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著名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然而巴塞尔姆这部小说无论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还是主题上,都彻底颠覆了人们熟知的格林童话故事。文中大量的后现代写作技巧尤其是戏仿的运用,对格林童话故事进行了挑战、否定与颠覆,使之成为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经典之作。研究《白雪公主后传》中的戏仿手法,可以窥见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独特的颠覆魅力。  相似文献   

2.
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解构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而且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解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以其非线性的叙述、嬉戏的形式、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的细节相结合等,鲜明地表现了这些解构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小说在颠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 ,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解构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的“重构”趋势。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 ,以其非线性的叙述、嬉戏的形式、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生活的细节相结合 ,鲜明地表现了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等后现代主义重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美国后现代小说《白雪公主》主要嫁接于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其中也穿插了其他经典童话故事的情节。唐纳德·巴塞尔姆运用互文性将文本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所进行的诗学构建,是对文本历史的承续与反叛,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创作的锐意创新。在互文性的框架下解析《白雪公主》的童话隐喻,旨在阐述文本表面散漫的叙事风格背后隐藏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白雪公主后传》是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196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后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将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完整的情节和和谐的人物关系解构得支离破碎,从而折射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距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白雪公主后传》中的内心独白、戏仿和拼贴等叙事策略来揭示小说中的人性冷漠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小说应运而生,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佳作。《白雪公主》有别于以前的小说创作,以语言为创作主体,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和情节发展,用非线性的叙述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文本,把一个美好动人的童话故事变成现实世界的黑色童话,从而表达了对传统文学模式的反思和对现实世界的透视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巴塞尔姆《白雪公主》中的戏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戏拟(parody)是一种古老而崭新的艺术手法,它通过对原有艺术作品的戏谑性模仿,来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批判与更新.后现代主义者对于艺术传统的反思与批评意识越来越强,戏拟作为强有力的艺术批评手段在后现代主义的各个艺术领域空前活跃,因此,后现代主义时期又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戏拟时代".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就是这种背景下的典型之作.分析<白雪公主>在叙事、人物等方面戏拟的应用,展示巴塞尔姆对童话这种传统文学模式的反思和对现代人生存现状的透视.  相似文献   

8.
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伊哈布·哈桑等人的理论 ,结合对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的分析 ,集中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表征为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和内在性的重构趋势  相似文献   

9.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雪公主》与后现代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这篇小说是一篇典型的后现代解构文本 ,他通过戏仿格林童话的方式 ,对其进行了解构与颠覆。整个小说是一篇拼贴与杂凑 ,并采用了像电影镜头拼接的手法 ,造成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 ;小说的语言具有一种自我讨论和自我指涉 ,构成一种对小说虚构的消解 ,同时作品还把解构和颠覆的矛头指向了语言本身 ;而这一切和小说中对格林童话中人物的戏仿联系在一起 ,完成了它的三个层面的解构 :一是对格林童话的解构 ;二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解构 ;三是对语言自身的解构  相似文献   

11.
陆登的中篇壮文小说?Ga Dinj Oj o?(?短脚阿和?)是在探寻“百越境界”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小说具有人性美、故事美、语言美与意境美,彰显了百越的温润之美。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3.
女冠和女冠诗人是唐代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李季兰作为一名女冠诗人,毋庸置疑,也成为人们褒贬评论的 对象。她虽然存诗不多,但这些为数不多的诗歌是她整个人生的写照,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李季兰的人生历程中对道教思 想文化的吸收与冲击,同时也可以看到她的凡人-女仙-凡人心路历程,从而为我们展现一个具有生命的李季兰形象。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先生在现代情境下所塑造的古典关人——红玉,是代表中国古典阴柔之美的女性形象。她艳丽照人,美貌出众,但自幼俸弱多病、多愁善感,钟情于人却敏感于事,呈现出的是一种病态美。而透过表面文字看到更多的是这一人物形象作为服务于叙述者的积淀着特定文化意味的符号而存在,在她身上不仅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且她的悲剧命运也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情境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时代社会物质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陆续就音乐喷泉、烟花、插花、武术表演等非典型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展开讨论,甚至已有部分客体涉及诉讼,这就要求研究者厘清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作品”的概念和界定,明确非典型作品的特点与保护意义,才能探寻非典型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路径。因此,当前应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并结合司法审判实例来探究非典型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3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母亲神话"的解构,具体表现为对母亲形象的直面丑化、对儿童形象不同常规的塑造和对女性生育的颠覆性书写。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消解,反映出萧红自身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它最终实现了萧红独立、自主、坚毅人格的自我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