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全球化增加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难度,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薄弱,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生态脆弱,旧的保护观念和思维不太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于文化事业的保护方式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随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必须更新观念,以适应活态性、整体性、创新性与自觉性的内在要求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将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通盘考虑,以文化保护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充分保障,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保护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通过适宜的产业化利用,拓展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空间,增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共生共赢。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是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它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特点,而与民族文化认同相联系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裂痕又具有修复与整合的功能,文化认同的深层次结构有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因此,国力的增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性政策都会影响到文化认同。故应重视区域平衡和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尊重边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先进文化的建设,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国家日益发展、国力不断强盛的基础上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同是基于众多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而产生的集体认同意识,展现了各民族对共同历史记忆、国家政治体系、中华文化一体性的认可,对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作为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与一般青年共有的国家认同感,也有着反映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环境、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因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而使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在国家认同的表达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与冲突。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表达的中介形式,对民族、政治和文化场域的共同认同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高度嵌合。所以,以民族、政治、文化等实体要素构成的"场域集合"嵌入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教育,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由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以往主要注重边疆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层面的融合。实践证明,各民族经济和技术层面的融合并不能从根本上加强边疆民族团结。当前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因素归根到底在于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大,消除各民族间的心理壁垒和文化隔阂才是边疆民族团结的关键,必须推进边疆各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文化。推进各民族文化层面的融合是加强边疆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措施推进边疆民族文化融合,将其纳入民族工作的重点之中。  相似文献   

5.
文化效应是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与之相类似的特征。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尊重传统民族文化,又不能为其所束缚,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为各民族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与广阔的发展空间,确保各民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真实性,这是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贵州农村调查,发现民间信仰中森林文化记载了民族始祖的生民和创业历史,显示了各民族对森林、树木、土地、山、风、水等自然的敬畏景仰与留恋依赖,区别了不同民族的祭祀信仰;另外,发现各民族存在对土地神的泛崇拜以及面对疾病解除途径的理性与迷惘。可见,民间信仰中的森林文化是各民族了解其来龙去脉的窗口和获取现实话语权的手段,而民间信仰潜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寄托着民族的人文精神、未来理想和完美归属。民族地区林业的发展,可以依赖以特色森林文化带动特色林业经济的新途径;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资源管理手段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时必须充分关照其独特性,这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文化安全等意义巨大。同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规模较小、文化生态脆弱以及文化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在坚持差异化原则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应该科学、充分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蕴涵的深层价值,在开发利用中注重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并注重培育其所具有的文化安全的现实功能,使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中闯出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在这一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特色发展理念,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和产品品牌工程,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延长产业链,坚定地走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每个地区民间艺术文化的原生态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时代诉求而发生变化。以青海省湟中县"八瓣莲花"为例,探索"八瓣莲花"的荟萃在湟中县城镇化进程中建构该地区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在河湟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文化方向选择都是民族间文化的"他者"与"我者"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一种融合。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某一地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创造的生产力之一,往往使得河湟地区的文化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古老与现代的二重性特征。在河湟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民间艺术文化走向现代市场产业化发展,在发展中明显地镌刻了地方性、民族性和文化自觉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要表征的节日文化,是展示民族特色、寄托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昭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是各少数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具魅力和个性特色的文化符号。以恩施州节日文化为个案,探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发现节庆文化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与策略,对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科举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是中国科举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行,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往与融合,也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聚焦性、即时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反应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性、敏感性、政治性和跨境复杂性特征。其中,民族特性是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的突出特征之一。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指涉的民族特性,辨析边疆民族地区舆情传播的民族因素及其社会影响,是认识和引导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的一个新视域。要以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空间、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和舆情消减话语的民族特性作为重要参照,正视"民族特性"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采取切合民族社会实际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和产业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包容性增长的科学内涵相契合,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是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和谐和跨越发展的优势战略选择。通过对文化产业在推动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中的作用机理,以及云南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实现路径,即统筹安排、差异发展,以旅游业为平台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以及建构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体可以依托社会支持路径实现协同治理,这表现为社会力量基于亲密性社会关系网络为各民族群众提供社会资源来优化基层民族事务治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理论发掘和微观实践,以内蒙古自治区F旗X公司为典型个案,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归纳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中社会支持的实现逻辑。在结构层面,通过空间基础、信任基础和动力基础,社会力量与各民族群众建立起亲密性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并转化为社会资本;在功能层面,依托关系网络传递发展资源、认同资源和交融资源,发挥保障发展、引导认同、促进互嵌的现实功能,提升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化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民族事务治理,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促进社会支持与正式保障的衔接,为实现社会支持提供促进条件,未来拓展方向在于提升基层各民族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与社会主义模式,使处于前资本主义诸社会发展阶段的边疆少数民族社会一步跨越了多个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怎样使发展程度各异的少数民族社会摆脱历史所造成的脱胎差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跳跃式发展,怎样选择适合各民族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实践与探索内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合作、民族平等繁荣的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与探索。这些实践与探索的丰富成果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民族旅游快速发展不断打破原有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民族文化以不断"再生产"的方式完成自我更新与超越。文章以文化再生产与空间生产为理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从物质文化维、制度文化维、精神文化维三个维度切入,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泸沽湖社区民族文化的生产过程,以及民族文化的空间形态,动态揭示了文化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并指出"文化的空间生产"是民族旅游开发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理论上丰富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合理利用的研究体系,从实践上增强空间行为主体尊重民族地方文化传统的导向意识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语言景观研究是近年来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城市各领域语言景观的研究可以探知其社会文化特征。本文以广州市餐饮店铺名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众点评网筛选出353个具有粤方言特色的餐饮店名,总结出粤特色餐饮店名的命名特点,阐明其语义内涵,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使各民族有归属感、认同感,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云南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并取得较大成绩,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满语地名是以满语文命名的特定地域空间的名称,是满族民众对其生存环境内物象的命名和指称。吉林地区不仅仅是一个生存环境,而且是一个行政建制,更重要的是是过去一定地域时空内人类文化活动地。吉林地区满语地名研究不仅是研究满语,还是研究民族的发展变迁和文化的传播交流,更是这个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各民族以特色文化作为区域经济独特资源的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丽江也如此,并以其丰富民族风情、特殊的地区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蕴涵了丰厚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且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中牢固树立“文化就是财富”的全新理念,把民族文化由非物质文化转变为物质财富,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满语地名是以满语文命名的特定地域空间的名称,是满族民众对本民族生息空间内自然实体、居民点和一定时期内行政区划的命名和指称。它是满族民众迁徙的足迹,也是这些地域主权归属的活化石,同时亦是人们深度解析满族文化的载体。因此,认真解读满语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剖析满族历史文化,就成了清以来部分学者的研究目标之一,并使得满语地名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以清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探讨满族地名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以期鉴于当下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