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匡庐图》的山形地貌和南方庐山不符,而与太行山的山形地貌吻合,确切地说,就是荆浩隐居的太行山洪谷的山水风光;“匡庐”是荆浩的斋号,有匡复唐朝、匡正社会之意,它与庐山别名“匡庐”只是巧合,内容上风马牛不相及;《匡庐图》不是一幅单纯表现自然的山水画,而是一幅文人书斋山水,书斋是作品的关键所在,它是继王维《辋川图》和卢鸿《草堂十志图》之后的第三幅文人书斋山水,同时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人书斋山水;《匡庐图》并不是后人伪作,而是唐末后梁画家荆浩的真迹。  相似文献   

2.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是“亚军”。——题记 苏教版第九册有一篇看图作文《猫口夺燕》,这次习作的要求是这样的: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以及这两幅图之间的联系。然后想象一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会怎样,并把你想的意思用一两幅图画下来。文中配的两幅图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3.
借口     
《借口》是余志云同志创作的一则故事型漫画,它由四幅图组成:图1上有四个人物,活动在同一间教室里。正中间的是一位正在上课的老师,老师的右边是一名学生,刚刚跑进教室,脸上还淌着汗,背上背着书包,从嘴里喊出两个字“报告!”图案左下角有两名学生,目光都落到这个迟到的学生身上。下面的三幅图都只画了老师和这位迟到的学生。图2中画着老师生气地责问:“怎么搞的,天天迟到,怎么解释?”  相似文献   

4.
《纠正》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成名之作,获得了2001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小说将故事人物置身与消费社会中,采用狂欢化的叙事策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20世纪美国社会的风情图。笔者试图从狂欢诗学为出发点,结合小说展现的消费社会,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相互的纠正和自我纠正行为来探讨消费社会对家庭和个体造成的弊害。  相似文献   

5.
陈斐华 《社区》2014,(13):60-61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人高鼎的这首《村居》真实地描绘出了一幅“春季牧筝图”。不久前,我在泰国首都曼谷有幸目睹了另一幅“春季牧筝图”——当地有名的“风筝大赛”。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张举世无双的紫檀木弓。他爱不释手,但又觉得它不够华美。于是,他请来了一位能工巧匠,在弓上刻上了一幅美丽的行猎图和遍布全弓的漂亮花纹。至此,他才感觉弓至极完美。可是当他搭弓引箭时,弓却突然断了。正是弓的外在的美丽让它失去了一柄良弓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纪念堂:一幅不让须眉的花木兰传神写照的工笔画《中华巾帼英雄图》(1.40米×0.70米)因画家对历史人物的高度理解和高超画技而成就一曲木兰辞新篇。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幅书写大自然之美与祥和之气的工笔画《孔雀》(1.70米×1米),静静地聆听着中华民族每一次崛赳所发出的振奋人心之声。中南海:一幅屹立在东方地平线上长啸的双狮工笔画《雄风图》(2米×1米),长吟“雄风当中华劲,东方一啸惊西方”。天安门城楼:一幅凝华彩与壮美于五虎的工笔画《华夏雄魂图》(3.50米×1.10米),但见莽莽天地间,雄魂奔。……这些非同凡…  相似文献   

8.
民俗作为人类的一种传承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充斥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作家真实反映生活,就离不开民俗的描写。陶渊明亦不例外。从其大量诗文的字里行间,可以窥测到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图;可帮助我们正确领悟其思想感情,深切体味其艺术匠心。一、民俗事家中的思想寄在陶渊明诗文中,民俗事象经常充当其寄寓思想感情的载体。象《挽歌诗》中对丧葬习俗的描写,便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观。挽歌,即葬歌。相传最初为拖引柜车的人所唱。晋代习俗,人死了,亲朋多唱挽歌,以示哀悼。这在《晋书·礼志》中就有记载:“汉魏故…  相似文献   

9.
读书偶感     
黄桂宁 《今日南国》2008,(22):77-77
窗外,雨声浙淅沥沥,翠竹让清风抚弄得低头摇曳。我坐在桌前信手拿起蓝天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随意浏览起来。一幅古朴雅致的夫子讲学图首先映入了眼帘,图中“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字迹似乎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从扉页一直往下看,无尽的阅读乐趣弥漫于国学经典名著之中。  相似文献   

10.
找真品     
宝安 《山西老年》2011,(5):34-34,63
收藏家从地摊上的十个花瓶之中淘到一个真品。请仔细对比上下两幅图,看看收藏家捧走了哪一个?  相似文献   

