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霞平 《理论界》2010,(2):130-131
在魏晋玄学家注重养生的大背景下,向秀的《难养生论》一文,是因批评嵇康的《养生论》而作。向秀关于养生的主要观点有:年命有限;用智顺欲;以礼节情。向秀的养生观从常识所见出发,继承和发扬了老庄派顺应生命本能的理性主义养生观。  相似文献   

2.
今本《庄子注》究竟是向秀所注还是郭象所注?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考察了关于《庄子注》问题上历史的和当前的不同意见,并分析了其不同意见产生的根源。在分析以往意见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今本《庄子注》应该是郭象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他者的理解:《庄子》的思考——从濠梁之辩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在对人之“在”的沉思中,庄子对此作了多方面考察,后者首先体现于濠梁之辩。濠梁之辩在理论上既涉及他人之心是否可知,也关联着“如何可能知”与“以何种方式知”有无区分或二者能否等同。惠施作为对话的一方对前一个问题持怀疑的态度,但其推论的过程又包含着内在的悖论;庄子对鱼之乐的可知性予以了确认,后者同时蕴涵着对他人之心是否可知这一问题的肯定回应。不过,在论证以上立场的过程中,庄子又将“如何可能知”的问题转换为“以何种方式知”,从而在逻辑上犯有转换论题的错误。当然,知“鱼”之乐所隐喻的知他人之心,同时又涉及社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过程。从后一角度看,肯定他人之心的可知性,无疑为确认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相互理解、沟通的可能性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广而言之,人存在于世,总是难以避免与他人的共处,而在共处或“群于人”的过程中,则不能不发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及相互理解,庄子着重分析了存在境域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影响。通过共处、交往过程中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以存在方式及存在形态的转换为其指向。就人自身之“在”而言,存在形态既涉及外在的生活境域,也关乎内在的精神世界,庄子对后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5.
谢徐林 《船山学刊》2023,(6):114-125
《庄子》文本七次出现的“不材之木”寓言紧扣人类如何取用动植物的问题,层层深入开显出庄子哲学“与万物处”的智慧及其生态伦理意蕴。该寓言标举“无用之用”,从万物共有的德性层面提供了对“人类中心主义”最深层次的批判。这一批判非单向度的超越而是多维度剖析了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两大价值尺度间的复杂关系,为超越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并弥合当下“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断裂与错位提供了指引。它强调人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角色促成天地、人、万物之间的良性共生关系,可为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哲学建构提供一些返本开新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李明 《河北学刊》2007,27(5):43-45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庄子的哲学经典《齐物论》进行现代解读,可以透见庄子的评价论之基本理论特征。就其内在理论结构而言,从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参照系统到评价情境都贯彻着相对主义,致使评价结果和整个评价活动也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和虚无性。对此,不仅应结合一般价值理论和评价论的特性,对其理论失足作出分析,而是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给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问题所带来的理论资源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申林 《东南学术》2004,(2):109-116
本文通过对邓文赖以指认海德格尔"复兴"形而上学的三条理据的讨论,指出这一指认难以成立,其本身陷入了表象性思维,对海氏的存在之思作了形而上学的裁剪;其实,着眼于存在论差异的存在之思保持着思的可能性,与所谓"存在的形而上学"形同冰炭;邓文似是而非的指认只能证明存在之思随时有被肢解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9.
任倩 《社会科学家》2006,(Z1):11-12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大厦,是在对众多先辈的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其所著的《形而上学》一书里,始终贯穿着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先辈理论的独到见解.而在第一卷的第九章、第十三卷、第十四卷,亚里士多德花了很大的篇幅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了十分详尽的批判,从中可见,柏拉图理念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之深远.本文将就这几个篇章简要地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是如何进行批判的.  相似文献   

