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从总体上呈现着写实的风貌,其间有着很丰富的事实、经验和细节,作家不仅关注现实,更加注重使用前逻辑思维来阐明人的存在本质的问题:人的生存境遇、人性的细微变化以及死亡和神秘的体验等。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使人更加成为人的历史。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入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若对人作历史性的考察,则一定时代的人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生成的产物;换言之,没有抽象意义上的人,只有不同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中的人。不同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制度。任何人的生长、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的制约。人性仿佛可以独立于制度之外,但事实上制度对于人性的规范力量巨大无比。人类社会行进的轨迹似乎应该是制度适应人性而不是人性迁就于制度,然人性有其杂的一面,当人性“彻底自由”的时…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文革"题材的新作《古炉》塑造了霸槽这个"乡村造反派"的典型形象,把造反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演绎得细致入微,体现了作家对历史、人性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霸槽的精神、行为特征使其与中外文学作品尤其是贾平凹以往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发生了深刻的谱系联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历史发展与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病相报告》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主题误读。研究者们认为,文本书写了一桩生死不渝的爱情赞歌,并揭露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病相,其实作家的创作主旨在于通过对爱情的解读揭示人生的悖论,分析人性。造成误读的文本原因是史诗与人性分析的同时追求使表述发生了抵牾,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创作主体的传统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向现代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转换过程中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抵牾和冲突形成了近年贾平凹小说创作与接受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时隔17年后读作家出版社2009年7月版<废都>,因为没有了框框的诱惑和刺激,使人更感到了其天、地、人一体的浑然天成,社会、历史、时代,民俗、风情、文化、人性的博大和深厚,贾平凹式的汉语言叙事艺术的炉火纯青,端的是一部繁华年代的盛世危言,一部毫无疑问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广大群众在面临传统乡村生活即将终结的背景下心灵的悸动与命运走向。作者发掘了传统文化衰落中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性深处的微妙变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古炉》是贾平凹本世纪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乡村"文革"为题材,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那种灾难性场面,而且深挖了"文革"之根源,即当时乡村普遍存在的贫穷、愚昧、浑浊、荒诞、争斗,或者说国民的病态生存和病态人格。由此表现出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伤痛和批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并再次经由传统文化,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出路。这既是贾平凹一贯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
时隔17年后读作家出版社2009年7月版《废都》,因为没有了框框的诱惑和刺激,使人更感到了其天、地、人一体的浑然天成,社会、历史、时代,民俗、风情、文化、人性的博大和深厚,贾平凹式的汉语言叙事艺术的炉火纯青,端的是一部繁华年代的盛世危言,一部毫无疑问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土小说的诞生是伴随着五四运动对于人性的启蒙开始的,乡土中国更是给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无限的思考空间,以至于许多离开了乡土的人对她依旧是念念不忘,在偷来的半刻闲暇时间也不忘诗意的栖居于乡土。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小说,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秦腔》,我们看到文学正是在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着社会之兴衰、人情之冷暖,思索人性与人类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研讨会于2013年5月25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召开,与会专家从文本定位、主题内蕴、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及贾平凹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学术交流。研讨高度肯定了作品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认为《带灯》运用作家一贯地中国式叙写,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变迁当中历史的人性,在对乡村文明式微唱响挽歌的同时,探索了民族灵魂的发现与求索;关于小说主人公带灯艺术形象和26封信件专家们则更是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是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精神的小说大家,也是承载乡土、关注社会变革、又不断寻求精神突围与灵魂救赎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具有了充分的人类意识和对文学人类性意蕴的追求,无论是对陕西民俗的展示还是其对禅宗文化的推崇与践行,贾平凹践行着"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而又紧紧抓住"民间"这根滋润的文学水草,始终站在人的角度触摸人性、体悟人生,关注现实,又通古喻今。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切入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揭示其中的婚俗、性、说唱、医药、禅宗等人类学元素,借以拓展贾平凹作品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4.
论人性假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实的人性是人的各种本质属性交互规定的表现 ;人性假设就是以一定价值取向对这种规定体的表现有选择地抽象、摄映。一般说来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往往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公设”,并以此推导和构建它的理论系统。人性善或人性恶是推断未来的理想社会的人性预设前提。孟子、卢梭可以说是性善说的代表。他们以人性善为依据来论证人类历史的向善主义。荀子、霍布斯是性恶说的代表 ,他们以人性恶为由论证人性改造和人性控制的必要。亚当·斯密的人性自利的市场经济人的假设 ,可以说是现今市场经济理论的公设。它比较系统地解释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蕴含有人性假设 ;这一人性假设是否可以说即是历史的具体的“共富”新人和“先富”经济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的人性解读经历了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的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在颠覆了本质主义人性论后,并没有把对人性的解读引向"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把人性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人性的表现是一个由潜在到显在的表现过程,作为表现过程中的具体人性需从人满足其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加以具体地分析,即需要分析人性表现过程中的表现主体、表现源、表现场域、表现方式及表现结果诸因素。对人性的共性概括须走向对人性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二战题材电影的人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是二战题材电影的一大主题。这些影片通过独特的人文视角,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识行为,展示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不同形态,并对人性结构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无论是对战争苦难的深深悲悯还是对完美人性的呼唤和期待,都透视着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哲学观照。  相似文献   

17.
面对瘟疫、台风、地震、海啸、洪水、暴风雪等巨大的自然灾害,人性得到了真实的检验,卑劣和崇高俱在。当代文学灾害书写常常将主人公置于一种非常态的自然灾害情境下,表现危难之中人性的光辉和幽暗。一方面,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辨别出谁是真的英雄和猛士,显示了绝境中心灵的坚韧和强大;另一方面,灾害中的基本价值体系崩塌,给人类带来心灵的磨难与灵魂的拷问,有利于刻画主人公在灾害情境下所遭受的精神苦难,表现人性的悲悯和无奈。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性的需要,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不断地开发和提升着人性。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适应人的本性的人性经济,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的经济。充分认识人性与经济的关系,是有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基础,它将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在经济活动中更有效地研究和开发人性,在适应人性的基础上改善人性,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性得以升华。在经济活动中人性发展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将占尽无限的商机。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昌平小说从人性的探索出发,探讨了人在异化世界中的追寻自由的过程与寻找希望的艰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小说中历史的荒诞和碎裂感,深刻揭示了历史的虚无与文学的虚构,给读者以深思和警醒。最后,希望作家能够更好地体察人性悲悯的深度与历史苍凉的厚度,从而更好地创作。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了民族精神嬗变的历程,同时,又用抒情的笔调传达出知识分子的真挚与柔情,具有浓浓的诗性韵味。贾平凹小说在对理想世界的建构、人类栖居地的寻找、人性的终极关怀等方面,彰显出诗性精神。在艺术手法上,贾平凹小说注重用语言、叙事手法和小说意象等艺术手段,达成诗性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