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至的《十四行集》关于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受到里尔克的启发。以往论者多论及《十四行集》在诗歌体式、诗学观念和审美方式上所受里尔克的影响,较少关注接受之后的变异和转化。《十四行集》化用西方诗体,吸纳经验诗学,但审美触角扎根于本土现实和诗学传统,在诗歌体式、诗学观念和审美方式上完成对西方现代象征诗学的变异与转化,显现了中国经验和特质。  相似文献   

2.
里尔克的现代派诗学对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有着重大影响。里尔克的诗学直接促成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发生诗性思维的转向,同时它也间接地影响了萨特的文学创作和前期存在主义思想。不过,海德格尔与萨特在接受里尔克诗学的方式上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拾取现代主义诗述,进而从词源学和哲学视角对其内在结构特点作出深入细致的探讨,认定作为现代主义诗学的"经验"应是感性与理性的合金.文章最后揭示出经验诗学之所以在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引起诗界重视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4.
先秦诗学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发端,虽有很多文献资料都有对"诗"的议论,但先秦诗学具有显著的文献之"《诗》"的特点,而非我们现在理论强调的文体之"诗"学。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此问题有助于理清海德格尔本身的诗学思想。海德格尔的思想与里尔克的诗歌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契合点,海德格尔通过阐释里尔克的诗歌展现了深刻的存在之思,这也是他阐释里尔克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阐释过程中,海德格尔对里尔克持一定的保留态度,认为他称不上是“唯一的诗人”。这实出于海德格尔自身哲学思想之缘故,其自始至终反形而上学的立场以及对此在的精妙阐述和对存在境域时间与空间的追问为回答此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独特的视野。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并非如他所说是出于存在历史之命运,其阐释无非是出于自身之立场而进行的文本解读,其结论常常是先于过程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阐释现象,对这种阐释应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由此,海德格尔的里尔克阐释问题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澄清。  相似文献   

6.
里尔克这位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通过“邻居”这个关键而又复杂多义的意象,抒写着诗人对超越性的、丰盈的存在的切近。同时,他又在仅有的儿首表现“邻居”意象的诗中.确认人类能够切近的能力和骄傲,从而获得现世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与郑孝胥论诗时,提出"务以清切为主"的观点。这一诗学观点在晚清诗坛宗宋诗风笼罩下别开生面,不至于令晚清诗坛太过单调。本文围绕张之洞所提"清切"二字,从其源变、内涵、形成和地位影响方面来展开论述,来探讨张氏诗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姚莹既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又是嘉道时期经世文士的杰出代表。在诗学方面,受家族和时代的影响,姚莹强调古今并重,主张诗歌必须表现真情,同时又追求诗歌的道德教化、经济天下的功用,他的诗学观念熔个性自觉意识与士大夫情怀于一炉,显示出继续与新变交汇的特点。姚莹诗学观念所呈现出来的变化,无论于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诗学还是桐城派诗学,乃至于晚清诗学,其所具有的转关意义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9.
"含蓄"在宋人的诗学系统中已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宋代诗论家将"含蓄"纳入"格卑"以及"雄深雅健"这些具有典型宋代特征的诗学范畴之中进行解释,提出以"含蓄不露"来丰富"雄深雅健"的内涵,使其稍加收敛而更有不尽之余韵,体现在具体创作中,就是"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  相似文献   

10.
“雅”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以“雅”作为核心语词衍生了各种相关的诗学范畴,船山诗学再次审视这一范畴,以“雅”为正,以“雅”为尚,具体表现在从风雅、雅俗、雅乐三个方面对“雅”进行了阐释。这一思想既是对于前人思想的总结,也是特定时代下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在保罗·德曼的修辞学批评看来,里尔克的诗歌是运用修辞手段玩弄的语言游戏,语言的物质性和自主结构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诗人的自我意识则是缺席的。因此,这些诗歌包含的许诺并不真实。德曼的寓言式解读既富洞见,又具盲目。应该看到,里尔克的诗歌确实描绘了它自己的解构,但是,里尔克也借助自我克制的观看来激活和重置语言与物质指称之间的关系,将语言的失败嵌入诗行的行进过程,从而建构出一个中介的空间,让语词和事物在这个空间里互相指涉。这恰恰就是里尔克诗歌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2.
作为金、南宋之后的一个统一的朝代 ,元代的诗学思想显示出新的特色 :其一 ,主张吟咏性情 ,跟宋代大异其趣 ,现出复归唐音的色彩 ;其二 ,提出诗乐相合的观点 ,为兴起的“今乐府”寻得《诗经》以来的诗学传统 ;其三 ,以是否合乐作为标准 ,将诗歌分为“古诗”、“近体”两大类 ,较仅从格律上作区别更具理论色彩 ;其四 ,提出了“诗学”的观念 ,把诗歌作为一种“学”来探讨。由此四点可以得出结论 :元人的诗学思想较前人更显系统和深入。它既是对前此诗学思想的总结 ,同时又开创了诗学思想的新局面 ,为古代诗学思想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斯蒂芬·格林伯拉特为代表的“文化诗学”的出现相对于西方的其他学术派别似乎蕴舍有更多的学派之间的倚靠关系,因而显得难以归类.但究其本源,从“整体性”、“真实性”、“合法性”这些基本理论层面进行考量可看出“文化诗学”与“古典诗学”的相通之处.大体上“文化诗学”走的还是传统诗学一路,特别是对大众性情的关注,使得文学活动更能找到生存合法性的根据.谈论“诗学”实际上就必须纳入“文化”视野,突显出“诗学”政治化的趋势.当然,在现代语境中,“文化诗学”还是实践出了一些新的诗学内涵.尤其是新媒介的出现,使得对传统艺术真实观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这一切,特别是“诗学”因其“泛文化性”而走向人类学的表现对富有诗论传统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其诗学观点可分为原理论、创作论、欣赏论、批评论四个方面。王氏论诗,贵天全、自得,倡以意为主;主张诗歌创作要巧拙相济,词达理顺;欣赏诗歌时戒忌迂拘末理,注重玩索诗味;在评价前代诗人时,他推扬苏轼,贬抑黄庭坚,而贬黄的目的在于批评金代李纯甫一派“尚奇”的诗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是本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诗学融会的产物 ,它的成熟构成了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二次革命”。在这一生成过程中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 /民族化呈现出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的纵向制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横向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在诗歌观念、诗思方式、诗学策略等方面产生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主义诗学的种种变异  相似文献   

16.
王象春的诗学观,经历了从师法明中期七子派到不循时习、自辟门庭的发展过程。他主张重开诗世界,倡导禅诗、侠诗,在七子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诗路。王象春诗学观的转变,与其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经历有关。另外,还受到明末禅学思潮盛行、山左诗风转变及钱谦益、钟惺等好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丘逢甲的诗学观,可以概括为求真、重志、尚雄和求新等几个基本方面,而其中"诗贵真面"、"以经世为心",即求真和重志是他论诗的要旨。他的诗学观融入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主要潮流,在社会转型时期体现出它的进步性和时代性。本文将力求从时代精神和文学审美需求的角度,及以求真、求新为旨意,去探讨丘逢甲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8.
王蒙是一位很有争议的文学家,其言行、思想动向以及文化界、思想界对此反应生成了醒目的“王蒙现象”。表面来看,王蒙的生活经历和多重身份是生成“王蒙现象”的重要因素,然而,就王蒙文艺思想的形成,及最主要的精神特征和思维方式而言,具有明显的后革命性特点——理性、宽容、多元等等。他的文艺思想,是学术界勘察和研判“文革”后文学走向的一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19.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20.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