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学生隐喻能力的增强有助于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从隐喻翻译的目标、指导理论、译文讲授、学生翻译实践及译文检测与评价等五方面进行具体的隐喻式翻译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隐喻认知能力及翻译能力,加速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过程,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在话语中大量存在,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但隐喻的翻译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图式与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性,译者在处置隐喻的翻译时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源语中的隐喻先进行释喻,然后通过对隐喻在译语中的移植、转换或其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隐喻在译语中的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认知理论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语言隐喻的多样性,论述认知、隐喻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人类的认知过程,发现不同文化中语言隐喻具有相似性、相同性、差异性、独特性。针对有学者提出隐喻翻译方法有七种的论断,文章就源语至目的语的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简约、明晰的翻译方法提升文化差异下的隐喻翻译技巧及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4.
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认知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隐喻的认知不完全受制于语境,还应考虑其形象性、贴切性和对隐喻的熟悉度等因素.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隐喻翻译必须熟悉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过程,并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隐喻语篇功能在商业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激发和建构概念。隐喻所具有的认知特性:顺序性、相似性和映射性,赋予了其特定的语篇功能,如衔接、连贯以及语篇组织策略等。在商业英语语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词汇教学,指导学习者的联想记忆,扩展词汇网络;如何借隐喻的语篇功能指导学习者理解语篇结构,从而让他们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辨认要点以及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与隐喻认知的工作机制密切联系。隐喻的构成特点决定隐喻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具有目的性、跨文化的选择过程。翻译时,针对目的性强的源文本和译文,应首先分析源文和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再对源文本中的隐喻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修改或增删,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进行翻译;针对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隐喻,翻译时不妨灵活运用直译加注、替换喻体或转化喻体等方法。有时为保证译文的语际连贯性,翻译时还可采用添加喻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付红丽 《云梦学刊》2013,(6):140-142
作为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隐喻,其翻译和表达既需要从语言意义上来理解,更要从文化范畴来探究.《红楼梦》两个著名英译本——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英译本中译者对感官隐喻的翻译处理表明:感官隐喻的翻译离不开文化的土壤——其翻译很大程度上基于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这种体验重叠的程度决定了译者翻译策略的取舍.  相似文献   

8.
隐喻既是一个语言意义上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范畴里的概念。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通过在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分析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策略,可以得出在语言层面上隐喻翻译可适度归化,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在文化层面上隐喻翻译异化的尺度可稍大一些,以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的异质成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隐喻认知观对中国《哈姆雷特》翻译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隐喻认知观看来,翻译实际上就是使意义在原语和目标语不同认知语境中的转换.以此为观照,可以发现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杰出代表作之一的<哈姆雷特>在中国译介、研究众多,但却较少从两种语言文化积淀的角度,加以深入剖析.若对剧中的隐喻加以量化分析,找出其背后隐藏的隐喻构建和解读处理背后的认知理据,即在一个还原了的认知语境中对语义加以再现,将有助于发现<哈姆雷特>在语言和戏剧艺术上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0.
刘小云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74-178
随着语言学理论在翻译领域的推广应用,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已经成为翻译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语篇意识指导翻译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全篇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现代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特定民族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译者要根据隐喻的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以取得文化传真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隐喻在"呼唤型"功能为主的广告文本中对隐喻的翻译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也是如此。概念隐喻理论符合人的认知特性,以已知认识未知,寓抽象于具体。鉴于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实证研究表明: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词汇教学能够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词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它能够弥补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从而从某种程度上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翻译     
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其中尤以隐喻翻译为最。在分析隐喻发展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Newmark的观点提出六种隐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翻译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探讨目的论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多模态隐喻理论对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总结前人对多模态隐喻分类基础上,提出课堂教学应该从三方面进行多模态隐喻设计:知识概念的多模态隐喻设计、课堂环境的多模态隐喻设计和"寓教于乐"的多模态隐喻设计。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普遍性的原因,也指出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重要性。涉及到隐喻的英语语言现象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尝试将认知隐喻学中有关概念隐喻的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中,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以探索解决英语教学中涉及到隐喻现象的教学难点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云虹  冯丽春 《河北学刊》2008,28(3):242-244
隐喻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对隐喻的准确理解要求理解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从隐喻意义的来源入手,能够找出隐喻与文化的三种对应关系。探究隐喻意义来源同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好地认知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