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战国策"派戏仿希腊神话的方式可分为尊重性戏仿、颠覆性戏仿、杜撰性戏仿三种。在创作这些戏仿希腊神话之作的过程中,"战国策"派分别运用了推崇式想象、批判性想象以及整合式想象这三种想象异国他者的方式。经过"战国策"派想象和戏仿之后的希腊神话又俨然成为新的所谓希腊神话而作为他者鉴照着本国文化,而"战国策"派重构他者的目的则在于发掘其中能够鼓舞国人积极抗战、坚持抗战的精神食粮,这同时也反映出"战国策"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从银幕到文本解构《欲望号街车》的两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欲望号街车》的两个电影版本对原著的创作内涵做了截然不同的诠释。从比较两个电影版本改编的逻辑性入手,应用接受美学理论、知觉概念,对文本的叙述结构、人物性格及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解构作品的两重性,从一个新的视点展示了成就这部伟大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模仿文本与被模仿文本之间呈现出互文或超文的关系,前者为文本间的共生关系,后者是文本间的派生关系,其具体运用便是超文性仿作、戏拟与滑稽反串.细读<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多处对莎剧的超文性仿作与戏拟,其中包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威尼斯商人>情节模式的超文性仿作以及对<理查三世>、<哈姆莱特>与<麦克白>经典片段的超文性戏拟.马克·吐温此举一方面是基于时代背景与读者需求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则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4.
模仿文本与被模仿文本之间呈现出互文或超文的关系,前者为文本间的共生关系,后者是文本间的派生关系,其具体运用便是超文性仿作、戏拟与滑稽反串。细读《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多处对莎剧的超文性仿作与戏拟,其中包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威尼斯商人》情节模式的超文性仿作以及对《理查三世》、《哈姆莱特》与《麦克白》经典片段的超文性戏拟。马克·吐温此举一方面是基于时代背景与读者需求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则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男孟母教合三迁》因别出心裁、真实反映社会风气而颇受市民大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中国台湾创作社主创人员周慧玲根据《男孟母教合三迁》改编出现代舞台剧《少年金钗男孟母》,亦备受大众青睐。该剧在继承李渔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现代改写,既有对原作的延续,又有对主题的革新、对情欲分立理念的变更、对当下社会文化和生存环境的观照;与此同时,将兼具客观理性和主观细腻的编剧理念渗入创作,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性别意识和家庭观念。探索改编剧作与原作的互文,对其进行的演绎、解构与重构,思考潜藏在改编作品背后的现代台湾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汤亭亭离散作家的独特文化视角,决定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其独特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女勇士》,在东方主义、混杂理论与第三空间理论下,通过分析作品中"模拟"的、重构的、改编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到汤亭亭在解构东方主义话语、利用传统文化来创新文化意向和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小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以文学为中介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日本动漫中大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元素,它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集传承与颠覆于一体。日本漫画版《封神演义》虽大尺度颠覆了中国古代同名原著小说,在情节布局、人物形象塑造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某种程度上又很好地传承了原著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游戏精神等内在神韵。日本动漫业运用的“戏仿”艺术手法,是对中国古典文化资源的一次“经典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白雪公主》与后现代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这篇小说是一篇典型的后现代解构文本 ,他通过戏仿格林童话的方式 ,对其进行了解构与颠覆。整个小说是一篇拼贴与杂凑 ,并采用了像电影镜头拼接的手法 ,造成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 ;小说的语言具有一种自我讨论和自我指涉 ,构成一种对小说虚构的消解 ,同时作品还把解构和颠覆的矛头指向了语言本身 ;而这一切和小说中对格林童话中人物的戏仿联系在一起 ,完成了它的三个层面的解构 :一是对格林童话的解构 ;二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解构 ;三是对语言自身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戏仿类短视频越来越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表达权利诉求的舆论场。由于戏仿类短视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青年网民为受众,使得它在体现文化内涵时具有与以往的亚文化载体不同的特点,即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作为青年亚文化意见表达的工具、商品以及文本。“戏精牡丹”系列是戏仿类短视频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首先,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工具形态记录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环境。其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商品形态建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知,维持群体认同。再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文本形态表达抵抗话语。戏仿类短视频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以戏仿的方式达到与主流话语的换位思考,提示了从“抵抗”到最终“和解”的可能途径,体现了“亚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近年来新浪微博戏仿典型案例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作为民间诙谐文化表现之一的微博"戏仿体"已走出单纯"滑稽模仿"之藩隅,孕生出新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和网络草根的娱乐方式,也是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抽象显现形式,是具有意图性和分析性的文学手法之一。很多戏仿话语是作者在洞察了各种成规和禁忌对真相的制约和遮蔽之后,以"互文性"为基础,依托读者的期待视野,喜剧化阐释权力话语、经典或流行文本的表达方式。它们向惯例挑战,有意打破传统规则,造成一种开放的、复数的文本,体现了独特的诠释功能与审美意蕴。当然,作为一种娱乐型、消费化和感性化的大众文化形式,微博戏仿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茅盾文学奖小说以其深邃的社会内涵和丰富的文学价值,成为电视剧改编的优质素材。这些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中需细致平衡两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忠实于原著的文学精神和核心主题,保持作品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影视媒介的独特性质,以实现从文学到影视的艺术转换。在人物塑造上,改编应深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影视手段增强其情感表达。在情节改编上,需在保持原作情感基调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剧情调整,以提高叙事的连贯性和观众吸引力。叙事时空处理则应重现原作的时代背景和空间环境,确保视觉体验与文学作品相协调。这一改编是对原著文学性的尊重与影视表现力的创新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方20世纪的文学创作中,戏仿叙事作品的兴盛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这类作品在依赖戏仿进行叙事的过程中通常都遵循一种独特的“反向”或“倒置”的逻辑,对源文本的叙述逻辑及创作意图进行颠倒式的处理,具体手法包括对源文本中“英雄”式主人公的反向塑造、对源文本角色间的权力等级关系的反向设置、对源文本情节叙述模式的反向“突转”.虽然20世纪戏仿叙事的“反向”逻辑是对源文本叙述逻辑的一种解构或否定,但它却不是对后者的纯粹消极的否定或破坏,而是一种带有双重性质的积极的否定.  相似文献   

13.