11.
目前,北极仍在不断消融,消融的速度有增无减。2007年夏,北极永冻冰的消融面积超过了100万平方英里,永冻冰的存量锐减至50年前的1/2。回溯历史,无数欧洲探险者试图探寻出一条由北极通往亚洲的航道,但历时数百年的探险却发现“西北航道”(从加拿大的戴维斯海峡至美国阿拉斯加州,该航道在北极圈内)并不适合远洋航运。  相似文献   

12.
《皋陶治狱图》是一幅出土于江苏打鼓墩樊氏墓的画像石作品,也是一幅精美的历史故事画。它运用流畅绵劲的线条,生动刻画皋陶、獬豸等人物和动物的形体、动作、姿态与眼神,形神兼备。其构图饱满、均衡,讲究对比与对称,成功处理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的关系。《皋陶治狱图》表现了魏晋时期重气韵的新的艺术风尚。  相似文献   

13.
《皋陶治狱图》是一幅出土于江苏打鼓墩樊氏墓的画像石作品,也是一幅精美的历史故事画。它运用流畅绵劲的线条,生动刻画皋陶、獬豸等人物和动物的形体、动作、姿态与眼神,形神兼备。其构图饱满、均衡,讲究对比与对称,成功处理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的关系。《皋陶治狱图》表现了魏晋时期重“气韵“的新的艺术风尚。  相似文献   

14.
汪金友 《中华魂》2013,(20):26-27
著名画家俞仲林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那幅《牡丹图》被人买走了。过了两天,俞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在电话里说:“前天,在您的画展上我买了一幅画,能不能退掉?”俞先生问:“哪一幅?”对方答:“就是那幅《牡丹图》。”接着他又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  相似文献   

15.
郑珍《轮舆私笺》二卷专为注解《考工记》之轮人、舆人、轿人三职,另附《轮舆图》一卷,共有图九幅。其中三幅为郑珍所绘,另外六幅为其子郑知同所绘,而郑知同也只是将其父郑珍的文字叙述变成了更为直观的图形解说,图之精髓仍在郑珍。择其中之《牙围图》、《毂辐牙合材图》、《车舆全图》和《轿合衡度数图》四图进行解析,不时切换古车制系统之轮牙、车舆、车毒舟的空间概念,可见郑珍对《考工记》之车舆系统的图形述说。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当前航道法起草工作的大背景,针对航道法与航运法合并立法的立法思路,从航道的公物属性出发,依托公物法的理论框架推导出航道法的立法框架,提出航道法立法的新思路。这一立法思路体现了航道的公物特色,重整了航道领域内的相关制度逻辑,增加了航道立法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罗汉写经图》是一幅流传有序的宗教名画。但由于此画作者佚名,所以围绕此画历来评述颇多,既有共识,又有争议。从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形象以及作品创作的特定时代信息和文化背景分析,《罗汉写经图》既不是一般的“罗汉图”,也非单一的“写经图”,而是一幅深度体现禅宗文化及其演绎中的出自文人画家或得道高僧之手的“寒山、拾得、丰干三圣图”。  相似文献   

18.
新绛县横桥乡西柳泉村离休干部贾毅然,20年来一直订阅着《山西老年》。贾毅然对《山西老年》读得特别认真、仔细。每期刊物一到,他总是从封面一直读到封底,不漏读一文一图。时间一长,当他想重读以前的某篇文章或某幅图片时,就得在厚厚一摞杂志中寻找,费时费力,很不方便。怎样查  相似文献   

19.
南浏段数字航道系统主要由电子航道图系统、综合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系统支撑平台等组成。综合监控系统是数字航道应用系统的核心,主要由航标遥测遥控平台、船舶监控平台、水位监控平台3部分组成。该系统正式运行后,在航标技术信息动态监控、工作船舶动态监控、水位动态监测、标志被打及船舶交通事故调查取证等航道维护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航道维护工作效率。未来随着航道科技的不断进步,综合监控系统将拥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曾经编绘了一套高水平的全国地图《 守令图》,宋末即已失传,而1964年四川荣县发现的北宋宣和《守令图》碑刻,其底图来源 迄今不详。本文探讨了两者的关系,认为沈括《守令图》的传绘本就是宣和《守令图》的最 早底图,只要将宣和《守令图》作一定处理,一幅失传800年的精品地图可望重现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