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夷齐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廉"是夷齐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典籍中关于夷齐"廉"的有关论述主要在《孟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夷之廉既指其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也指其谦让不取的高风亮节和笃道守节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2.
郭平 《中文信息》2013,(9):192-192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大了反腐倡廉建设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提出了“家庭助廉”的思想观点。阐述了家庭助廉的意义以及开展系列家庭助廉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林源 《殷都学刊》2008,29(3):125-127
通过全面考察“顽”与“廉”词义发展的线索,再参证其它相关文献,可以看出“顽夫廉”中的“顽”应指“愚妄无知”,相应地“廉”应指“有操守”,“顽夫廉”意为“糊涂而不知礼仪的人也变得行为端正有操守了。”从而否定了赵岐等“顽,贪”、“廉,廉洁”的传统注释。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自觉”的当代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艳东 《兰州学刊》2008,(8):156-158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即经济全球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必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统领文化建设,即应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觉”内含丰富的意蕴:文化共生意识、文化创新意识、文化竞争意识、文化自主意识、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化人意识等。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是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属人性的高度统一,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具有人本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质。人文精神构成文化环境的精神和价值维度,是文化环境的实质与核心,在文化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文精神是文化环境的指示器,其存在状态直接反映和体现着文化环境的优劣,是衡量文化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6.
张艳国 《江汉论坛》2005,(9):97-101
忠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立身做人的道德品质,矢志追求的自我要求。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忠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客观基础。从文化的圈层来说,它具有自我要求、人与人的规范以及社会规范三种层次。由文化的历史性决定,忠诚文化具有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我们要提倡积极向上的忠诚文化,反对封建糟粕的愚忠小诚。忠诚文化具有不凡的现代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它通向现代社会,是整合现代社会关系的利器;其次在于它通向现代社会道德体系,很多内容可以被现代社会道德体系所吸收;第三还在于它通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生息繁衍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藏族传统文化。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藏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在严酷生存条件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思想。本文拟从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禁忌文化、生活习俗、民族信仰、法律条款、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等五个方面分析其中蕴含的有利于保护藏民族生存环境的因素,以期对藏民族传统文化长久不衰的内因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的结缘由来已久 ,城市影响古代小说 ,古代小说反映城市 ,从唐前至晚清 ,叠合了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的城市映像 ,就不断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小说中。而在小说的城市描写中 ,前后不同时期的两个首都或同一时期一个首都、一个陪都所构成的“双城”文化现象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宋前的长安和洛阳、两宋的汴州和杭州、明清的北京和南京 ,乃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描写最多的三对“双城”。本文以“双城”为切入点 ,通过小说文本的历史分析 ,一方面为小说史研究尝试运用一种新的视角 ,同时为当代的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一份形象的历史材料。  相似文献   

9.
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 ,应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文化观 ,兼顾地理环境、社会、民族和历史传统诸因素对于文化的影响 ,寻求地域文化向现代转化与进行文化重塑的路径 ,以满足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要求。关东文化应在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基础上 ,切实整合文化资源 ,把地方的文化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实现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老庄生态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和非线性的自然观。老庄文化讲究因任自然、效法天地和德生敬命,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生态伦理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取向、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和尊奉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有契合之处。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老庄文化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古老的范式,它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不绝,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德艺双馨”就蕴涵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文艺功能作用和社会运行之道,至今仍然具有突出的思想启迪价值。本文重点考证论述了“德艺双馨”的历史渊源、文化蕴涵、逻辑起点和思想价值,揭示了其在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等方面蕴涵的要义精髓。当前我国文艺界的艺德建设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以“德艺双馨”艺德建设推动文艺事业发展,不仅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出的时代命题,是推动和促进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繁荣昌盛的人文精神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思想引领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是传统儒道思想的理论硬核。无论是儒家的“以人为本”,还是道家的“回归自然”,最终都在“天人合一”那里找到了其理想归宿。“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具有明显的整体主义、积极入世和道德至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刘蔚 《学术研究》2007,(4):144-149
宋代田园诗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尤其重点表现了宋代农村种种生产劳动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从文化诗学的视角来看,宋代田园诗的民俗描写不仅是文学与民俗这两种文化形态交叉互动的结果,更蕴涵着诗人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在田园诗的民俗描写中,宋代诗人流露出自觉的对民间文化的志录意识,隐含着对村野文化的肯定与欣赏。  相似文献   

14.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一模糊的观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偏见.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谶纬之学、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的吸纳.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国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政治、道德伦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纪里,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将在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广西花山岩画蕴涵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现代传承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花山岩画图像中的原始武舞体现了鲜明的体育运动元素与规律,可以说是一种活态的体育文化现象。花山区域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传承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来,可以将其置于“东盟”为主题的大格局下进行传承发展,也可以通过景区建设、民族体育旅游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12世纪女真族在金源内地建国定都,在辽伐灭北宋的同时重视文治,创造了以本族文化为根脉,兼融渤海、契丹和先进的中原汉文化为一体的金源文化,使古代的黑龙江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源流之一,成为辐射中国北方,影响南宋和东北亚的文化中心,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本文对金源文化的特征、影响及当代的价值做了新的阐述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李正治  张凤莲 《理论界》2005,(3):193-194
反腐败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在此方面一直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反腐保廉思想。本文研究、分析了毛泽东同志关于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危害、对腐败现象的态度、反腐保廉的方式及措施等思想,以期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中的淫妇形象具有符号化、概念化、模式化的特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体现了杂剧作家积淀甚深的伦理观念和男权中心意识。虽然杂剧作家在塑造淫妇形象时,有意识抹去了她们偏离传统的合理因素,但是我们依旧能从剧中窥探到她们反叛行动背后无法言说的隐衷,以及淫妇形象的出现带给男权文化传统的挑战和突破。  相似文献   

19.
瑶族神像画同瑶族社会结构、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有着密切关联。发掘与研究瑶族神像画资源具有填补南方少数民族绘画史的一段空白,有助于探明神像画在中国道教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与历史意义,丰富瑶学研究的内容,创作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型瑶族绘画等现代文化价值。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管理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充实研究人员;增加经费投入;开展普查工作;广泛征集瑶族神像画;保护画师及传承人;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工作等,以加强对瑶族神像画及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崛起,近代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逐渐解除.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引发了人文精神危机、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西文明比较等话题的讨论.这些讨论为解构近代以来制约传统文化地位的传统/现代、保守/进步、中国/西方等二元对立概念范式,扫清制约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障碍打下基础,并从不同层面导引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为促成大众“国学热”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