10.
《奉天讨胡檄》与《讨粤匪檄》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檄文经典名篇,而且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但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二者作过专门的比较研究.其实,这两篇文献各有主义和立场,其背后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识,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天父天兄之教”与中国传统名教的不相容.天父天兄之教以西方传入的基督教为蓝本,高举反满旗帜,使得这场对抗也是中西交冲之初晚清社会“西化”、反满与卫道、勤王之间的首次较量.其时中国的人心还在于传统和文化,西化和反满走不进中国社会,但50年后西化和反满同时并举,蔚为浪潮.世路的剧变,反映了近代社会在新陈代谢之下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1.
雍正借助引见制度考察臣僚,于一面之际考察官员的见识、才能、性情等等,但它难以准确反映官员的真实情况,误察、失察在所难免;他利用密折奏报监察百官的任职、品性、操守等等,洞微察隐,鉴察严明;但诈伪之辈往往"挟保荐而放恣上司",官场舆论真伪莫辨,雍正也难免遭受欺隐蒙蔽。其统揽大权,穷一人之力无法明察天下百官,是其察吏之术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12.
郭名华 《殷都学刊》2011,32(1):85-88
家庭妇女和妓女是一对天然的冤家,她们之间展开了争夺男人的战争。家庭妇女和妓女的性别角色都是女人,这让拯救者和被拯救者不期然竟成了一组矛盾,悖论由此产生。妓女的生存自有她们的价值观与道德哲学。捍卫家庭的妇女自然痛恨妓女勾引她们的男人,而妓女又痛恨家庭妇女社会赋予的道德优势。放纵身体欲望,肉体逍遥自在,是当今的人性迷幻花园。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的灵魂的空洞、精神的腐败、内心的脆弱,难以抵御物质欲流的冲刷腐蚀。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家庭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潮汐冲击下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3.
刘辰 《天府新论》2020,(3):35-42
"朱陆之辩"是理学史上的公案,自南宋产生后一直绵延至清代。尽管清初朱子学独尊,陆王心学没落,但"朱陆之辩"仍然是士人热衷讨论的话题。而《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就是对此做出总结。一方面,《四库全书总目》尊崇程朱,以濂洛关闽为宗;另一方面,不废金谿姚江之所长,承认朱陆之异同,认可王学自身的价值。而其背后,则是提要对乾隆反"门户"思想的执行。  相似文献   

14.
船山认为善恶属性的产生主要受人物交接的时地条件影响,性也是在与习相成的过程中开放而变化有种种属性的,这种善恶观与性论深刻影响了船山的工夫论.从《俟解》中所强调作为学者之先务的博文约礼之道来看,其既与朱子未发阶段的涵养之功有相似性,又不停留于只是在"礼意"的层面说"礼".而其所强调的"博文",虽然主要扮演的仍是明儒所强调的"下学"之角色,但其中"文"自身的地位也的确得到了重视.他这种强调"礼文"、重视经典的态度正符合明末清初学问思潮的走向,但其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所依托的"习与性成"的人性论、善恶观又并非时人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15.
<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史学评论的双璧,共同反映出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刘知幾、章学诚二人都重视总结史学演进的经验和教训,以理论的创新推进著史实践的发展;二人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都有独到的哲学思想作指导,重"独断"之学,重"别识心裁".刘知幾处在断代史正史纂修的高峰期,他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总结以往、提出著述的范式,他提出的范畴、命题内涵丰富,且颇具体系性.章学诚则处于正史末流在编纂上陷于困境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开出新路,他洞察当时史识、史学、史才都成为史例的奴隶之严重积弊,又发现晚出的纪事本末体因事命篇的优点正是救治之良方,主张大力改造纪传体,创立新的体裁,其论述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明显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6.
17.
"诗圣"杜甫与"悲秋之祖"宋玉精神相通,宋玉的代表作《九辩》开创了寓悲情于秋景的全新境界,杜甫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从意象、意境及精神境界对宋玉的《九辩》都有全面的承继与发展,由此而成为唐诗悲秋主题的典范之作,代表了唐诗悲秋主题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兼容并包的好学精神,也彰显了文学发展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道家思想中,自由意味着个体将生命当作无功利的游戏,游就是生命的本质。尽管每个个体的自主性会对他者产生制约,但个体之间是不足以相役,不足以相君的。道家自由的原点就是要合于天钧与道。有己、私智、语言等是自由与逍遥的限制因素。道家要求个体超越于心知之灵;依从各自的条件,各如其分,各凝其神;超越一切功利的关系,以无用用无用,最终与道相合,休乎天钧。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流寓济南的蒙古族画家松年为课徒而著《颐园论画》,此著在继承传统画论的同时颇多创建与心得,尤其对水法、传统人物画以及绘画个性的形成等多持有独特的见解,是对传统绘画理论与技法实践的推进与发展,而其间所蕴含的儒家传统思想也颇为显著.但因其所处时代所限,其绘画理论及文艺倾向难免存在局限与偏见,且所处时代恰逢中西文化的大碰撞期,鼎革易代的历史潮流使这部著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凤媛 《学术月刊》2024,(2):166-174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对抗战大局和抗战文艺综合而深入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既是老舍反思抗战文艺重宣传、轻艺术的一种转向,也是他深受抗战时局之刺激和抗战建国理想的感召,思考抗战文艺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进而为新中国的未来建设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老舍作为文化审视和人性批判者的意识被再度激发强化。他借树华农场这一经济实体在抗战时期如何运作的细致剖析,从经济问题延伸到了文化和人性问题,也牵涉出对抗战文艺如何处理“情”与“理”之关系的多重思考。老舍的“情”“理”之辩,融合了他对抗战社会内在运作机制的犀利观察,实践了他对抗战文艺如何切实突进现实与生活的新思考,也寄托了他对抗战文艺淬炼民族文化传统、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