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薄弱环节在农村,短板在于乡村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简称《计划》)颁布实施5年来,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局面得到初步好转,乡村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策实施成效显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使得政策措施持续发力,继续释放政策红利。从《计划》到《意见》,乡村教师政策不仅带来了乡村教师队伍数量的增加,更是促进了其质量的提升。深入了解政策变迁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政策,促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是乡村教师政策历史性转折点,而党的十九大则开启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理路在于: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形成合力、坚决贯彻是基本要求;化解矛盾、突破瓶颈是关键;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是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化为价值引领,努力办好优质均衡富有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教育已成为全面助推乡村教育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步入“后扶贫时代”,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应以乡土性、全面性与共融性价值作为逻辑起点,秉持守望乡土文化、构筑生命共同体、形塑治理生态圈的实践逻辑。努力打造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乡村教育现代化愿景的实现,应统筹规划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布局,以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等方式来实现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共生,从而解决乡村学校在发展中陷入的“割裂、疏离和悬浮”困境。树立本土化培养的治理目标,增强实用性培养的治理内容和深化协同性培养的治理方式有利于实现乡村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带孩子到打工城市或送孩子到城镇读书,乡村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地方政府采用撤点并校方式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并大力促进乡村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但乡村教育问题依然突出,出现乡村教学点规模小、教师缺乏、学生上学路远以及城镇“巨校”和“大班”等新情况,乡村孩子难以享有城乡均等化义务教育。尤其是,教育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家庭城镇化发展,造成了城乡教育二元与城镇教育二元叠加、乡村教育供需结构失衡等结构性困境。籍于此,乡村教育治理要以城镇化为向度,着力促进乡村教育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优先满足困难家庭、低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需求,确保乡村孩子能够接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回顾与新时代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历经近百年发展,研究成果从极度匮乏、逐渐丰富、质量提升、快速发展到“重心下移”,日渐成熟。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学理支撑。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描述分析可知,中国乡村教师研究主题涉及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身份认同、队伍建设、专业发展、培养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乡村社会发展、域外视角等。其中探讨了诸多实践问题,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和跨学科研究范式,明确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问题;乡村教师政策制定与实施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应把如何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乡村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问题解决措施不完善、政策实效测评欠缺、思想体系建构较弱等亟待改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应加强“十四五”规划期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与推进研究、“互联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模式研究、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及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现代化为价值引领,努力办好优质均衡富有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教育已成为全面助推乡村教育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步入“后扶贫时代”,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应以乡土性、全面性与共融性价值作为逻辑起点,秉持守望乡土文化、构筑生命共同体、形塑治理生态圈的实践逻辑。努力打造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乡村教育现代化愿景的实现,应统筹规划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布局,以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等方式来实现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共生,从而解决乡村学校在发展中陷入的“割裂、疏离和悬浮”困境。树立本土化培养的治理目标,增强实用性培养的治理内容和深化协同性培养的治理方式有利于实现乡村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指立足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当下场境,在对城乡教育的比较差异、乡村文化的丰富蕴含与实践特征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文明、借鉴新兴技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乡村教育的过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面临着治理价值取向偏失、治理主体单一化、治理力量碎片化、治理过程形式化、治理环境恶劣化等复杂问题。走出乡村教育治理困境需要推进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即促进乡村教育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目标现代化、治理主体现代化、治理机制现代化以及治理环境现代化。?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族地区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面对诸如行政、科研、社会工作等繁重的非教学任务。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工作困境入手,应该多渠道增加、调整教师数量,加强教师构成的多族群化,实施小学教育去行政化等方法,以期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主要方向。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其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良好的师德师风、“适用”人才充足、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理念与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然而,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队伍内部固化以及管理问题等不利因素,限制了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此,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教建设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和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多渠道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等途径,构建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个人发展支持体系,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最终提升学前教育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学校数量锐减,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流失越来越严重,乡村学校的衰落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乡村学校的"保量"与"保质"仅仅成为一种理想,乡村学校的发展陷入了迷茫。本研究基于公平理论的视角,从经济学、法律学和伦理学等维度论述乡村学校衰落的必然性,提出乡村学校发展的路径:转变乡村学校的办学理念,缩小城乡教育投入差距,完善乡村教师和学生流动机制,引导乡村学校走出文化迷失,从而突破乡村学校"留或撤"的观念束缚,引导乡村教师和学生合理流动,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新时代乡村学校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土情感是乡村教师在认识、了解乡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乡村"、"乡村生活"和"乡村教育"稳定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它既是提升乡村教育品质的精神支柱,也是强化师生爱土兴乡的价值导向和推动乡村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受当今时代社会巨变的冲击与影响,乡村教师存在对乡村教育的疏离、对乡村生活的陌生以及对自身角色的迷茫等乡土情感缺失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情感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根基,其重塑需要有效发挥各方合力,即完善各级政府保障机制,增强乡村教师乡土安全感;健全乡村社会关爱机制,强化乡村教师乡土归属感;加强教师情感修养机制,激发自身乡土责任感。?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出现,导致教育的城乡差异较大,西部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完善,师资水平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学前发展。在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依据成人学习特质设计培训策略,借鉴TOT模式探索层级递进式教师专业培训体系,通过设计以关键能力提升为主的培训内容来提升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以地方高校为主要力量整合资源建构学习共同体,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持续帮助,形成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联动模式,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有效提升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农村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通过对贵州、河南和重庆3省市农村教师教学诊断能力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教师教学诊断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且在不同教龄、职称、学校类型等方面显示出不同的差异和特点,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旨在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诊断能力水平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0年至2018上半年所收录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献,发现有2 604篇相关文献,并以此为分析对象。将导出的文献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变分析来捕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对策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关研究越来越注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师内在素质的提升,趋向于探讨城乡统筹中的中小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偏僻农村学校的特岗计划及教师配置问题、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以及艺体等学科教师补充问题。针对已有研究的盲点和薄弱环节,未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关注国家乡村教师政策的落实,提高实效性;第二,关注流动中的乡村教师教育,提高统筹性;第三,关注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高认同感;第四,关注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提高融合性;第五,关注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激发主动性;第六,关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高针对性;第七,关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队伍,建成专家库。  相似文献   

14.
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重要影响,也对乡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决定意义。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对贵州省X县的370名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X县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师性别及任教学校建设水平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一定影响;教师的月收入水平及任教学科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基于实证数据,提出了提升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应对策,为实现我国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ESP教师参与行动研究是实现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参与行动研究的两名ESP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以探讨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如何获得专业发展。研究表明:ESP教师参与行动研究带来教师对学生和对外语教学认知方面的改变;行动研究也带来教师行为的改变,尤其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研究也发现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自觉性、系统性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因此,要加强教师对行动研究和教师发展的认识,优化外部环境,激励ESP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安心留在乡村学校从教,关系着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具体措施。但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其中的男教师和工作在乡村小学的教师;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受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个人偏好、乡村文化适应性、家庭和学校支持度、教师教育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偏好和乡村文化适应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留住新生代乡村教师,仍需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现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1)重视乡村教师招聘和管理过程中对个人偏好的考察与培育;(2)积极帮助新生代乡村教师适应乡村文化;(3)关心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家庭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4)重视乡村学校建设,给予新生代乡村教师更多的组织关怀;(5)出台针对乡村教师的教师教育标准。  相似文献   

17.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立园之本,是学前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对昆明市C区29所幼儿园2011-2017年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的发展、教师队伍专业性水平以及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的现状。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针对区县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笔者认为,为促进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应该从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对师资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