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滇青铜文化与艺术研究》系樊海涛所著论文选集,作者以出土文物为基础,将考古资料与理论研究用实证的方式联系起来,"还原"并"解读"目前已经能够认识到的"历史真实"。该书第一章至第十五章探讨了滇青铜文化的个案与现象,第十六章至第  相似文献   

2.
在云贵高原这块神秘而富饶的土地上 ,隐藏着许多诱人的秘密 ,古往今来 ,不知吸引了多少学者的目光 ,诱惑了多少文人墨客去追逐 ,牵动了多少探险家去冒险 ,古滇国就有这样的魅力。人们到了滇池之旁 ,面对奔来眼底的五百里滇池 ,“数千年往事 ,注到心头 ,把酒临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 ?”那个开创了滇国灿烂文化的英雄是谁 ?那些创造了滇国辉煌历史的“卑贱者”又是哪个民族 ?而《史记》、《汉书》等古籍明明记载开创滇国历史的庄来自楚国 ,可是古滇国所创造的辉煌的晋宁青铜文化和呈贡的墓葬文化却找不到多少楚国文化的影子 ,这个庄到底是假…  相似文献   

3.
论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的纹身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纹身是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心理特征的一种外在表现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寓含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蕴,孕育出很多与纹身相关的风俗文化事象。从古代美学的角度来看,纹身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装饰艺术形式,是古代民族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本文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考证和探究了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纹身艺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雨昊 《中国民族博览》2022,(12):114-116+168
艺术管理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在中国语境下的构建不同于西方,人文性成为学科重要的价值取向。人的审美经验主导、人的偏好自觉以及人的自主选择性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特征,艺术管理学科发生的人文性动因则与思想层面的开拓和社会层面的认可密切相关,学科的价值谱系构建则应实现共生立场的有机统一和价值有涉的客观界定。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中国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方向.即二胡艺术的发展方向,在于社会的实际需要,由社会需要来决定.要用二胡这件乐器去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中的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6.
灯具是每个时代都有的产物,作为一种功能性较强的工具,灯具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照明的作用。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能够见到形式多样的灯具,并且现在的灯具造型精良美观。除了作为照明工具之外,灯具还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在我国的古代同样有着具备时代特色的灯具,比如汉代时期的青铜灯具。我们都知道,我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青铜器,到了汉代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变得更加精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利用青铜器制造器物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汉代的青铜灯具在工艺和形象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十分具有时代特色。正因为汉代青铜灯具在工艺、造型和艺术性方面的提升,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的典范,并且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仍然能够从汉代青铜灯具中发现较大的文化价值。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分析了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特征,希望这些艺术品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曹晖 《中国民族》2010,(2):54-58
铜鼓属古代青铜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国之重器”,学术界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称。铜鼓从专作炊具的铜釜演变成敲击发声的铜鼓起,就奠定了其乐器属性。人们用击鼓传递消息,聚集族人抵御外来入侵,击鼓祭祀祖先,驱妖降魔等,虽然功能不同,但乐器的属性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8.
国强盛时期,其势力虽已越过南岭进入广西北部,但并没有到达粤地。粤地的青铜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吸收了楚青铜文化的成分,并具有粤地青铜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敦煌作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不仅是各国使者来访的必经之地,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的民族文化能够更为广泛地融合与交流。敦煌艺术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当今时代大环境下,需要不断传播、发展,以便更好地迎接全球化挑战,进而保护和继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工作人员把握三个要点,首先需要帮助游客在旅游过程满足"求知、求新、求奇、求乐"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其次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或旅游经验较为丰富的游客,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规划,帮助游客对"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艺术艺术""制度思想""高新科技"等非物质文化景观蕴藏文化内核和精神述求进行深度理解,最后需要根据景观特点来开发文化区背后蕴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1.
云南商人与近代滇藏商贸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源远流长的滇藏商贸交流在近代历史条件下迅速发展 ,成为维系近代滇藏往来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历史上商贸交往最密切 ,对彼此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显著的历史时期。这其中 ,云南商人持续活跃在近代滇藏商贸舞台上 ,为促进滇藏商贸交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同时也对汉、藏、纳西、白、彝、普米等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全新的视角概述了民族工作主题,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与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对现阶段西南边疆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和解释,并从民族工作角度提出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伯麟图说》是清代重要的云南民族图册,然而学界一致认为早已散佚不存.笔者发现《伯麟图说》仍然传世.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御制外苗图》的图册是一部改绘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室藏《滇省夷人图说》保存伯麟"奏章"全文,证实"图绘"是奉"诏命"完成的官修之作,或是《伯麟图说》副本,或是抄本、改绘抄本. 道光《云南通志》收录伯麟撰《进云南种人图说》是有力的佐证.(清)佚名《夷人图说》是《伯麟图说》的完整无缺的文字刻本.《伯麟图说》原本中滇省夷人种类应是108种.  相似文献   

14.
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广泛流传在祖国辽阔疆域的南北东西。广西壮族人民也非常喜欢舞龙运动,对于壮族舞龙运动的渊源,我们根据人类学、考古学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后,对西北的建设颇为重视。当时出现了许多开发西北的可贵思想,今天看来,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关“开辟创世”和“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传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中原的女娲、伏羲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型神话系统和以珠江流域的盘古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南方型神话系统。本文通过对《述异记》最早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的历史分析和实地考察,阐明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国”,三国时传于吴楚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闻交趾出丹砂而求为广西勾漏令,后止于广东的罗浮山修道、炼丹、著书,在《枕中记·众仙记》中首先把盘古列入道教神谱,奉称“盘古真人”,尊为开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称“三皇”、“五帝”“皆其后裔”,便把原秦汉文献所载北方远古神话无开天辟地之神给予填补,加以整合使之衔接,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中华大地天帝尊神的世系,盘古神话也就随着道教渐渐在北方流传开来。而中原一带有关盘古神话故事表现为再生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充满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也正是导源于葛洪把珠江流域原生型的盘古神话加以整合使之道教化的混融性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8.
在连续三年对箐口村哈尼族的"苦扎扎"(六月节)仪式的观察基础上,描述了该项仪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变迁,认为"苦扎扎"仪式在表达祈福消灾意愿时,特别强调社区中个人的生活目的及生存意义必须与有意义的神圣秩序系统相联系.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妇女在现实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已在改变着仪式的某些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神圣与世俗及社会性别等方面的界限确定及变化都是制度文化建构的结果.制度文化在规约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为人们在其间能动地进行创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辽代梁国王石鲁隐术里者是秦国太妃之夫萧和的第三子萧孝诚的第三子,汉名萧知微,其妻是惕隐司仲父房查懒瑰引宰相第四女、耶律仁先四妹涅睦衮别胥.在出土的契丹文铭文中有自阿古只以来历代子孙的详尽记载,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这些墓志的出土,可将萧和一系六世子孙中之一部分厘清,对研究辽史和契丹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做好民族工作,是涉及全局的大事;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任务和基本经验;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