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家庭结构出现了规模小型化,进一步核心化,户均人口数、生育子女数减少,居住方式的变化,老年人传统权威的丧失、家庭地位的下降等诸多方面的特点,作为与传统家庭结构模式相符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也受到来自上述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存在的基础受到了冲击,走人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就对社会的养老方式的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且需要不断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3.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严峻的养老形势,家庭养老中对儿子养老的预期有所下降,相对而言,女儿养老在实践中的工具性意义不断提升,日益成为实现老人生活照顾和情感支持、满足老人需求的重要渠道。但传统的嫁娶式婚姻形态和从夫居婚居模式降低了女儿养老的可能性,村规民约对女儿养老也产生重要的反推作用。给予女儿养老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还需要在观念变革和村规民约的修订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的制度变迁为主线,着重探讨了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农村现阶段的特殊意义,分析了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与不可替代性,并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向现代家庭养老模式的转换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养老保险功能急剧弱化 ,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很不相适应。为此 ,必须加快养老制度改革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当前要通过提高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认识 ,增强农民社会保险意识 ;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承受能力 ;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搞好农村养老基金管理 ;广开社会保障筹资渠道 ,为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充足资金等措施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角色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反馈模式"下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养老的主要模式,家庭养老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养儿防老,儿子是家庭养老的主体,女儿在家庭养老中处于边缘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家庭养老出现了新变化、新趋势。在现代社会,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更多地扮起了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角色,变化背后有制度、文化、社会环境的原因。女儿参与家庭养老保障了老年人的养老安全,完善了中国的养老体系,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并陷入严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供养水平不足、生活上日常照料欠缺、精神上慰藉需求匮乏等方面。基于“结构—关系—主体”的分析视角,系统阐述了农村养老困境产生的机理。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社会养老氛围淡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以及社会保障功能不足等是 “结构性”因素;村庄共同体中传统长老秩序弱化、父权制衰落引发中青年崛起和女性地位上升带来的婆媳矛盾显化则构成了“关系性”因素;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以及“顾彼失此”为“主体性”因素。即便如此,家庭养老模式因其特有的功能无法被替代,仍为现阶段农村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现有文献基础上,利用CGSS 2010,运用Logistic回归和OLS分析方法,考察家庭结构对女儿赡养父母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女儿赡养父母行为受到家庭结构中居住模式、家庭资源和代际支持的影响。其中,居住模式方面,家庭共同生活的人数越多,女儿给予父母的赡养支出越少,且越主张父母的养老责任主要由社会承担。家庭资源方面,配偶工作状况、兄弟姐妹数量和子女数量均与女儿对父母的赡养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女儿对父母的赡养支出受到家庭总收入、配偶工作状况和兄弟姐妹数量的正向影响。代际支持方面,家人间给予的生活帮助对于女儿对父母的赡养态度和赡养支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据此结论,提出3点针对性建议:(1)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减轻赡养压力;(2)大力弘扬孝道文化,转变传统养老观念;(3)提高女性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强女性赡养父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家庭养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家庭养老所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并结合农村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内容、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此通过重新陈述“家庭养老”这一概念来分析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农村养老面临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代际支持弱化的问题。要走出目前农村养老的困境,必须选择“社会养老保障为主导并充分结合社区服务和家庭保障”的复合型养老保障模式,并且依靠完善养老立法和发展农村老年组织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的养老制度,探讨其缺失与重构。由于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农民在养老保障上的失语,构成当前农村的养老模式是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但这种模式在当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家庭养老能力日渐削弱,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国家的养老保险政策存在制度缺陷。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面临着养老意识淡漠、赡养权利保障不力以及孝道伦理弱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构建以国家养老保障为主导、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体、以社区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完善法律、养老保险制度、探索社区养老模式以及和谐家庭关系等方面入手,综合治理,提高农村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现状及主要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冲击,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等的变迁,都使得我国农村家庭的实际养老保障能力大为弱化。为此,我们应主要从制度伦理建构入手,鞭策、鼓励、扶持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老人们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相似文献   

15.
养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赡养"问题——试以"空巢家庭"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现正处于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的社会转型时期,"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养老问题十分严峻。而在养老支持力涉及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三个方面,精神慰藉是赡养支持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一个特殊的家庭模式———"空巢"家庭所面临的养老危机可以看出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乡村创业对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总体上,乡村创业能够显著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经济支持与精神慰藉,但存在性别和年龄等群体特征差异;(2)在经济支持方面,乡村创业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来提升老人的储蓄能力,增加其养老经济支持。但吸引青壮年返乡的中介路径会增加老人的生活成本,从而削减了养老经济支持;(3)在精神慰藉方面,乡村创业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改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增加老人与子女及社会交往的机会,进而提升其精神慰藉水平。基于此,政府的政策着力点应鼓励各类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农村低龄老人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在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口人力资本的同时,增加农村老人从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收益,从而促进其养老困境突破。  相似文献   

17.
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影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文化的内涵———养老、敬老和送老与特征———反向价值观。然后阐述了其在社会运行中的地位、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影响及国家应在养老文化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迁下农村宗族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是导致中国农村宗族制度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100多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宗族展现出兴盛与衰落、冲突与和谐的发展轨迹,同时也突现出农村宗族对社会变迁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农村家庭养老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特别突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传统文化观念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的地位不能动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的经济支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符合亲子关系中权利义务对等的社会公正原则,弥补了其他养老模式在精神赡养方面的先天不足,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养老的现实选择。但与此同时,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已不适应我国老龄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家庭养老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