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由我省刘占锋同志以十年之功主编的我国第一套任意字检索大型工具书《中华语汇通检》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分《中华成语通检》、《中华名言通检》、《中华名诗句通检》、《中华辞赋词曲名句通检》四卷,收成语3.5万个,名言佳句4.3万条,共1200多万字。它的出版使中华文化宝藏第一次有了一种便捷高效的开采利用系统,受到季羡林、张岱年等学界泰斗和众多学者的高度赞赏。《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等均先后作了报道。首版1万套不到半年已被订购一空。  相似文献   

2.
《清史稿》卷四二三《宗稷辰传》云:“宗稷辰,字涤甫,浙江会稽人。……稷辰父霈正,官湖南零陵知县。”《清史列传》卷六十七《宗稷辰传》亦谓“稷辰父霈正”。但就笔者所见史料而言,上述两传所载宗稷辰“父霈正”恐有误,其父名应为“宗霈”。查陈乃乾《清代碑传文通检》(北京图  相似文献   

3.
尚恒元、彭善俊合编的《二十五史谣谚通检》,搜辑了中国正史中的歌谣和谚语九百余条。从浩翰的史书中将它们择撷出来,编成一册,注明出处与有关本事,并加以简释,对于受好文史、(?)读者和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通检》又不仅是一部工具书。由于它和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广泛的关联,所以读者可以从中  相似文献   

4.
<正> 出现在公元五、六世纪之交的《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杰作。早在公元九世纪初,《文心雕龙》的部分内容便流传海外。公元一七三一年,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文心雕龙》句读本,这是国外出版的第一个《文心雕龙》版本。十九世纪以后,国外不仅出版过多种《文心雕龙》的原本和译本,供研究《文心雕龙》的“通检”和“索引”也不断出现了。这说明,《文心雕龙》在理论上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各国文学研究者所注目。  相似文献   

5.
李璐  曹炜 《江淮论坛》2022,(3):166-172
上古汉语中的无定代词主要有“某”“或”“有”“莫”等。无定代词“某”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定语,也常作宾语和主语,更多指代不明言的人、地、事、物等。无定代词“或”只作主语,一般指代人,很少用来指代事物,指代事物时多用来指代动物。无定代词“有”均作主语,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有部分用来指代事物,“有……者”结构中“有”的性质一般均为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绝大多数作主语,也有作兼语的情况,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地点等。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与“道德人”异同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人”与“道德人”异同辨唐能赋我国的人性论研究,日渐向深层次发展。“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人性假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层次作用,更是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深切关注。本文仅对“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异同作一辨析。两种“人性假设”说生活在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7.
学术传真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张奎良在《哲学研究》2 0 0 4年第5期上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作了如下阐释:1.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之本。哲学上的“本”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指的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把对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如实反映。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首肯和认同。2 .人是价值论意义上之本。“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大抵相近,而人本主义也不过是追求人的生存意义而已,人本主义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 ,人们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是同时态的分析 ,而缺乏对人的发展作历时态的考察。马克思在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 ,提出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阶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地研究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必要把铁人精神的内涵划分为:“定义性内涵”和“诠释性内涵”。并在这个划分的基础上,对铁人精神的“思想性内涵”和“人本性内涵”作了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仵希亮  常春芹 《东岳论丛》2005,26(5):202-203
电子政府是随网络技术发展而发展成的一个新的事物,电子政府突出“人本”、“法治”、“廉洁”等行政理念。对电子政府时代的行政理念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检钟嵘《诗品》,“兴”字出现九处,而从诗学范围来谈的则有七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斡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着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诗品序》)“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且辄书.内元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诗品》卷上)“其源出于王粲.其体华艳.兴  不奇。”(《诗品》卷中)“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  相似文献   

12.
“人定胜天”,今作成语用,人多以“定”作“一定”、“肯定”、“定能”解;又《辞海》谓,“人定,犹言人谋”;故释其语义者,咸谓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甚或人是一定能胜于天的。  相似文献   

