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2014年“城乡居民社会调查”数据,从微观与宏观层次分析了农民工的公平感,并从实证角度检验了其影响因素及社会心理后果。分析发现:农民工的宏观公平感要高于微观公平感;两类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微观公平感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与老家居民或城市居民的比较优势均能提升其公平感,而宏观公平感有赖于日常生活体验,感知社会距离越大公平感越低。以冲突感为指标考察农民工公平感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发现微观和宏观公平感均会有效缓解社会冲突感,但影响力不同,并且宏观公平感在微观公平感与社会冲突感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农民工的公平感与社会冲突感之间有密切联系,公平感的下降往往会带来社会怨恨和冲突的增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公平感及社会心理后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结合层级回归分析法,从社会价值观念的角度探究了社会公平感、再分配偏好对福利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民众的社会公平感越强则越不倾向于将福利责任归之为政府,而其再分配偏好越强则越倾向于将福利责任归之为政府;第二,提高中国民众的社会公平感能部分通过降低其再分配偏好来削弱其对政府福利责任的诉求;第三,在女性群体中再分配偏好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强,而在高等教育获得者群体中再分配偏好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弱.  相似文献   

3.
分配公平标准作为指导薪酬分配的重要原则,会显著影响员工的分配公平感.通过文献回顾、专家法、问卷调查法、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确立了薪酬分配公平标准的6种结构:工作要求律、个体贡献律、岗位条件律、团体绩效律、市场水平律和个人特征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6类分配公平标准的认知差异均与员工分配公平感显著负相关.在6类分配公平标准的认知差异对员工分配公平感的竞争性影响中,"个体贡献律"认知差异对员工分配公平感的影响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研究较少关注到媒体使用、社会公平感与警察信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CGSS2017调查数据,从社会公平感的视角探讨媒体使用和警察信任的中间作用机制,为警察信任的文化解释路径提供新的启示.中介检验结果显示,新媒体使用频率越高,中国居民的社会公平感越低,进而降低了居民的警察信任;交互项检验结果表明,高公平感的居民使用传统媒体的频率越高,警察信任水平越高,反之,低公平感的居民使用传统媒体的频率越高,警察信任水平越低.中国转型时期迎来互联网时代,媒体在报道警务资讯时应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构建有利于个体提升社会公平感的媒体环境;同时,发挥新媒体、传统媒体主流渠道的传播优势,提升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促进警察信任,维护和谐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5.
6.
7.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8 894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压力源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社会公平感和收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发现:(1)压力源与积极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公平感在压力源与积极心理健康两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收入在压力源与积极心理健康两者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员工分配公平感、组织承诺和离职意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6家国有企业的调查,分析表明:分配公平对组织承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承诺对离职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分配公平对离职意愿的影响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分配公平对离职意愿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另一方面分配公平部分通过组织承诺两维度对离职意愿产生间接的负向影响,其中分配公平部分通过功利性承诺这一中介变量对离职意愿所产生的间接影响小于分配公平对离职意愿的直接影响,而分配公平部分通过精神性承诺这一中介变量对离职意愿产生的间接影响大于分配公平对离职意愿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逐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人的发展与社会交往、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视角出发,指出了网络交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描述了网络交往对社会发展主体,社会发展动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社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研究显示社会价值取向对行为决策的影响还涉及很多外界因素。研究设置了高低权力情境下的金钱分配任务,要求被试将一定数目的金钱分配给自己和他人,通过观察被试在其中的分配量差异,发现分配量和权力感的社会价值取向主效应、权力情境主效应显著,分配量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权力情境的交互作用显著,高权力情境下,权力感在社会价值取向与分配量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社会价值取向影响个体对权力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利己行为,表现为亲自我者有更高的权力感,利己行为更多。研究还探讨了社会价值取向影响个体社会决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公平性对居民的生活环境无限渗透,但对其影响效果的分析较为缺乏。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为基础,探讨主客观社会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公平程度越高,居民的公共服务获得感越高;主观公平因素比客观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还显示:社会公平性对于城镇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比农村居民更大。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分别从客观公平和主观公平方面去主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同时应积极引导民众的主观认知,大力增加农村民生投入。  相似文献   

12.
收入差距过大,是社会纠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税收政策作为调节收入再分配和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对降低社会纠纷不容忽视。文章在实证检验税收制度、收入分配效应和社会纠纷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流转税、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完善财产税体系的财产优化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1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户籍由农村转为城市,在他们转户之后生活质量、组织公平感及社会支持是否发生了变化,是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400 名转户和未转户青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转户后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居于中等水平,但其生活质量、组织公平感及社会支持都比未转户的青年农民工差。男性转户青年农民工的心理领域生活质量比女性高,“30~44岁”组心理领域生活质量比“16~29岁”组高,“无子女”组社会领域生活质量比“有子女”组高;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对转户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没有影响。转户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越好,生活质量越高;组织公平感越好,生活质量越高;组织公平感在社会支持对转户青年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影响他们的组织公平感进而影响生活质量。要提高转户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就要呼吁社会和相关单位给他们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加他们的组织公平感。  相似文献   

16.
17.
绩效薪酬的作用效果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通过收集有效样本,从认知视角分析员工在"企业实际的绩效薪酬"与"员工期望的绩效薪酬"上的认知差异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以及不同组织伦理气候在绩效薪酬认知差异对分配公平感的作用效果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绩效薪酬认知差异与员工分配公平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绩效薪酬认知差异越小,员工分配公平感越高;在绩效薪酬认知差异对员工分配公平感的影响中,关怀导向伦理气候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规则导向伦理气候不具有调节作用,而自利导向伦理气候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的养老压力加重。长期以来我国对不同的群体设置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这种"碎片化"的养老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影响到了人民的公平感和社会的稳定。文章基于2008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比较了现阶段我国在不同单位属性就业的人员在养老社会保障待遇公平感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进一步分析养老保障公平感与整体社会公平感的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障的公平感优于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障是否公平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感,以此说明目前的养老保险"双轨制"不仅没有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反而加重了不公平感。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风起云涌,流行口号"围观就是力量"经得起学术研究的检验吗?社会人口特征变量对政治参与感有什么样的影响?利用CGSS2010的数据进行分析,显示网络变量对政治参与有力感的影响在没有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是显著的。逐步加入其他变量后,模型显示社会人口特征,如性别、教育程度、是否党员、是否体制内单位、是否有一定的行政级别等,是政治参与有力感更为重要的解释变量。一些问题,如变量之间的因果机制、社会信任的城乡差距、政治参与感的动态变化等,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家庭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综合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两类模型,比较分析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对剥夺因素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抑制作用,社会救助则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促进作用;比较而言,社会救助的社会公平感促进效应更为稳健。其具体表现为:较之城市社区困难居民,城郊、乡镇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低,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更低,相应地,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高,城郊、乡镇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次之,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低;较之未获得社会救助的城乡困难居民,获得过社会救助的困难居民更有可能发生社会公平感,且社会公平感水平更高。正所谓,不患贫而患无助。缩小层际差距、促进阶层融合、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提升社会公平感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