将沈从文小说《边城》改编成电影时,凌子风导演原本构想是将其拍成一部具有原著小说风格的诗电影。从诗电影角度对改编影片《边城》进行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因导演在改编中过于注重叙事的连贯流畅,追求整体风格的真实自然,电影最终呈现的风格带有传统好莱坞特征,纪实倾向突出,缺少原著小说的梦幻、诗性气质。其去诗性求真实的改编手法导致的突破与局限,也反映出侧重叙事的传统电影语言无法驾驭诗电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典解构与重构是当前一道亮丽的文艺景观.消费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冲击、经典的"老字号"招牌和文艺创新的贫乏与无奈是造成重构兴盛的主要原因.经典重构虽然部分地消解了传统及其蕴涵的神圣性,但它又重新诠释了经典、延续了经典的生命,使经典"死去活来",显示出一定的现实意义.经典重构只有坚持限度、效度与文化建设相统一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曹禺的剧作历来是影视改编的热点之一.在曹禺剧作的影视改编史上,<日出>的改编总体上比<雷雨>、<北京人>、<原野>的改编都更为成功.以<日出>的影视改编为个案,通过与曹禺其他作品的文本特性及其改编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话剧改编为影视作品,原著的文本特性对这种改编有很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进行了再次梳理与审视,认为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的建构式改编加强了原作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解构式改编是当下"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引起诸多争议的主要原因,重构式改编则充分深化了影视改编的创新意义.影视创作者应充分认识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特殊规律,合理地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红色经典"的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能够跨越时空,属于整个世界,“属于所有的世纪”。莎士比亚作品的文本阐释研究是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重要前提,是莎士比亚研究的基础一环,也是莎士比亚研究的源泉和动力。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和新的文学研究视角的出现,学者们不断将莎士比亚作品置于新的背景之下,从新的视角对其加以阐释。改编是一种传承,是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对改编及其遵循的原则进行研究将为改编提供理论指导;对改编后的作品进行研究,将促进改编质量的提高。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是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集中体现。对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培养适合传播莎士比亚的语境,对改编作品的本土化思考以及传播手段的研究,都将促使莎士比亚得到更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化对当下倍受关注且极富争议的恶搞现象的理解,结合后现代文化语境,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讨恶搞的审美逻辑和社会文化价值,认为恶搞的本质是戏仿,即通过对经典的、权威的、流行的文本拿来主义地盗用,别有用心地篡改,来获得一种互文性的喜剧效果。在后现代语境中,恶搞中的戏仿消解了传统的讽刺力量,具有了强烈的游戏拼凑性,其用心并无特别的恶意,而是大众为获得自由宣泄的快感而进行的一种解构和狂欢游戏。  相似文献   

19.
文章总结和归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对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诠释、改编以及由此形成的舞台艺术的现代特点.在概括描述<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常演常新的剧场面貌的前提下,对不同的解读方式、不同的导演风格、不同的舞台呈现进行学术研讨和分析评价,肯定了既尊重原著、又不断升华原著的美学精神的艺术创造方法,同时对于有违原著美学旨趣的肆意改编提出批评,探讨如何发挥经典剧作的现代意义、深化其文化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唐代变文多取材正史,经民间作者之手赋予其新的内涵,这种改编亦可视为文学通俗化的个案之一。而在此改编中,变文作品明显呈现出迎合平民知识水平、欣赏趣味和价值观念的倾向,表现出鲜明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