13.
对“X 与Y”比较文学模式,应作具体分析与区别对待。一种是前几年常见的“X+Y”式的比较文学论文,即将中国文学的某一现象同外国文学的某一现象,或是作相同相异的罗列相加及笼统解说,或是作“过分注重作品表面成份的琐碎比较”。由于其多的是将中外文学已有研究成果作简单“组装”,而少的是自己独到的创造性研究及理论认识,因而被人称之为低层次的“近视比较”,可谓一语中的且入木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乾卦,有“亢龙有悔”这么一句爻辞,取象作譬,寓意为物极必反,极度骄盈必有悔恨。对于亢龙有悔的“亢”字,历代研究易学的人对它的解释都大同小异。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东汉的郑玄、晋的王弼、唐的孔颖达、北宋的程伊川、南宋的朱熹等,都释作“极”’  相似文献   

15.
论汉初的“孝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以孝治天下”,史家对此已有共识。本文试图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对汉初的“孝治”作探讨(1),着力解决如下几个问题:汉初统治者为何选择“孝治”?“孝治”在汉初的具体表现,“孝治”对人的心理影响,以及“孝治”与儒家“独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言“之”和口语“的”的区别——兼论“之”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所论主要是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之”,其他方面略加涉及。关于这种“之”字,大都把它解作口语的“的”(在早又写作“底”)了。清代张文炳《虚词注释》中说:“‘之’……作‘的’看,‘大学之道’是也。”后来不但有好多研究汉语的学者也解“之”作“的”,甚至还有些人试图从语音上说明“之”和“的”的关系,以助此说。章太炎《新方  相似文献   

17.
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研究对象——思想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确定研究对象,是建立一门学科的第一要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若不能准确确定其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不能得到抽象,基本矛盾难以把握,基本规律不易揭示,理论框架无从构建,学科体系不可能建立,当然谈不上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问题了。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少的专家、学者等都作了研究,提出了“人的思想发展规律”说;“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变化规律”说;“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说等等。对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翻检《民吁日报》的时候,笔者无意中发现已酉年九月初二日(公元1909年10月15日)该报载有一篇“我佛山人投稿”的短作,标题为《短篇小说中霤奇鬼记》。“我佛山人”当为吴趼人。但经查,有关吴趼人作品的著录,均未提及此作;王俊年新撰《吴趼人年谱》(《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2、3期),亦未提及;卢叔度先生新编《我佛山人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9月版),可算是收集吴趼人短篇小说最齐备的了,同样未见收录。因而,如果投稿者确是吴趼人,则此作就实属一篇新发现的吴趼人佚作了。那么,投稿者是否确是吴趼人呢?据知,在当时的文坛上,并无第二个以“我佛山人”为号的作家。如果投稿者不是吴趼人,那就必然是假冒“我佛山人”投稿。然而,我认为假  相似文献   

19.
汉字创造中的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 (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记录,是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恒存载体,要研究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可不对他所使用的文字作一考察。语言形成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进化过程,为人类所特有,是“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主要标志之一。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字,对于认识他的思维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原始岩画一样的原初意义,而且可以了解其思维方式的几乎全部  相似文献   

20.
谈天     
天字甲文作■、金文作■,多解为“人形而特大其头。”说方块与园点是指示头顶所在的符号。广西新版《现代汉语知识》沿讹袭谬说:“天是正面而立的人,头上加一横,提示‘顶颠’的意义。”这虽然较之《说文》“至高无上,从一大”和段玉裁“其大无有二也”等人君思想的“会意说”进了一步;但仍囿于黄以周“上其画以象天”的造字法规,一横是“头上青天”的“指事”说,也不可从。天,是一个形声字,当为从人丁声。人形毫无疑义,但不是“特大其头”,方块、元点是声符丁。丁字,甲文有作方块或六角形的,金文有作钉形或元点的。在金器中成字从戊丁声即作钉形,可为佐证。此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