大潮的推动;突破专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